第九十一章 前往帝都
“三百年前,大夏太祖轩辕正一统天下,改分封为集权,设天下九郡,为安功臣、归顺诸侯之心,对他们大肆授予土地,形成了世族。立国三百年来,世族势力日渐强大,他们强取豪夺,兼并土地,奴役百姓,弄的民生凋敝,内忧外患,国运堪忧。先帝继位后,励精图治,打压世族,整顿吏治,北伐南征,攘外安内,大夏才有中兴之势。”彦真说着,脸上对永明帝颇有敬佩之色。
“先帝忙于国事,与皇后聚少离多,一直没有皇嗣,被朝臣诟病,更别有用心者,多次请立轩辕焘为皇太弟。后珈珞终于有孕,分娩时先帝正在南征滇国,得胜时恰闻你出生的消息,当即下旨立你为太子,率羽林卫马不停蹄回都,那晚在帝都南百里处的落星坡扎营,谁知第二日便发现已崩在帐内。”彦真满脸悲戚,“太医验过,说先帝是在南征时受了瘴气,又连续奔波,承受不住才猝然驾崩的。”
“先帝当时刚三十余岁,正当壮年,身体一向健硕。对先帝之死我觉得万分蹊跷,此时家中独子儿媳正好也诞下一男一女龙凤胎,我便将那男孩装在食盒中,与珈珞说明利害,将你换了出来,交予年方十六的燕公主,为保万一,让她立即悄悄带你离开京城,”彦真说着,忽的又留下泪来。
“不久后宫中就传来先帝太子夭折和皇后薨逝的消息,轩辕焘顺势登位,就是如今的天熙帝。我儿子儿媳听闻自己的亲生儿子离世,两人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也都相继得病而亡。后来,为防别人查到什么,我便带着雪晴辞官来到这偏僻的阳朔。没想到,你们也流落此地,机缘巧合,我们竟也成了师生,真是天意弄人。”彦真感慨道。
彦真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细细道来,盛轩听的心中波涛澎湃,不由得呆住了,许久才意识过来,随即对着彦真跪倒叩首,“说起来,我这性命还是先生牺牲自己的亲孙所救,又倾尽心力传道授业,恩同再造,雪晴为救我也舍了自己。盛轩对先生一家亏欠太多,今生无以为报,请受学生叩拜。”
盛轩说完便“咚咚”在地上不住叩首。
“不可如此,”彦真慌忙站起,扶起盛轩,“你乃先帝太子,身份尊贵,不可轻易跪拜任何人。”
“我自小长于乡野,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看着别的孩子受父母宠爱,心中自是有些羡慕,只想着能有普通孩子一样的父母足矣。”盛轩淡淡一笑,“此刻知道自己竟是出于帝王之家,最是无情帝王家,一出生就卷入这权力争斗的漩涡,还连累了那么多无辜的人送了性命,这命运是多么的可悲,这身份又有什么丝毫的尊贵。”
“轩儿,你早学过,这天地有其道,人间有其序,尊卑有其分,依循规则方才能秩序井然,国泰民安,”彦真道,“帝王乃万民之首,家国天下,民心所系,帝王之家生来就身份高贵,是人上之人。但身为上位者,需有配的上格局、心胸和才智,方可为天下谋福祉,开太平。否则,德不配位,反而会贻害天下,是祸乱之始。”
“轩儿,我知你的夙愿,便是为民请命,造福苍生,如今你已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更需明白肩头的重任。”彦真突然背过身去,用有些颤抖的声音狠心说道,“话已说完,你这就......去吧......”
盛轩用衣袖擦了擦眼中泪水,对着彦真背影长揖道,“学生明白,绝不辜负先生此心。”说完用力转身而去。
回到医馆,盛轩径直来到姑姑房中,见她正在赶着为自己缝制出门的衣服,心想不能让姑姑担心,只是打了个招呼,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边上坐下。
盛轩看着姑姑聚精会神,熟练的飞针走线,那经常劳作的双手早已粗糙的布满茧子,鬓角边也生了几丝白发,心中努力想象着当年那么一个锦衣玉食、身份高贵、涉世未深的公主如何能放弃这一切的富贵荣华,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儿,隐姓埋名,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她经历了多少艰难,忍受了多少委屈,心中又是多么的坚强。
“姑姑。”盛轩突然站起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使劲抑制着自己的情绪,一把从背后抱住姑姑。
“怎么了?眼看你都十八了,还学小孩子撒娇啊。”轩辕燕停下手中针线,笑着说道。
“哪有,想着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姑姑,心中有些难受而已。”盛轩掩饰着。
“我也曾夙夜难寐,想着你在外边会不会受人欺负,会不会受日晒雨淋,会不会饥寒交迫,但转念又想,姑姑不能护你一辈子,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和宿命,你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姑姑对你放心,”轩辕燕转身抓住盛轩的手,“你也不必担心我,有苏先生一家这么多人陪着我、照顾我呢,一切都安好。”
盛轩点点头,姑侄两人又畅聊了许久。
这日,路边杨柳碧翠,头上红日高照,盛轩三人各自辞别家人,驾着胯下骏马,沿着提前计划好的路线朝帝都方向行去。
“盛轩,你想好要去帝都做什么吗?”余乐骑在马上问道。
“暂时还没想好,或者去开一个餐馆,或者去做一个马夫?”盛轩打趣道。
“好啊,好啊,你开餐馆,我就去当小二,你做马夫,我就去割草喂马。”叶青青在一边忙接话道。
“还是先得陪余乐把武举考试给过了,说不定今后就可以在余大将军麾下当一个小兵。”盛轩笑道。
“那我就......”叶青青突然语塞,“也去当个小兵。”
“哈哈......哈哈......”
三人一路纵马奔驰,还不忘说笑,这路途也不觉得那么漫长无趣。
因为时间充裕,三人也并未昼夜不停,一路打尖住店,错过宿头便在野外凑合一宿,五六日就出了庆阳郡的地界,进入琅琊郡。
他们径直向南而去,经过不少村镇,见此时大片田地里本来就稀稀拉拉的庄稼已半黄枯萎,有农人冒着烈日在挑水浇灌,也有百姓聚集在村边镇口做法事求雨,还有人开始成群结队的出门逃荒,显然是遭遇了很大的旱情。
https://www.biqivge.cc/book/53098479/814678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