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昌邑大营,营门内的竹楼之上。

  负手立于竹楼顶部的瞭望台,眺望向睢阳的方向,周亚夫悠悠开口:“叛军,有动作了。”

  “——改自东强攻,南、北佯攻,为自北强攻,自东佯攻。”

  “依程都尉之见,叛军此何意?”

  听闻此言,饶是听出周亚夫并非是真的询问,而是更带着些考校之意,程不识也还是认认真真思考了许久。

  而后,才神情凝重道:“叛军自东向西强攻,我昌邑大军在北,伺机而动于战场侧翼;”

  “叛军改自北向南强攻,我昌邑,则是在吴楚叛军身后。”

  “——吴王刘濞,并非是个不知兵的人。”

  “非但不是不知兵的人,甚至还是曾跟在太祖高皇帝左右,平定九江王黥布之乱有功,才取代战死的荆王刘贾,获封为吴王的老宗亲。”

  ···
  “既然知兵,刘濞就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改变攻城方向,将后背留给我昌邑大军。”

  “唯一的解释是:刘濞故意为之,想要诱我昌邑大军出击,后伏而歼之。”

  “——唯有如此,刘濞的吴楚叛军才能全神贯注的攻打睢阳,而不是像过去这一个多月这样,时刻防备昌邑方向,根本施展不开拳脚。”

  “再者:昌邑这路兵马,是由全掌平叛事宜的太尉领兵。”

  “太尉兵败,对于敌我双方的军心、士气,都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就连长安朝堂,都可能因此而生出变故。”

  神情严肃,一板一眼的答复,却引得周亚夫连连点下头,原本不见悲喜的面容之上,更悄然挂上了一抹浅浅笑意。

  花了好一会儿,才将目光中的欣赏强压下去,周亚夫这才侧过身,直视向程不识再问道:“那依程都尉之见,我昌邑大军,该如何应对?”

  “——将计就计?”

  “还是固守不出?”

  “亦或者……”

  若是后世的高中生,当听到周亚夫这‘亦或者’三个字,便能通过排除法排除掉前两个答案。

  但程不识却是在一阵漫长的思虑之后,满是坚定的选择