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太平风俗美 >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听了杜夫人的话,老妇人只嗯了声,就对着思敏慈祥笑道,“乖孙女回来了,到祖母这来,”

        思敏甜笑着奔向老妇人怀里,“孙女好想祖母,外公家里好远,还是咱们家里好,”看的出来祖孙关系很好,

        老妇人听了很高兴,“乖孙女下次不去了,那老远的,非你娘要带你去,也不怕累坏了我孙女,”

        柳熙打量老妇人,见她与刚刚的男人一样,都长着一双丹凤眼,只是男人皮肤黝黑,五官大器,很符合古人过日子的审美,老太太显得更秀气些,是个瘦长脸,发髻盘的整齐。

        吴老太说完抬眼看着杜夫人,“亲家老爷还好吧,一路上可还顺利?”

        “都顺利,爹一切都好,还托我跟您问好呢,”吴老太并未接话,看向柳熙几人,眼神凌厉,

        杜夫人忙道,“这是柳姑娘一家,半路遇到我们一起结伴而行,今日我便请她们来咱们家暂时住下,”柳熙姐弟上前给吴老太行礼,道明寻亲原委,

        柳熙又道,“今日叨扰,还请您见谅,日后咱们寻到亲人必定再来感谢,”说着拿出一两银子放在堂屋方桌上,“麻烦您和家人,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全当食宿费用,”柳熙不想太多的麻烦别人,杜夫人善良热心,可她还有家人,更不能给她添了麻烦。

        杜夫人见了,急忙要让她收起来,老妇人笑眯眯打断,“既然来了就别客气,先好好歇着,回头让你吴大叔带你们去找找亲人,”

        柳熙再次谢过,杜夫人话被打断,便不好再提银子的事,带着柳熙几人去了厢房。又在院子招来两位大婶,吩咐她们帮着收拾屋子。

        等收拾好厢房,铺上柳熙带来的被褥,两位婶子给他们送来了晚饭,姐弟们吃了便早早睡下。

        第二天,天刚亮,柳熙一家人起床,此时院子已传来洒扫声。

        出了屋子,见是贾婶与麻婶正在打扫院子,昨夜正是她们帮忙收拾的屋子,见到柳熙几人起床,麻婶端来热水给大家洗漱。柳熙抽空看了看院子的布置,这是典型的农家三合院,北面7间正房,东西各6间厢房,加上院墙围起个极大的院子,南边院子立着许多架子,架子上还晾晒着的不少山货。

        这时吴家众人也陆续起床,过了会儿,吴大叔的两个第弟带着妻儿也进了院子,知道大嫂省亲回来了,院子一时热闹起来。

        柳熙也跟着见了两家人,庄户人家没那么多讲就,众人就在院子里打了招呼,吴家三兄弟长得很像,有着与吴老太如出一辙的丹凤眼。吴二嫂是个细长眼,人长得很瘦小,吴三嫂看着有点富态,不说话时微微抿嘴,瞧着有些严厉。

        就听吴二嫂扯着嗓子打趣杜大娘,“大嫂这许多年没回去,这次去尽孝心,老人家肯定高兴了吧,也是,就剩你一个闺女了可不得总惦记着,”紧接着又问,“大嫂这次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可不能藏着掖着,人人有份,咱们都得饱饱眼福,”

        杜大娘眼里闪过不快,“就你嘴快,肯定少不了你那份,”说完不再说话,吴三嫂笑眯眯的陪着吴老太说话,两人仿佛没听到这些似的,等早饭好了,众人就在院里摆了桌子吃早饭。

        吃过早饭,杜大娘和吴伯陪着柳熙和两兄弟,一起去镇子寻人,老五太小,柳莺便留在吴家带着他。这会几人都坐在柳家的骡车上,柳熙此时有些心虚,所谓的“姑姑”,其实根本没这个人,这不过是柳熙找的借口,如何能寻得?只是唱戏不能唱一半,不然怎么说?没办法,只得跟着杜大娘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寻人,结果自然是人都对不上了。

        杜大娘也不急,跟着他们连续找了两天,很是热情。杜大娘心里本就挺喜欢这几个孩子,本想顺手帮他们一把,只是没想到,刚到家婆婆就收了伙食费。人是她邀请到家里的,婆婆竟然收了伙食费,这让她面上极下不来台,家里又不缺这点子银钱,她心里有些责怪婆婆,但也不敢说什么。

        所以这两天她带着弥补的心态,尽心的帮着柳熙寻人,柳熙看着实在很不好意思,正好柳正述有些不舒服,便停下休息两天,让杜大娘能歇歇脚。

        两天后的下午,柳熙找到杜大娘,“大娘,我们姐弟商量了下,寻亲一时半刻的也没结果,姑姑多年未有消息,也不知是否还住在青口。我们家里已无长辈,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我们就想先在这里安家落户,起码先有个营生,然后再慢慢寻找姑姑”,

        杜大娘听她这一说,想了想倒也理解了,寻亲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没有个营生,这些孩子也撑不住,便道,“成,既然你们打定主意,明天我和你吴大叔带你们去里正那里落户,”又道,“其实咱们这里挺好的,靠山吃山,一家人只要勤快些,肯定饿不死。”柳熙心里也这么觉得。

        和杜大娘说定第二天落户的事柳熙便回去了,夜里杜大娘跟吴大叔提了这事,吴大叔听了惊讶道,“你对她们还挺上心啊,”杜大娘白了他一眼,“当然了,人是我带回来的,当然要管了,”说着又提起婆婆要伙食费和那天早上吴二嫂刺她的事,吴大叔一听又是这些,忙不迭答应明天一定去,又搂着人哄了一通才算完。

        住在这里几天,柳熙也慢慢搞清楚吴家的关系,这里是青口县下面的下崖村,整个村子一共才30来户人家。

        吴家一共五兄弟,杜大娘嫁的是老大吴大郎,吴家的老二、老三、老四均已成家,并且分家出去单过了。

        现在吴大叔一家带着老母亲,也就是吴老太和14岁的小叔子住在这。吴二叔和吴三叔的院子就是这院子相邻的两家,只是这里地广人稀,邻里间离得都远,间隔了近半里地去,所以柳熙没见过他们的院子。

        吴家在镇上还开着一家山货铺子,平时,吴老四带着媳妇就住在镇上看铺子,吴五郎在镇里私塾读书,平常都不回来。

        附近乡民采了山货卖给吴家,吴家收了再送到镇上自家铺子,出售给商贩,一家人都不用进山,银钱挣得就不少,日子在村里算是很好的了。

        这两天白日,还能见着不少山民背着山货到家里换钱,看样子吴家的山货生意在这里做的挺兴旺。

        吴家几个兄弟虽然已经分家,但是干货买卖还在一起做着,年底再一起分账。

        杜大娘除了女儿思敏,还有个儿子,今年16岁了,已经定了亲,现在也在铺子里帮忙。吴伯与麻婶是跟着杜大娘陪嫁来的,贾婶是吴家后来买的。

        弄明白之后,柳熙其实也有点奇怪,杜夫人既然是独女,为何会独自嫁到青口来,摇摇头想不出,她也就没再多想了。

        第二天晌午,柳熙在镇上割了一条肉,和吴大叔夫妇一起到了里正家里。

        柳熙见到里正,是位年纪近花甲的老人,正坐在院子的石桌旁晒太阳。

        几人说明来意,里正的眼睛就打量着五姐弟,柳熙感觉那眼神跟探测器似的,让人头皮发麻,感觉做坏事要被发现了似的,从上到下打量完,又开口问了几人原籍哪里,来这的原因等等,柳熙都回答一遍,加上杜大娘在旁边敲边鼓,里正想了想,倒也没为难他们,不过是几个孩子,他还不至于不给活路。

        里正取出户籍簿,加上他们的名字信息,又道,“你们就在下崖村,和吴老大一个村子吧,住处可找到了吗?”

        柳正演此时道,“还未有住处,如果村子里有没人住的房子,我们想买一处,如果没有咱们就自己盖,”

        里正听后,翻了翻户籍,又起身翻看了一本小册子,回来道,“下涯村的郭老头去年回乡了,他家的房子现在空着,你们要是买就10两银子卖给你们,房子是3间正房,并东西各3间厢房,”这种房子时间久了不住人,就该荒废了,不如卖出去,村里还能得些银钱。

        柳家人几人对视一眼,决定买下来。

        柳熙又道,“咱们还想买些山地,自己开荒种些粮食,也能当个出息,”

        这附近也有买了山地自己开荒的,只是山地不易耕种,最后产出都不高,里正怕他们不知道这事,便直言相告,最后见柳熙还是坚持要买,便不再劝了。最后柳熙花40两买了一个小山头。

        从里正家出来,几人直接去了郭老头的院子,村里的房子都是围着山脚建的,一般人家后院就挨着山林,从后院就能直接进山,郭家的房子也是如此,进了院门,只见院子极大,院里如里正所言一共9间房,都是泥瓦结构,看着还算结实,柳熙觉得今年冬天应该能坚持住。

        就是有些乱,许久没人住院子长了不少荒草,屋子里也有股霉味,东西两间正屋都有炕,只是门有些坏了,半斜着,要掉不掉的样子。窗子还行,重新贴了窗纸就成,杜大娘看着觉得这房子挺不错,不用大修,这10两银子没花冤枉。

        说着便叫吴大叔回去拿工具来修门,几人一起回去,索性将行礼都搬过来,今天便住在这边。杜大婶带着麻婶过来,帮着收拾擦洗,还拿来些新窗纸,柳熙给窗子都换上。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虽然屋子里空荡荡的,但好歹他们在这里有个名正言顺的地方了,柳熙几人还是乐呵呵的。

        晚上几人呆在东屋的炕上,一起合算银钱,买完山地,柳熙手里满打满算只剩7两银子,柳莺手里的10两也只剩1两半,所以几人全部的家当就是8两半银子,好在豫州镇子置办的东西全都带过来了,家里基本用具不用重新置办。

        柳熙想想,得赶紧攒些银钱,马上就冬天了,到时候要添置的东西更多,柳正述提议,“咱们也去山上看看,吴大叔家每天都有来卖山货的,我们也可以去山上找”,这也是柳熙的想法,已是深秋,山地只能明年收拾,产出也得到明年,现在趁着还能进山,先靠这个积攒些银钱。几人商定,柳莺留在家里照顾老五,其他人第二天一早上山。


  https://www.biqivge.cc/book/51761147/237336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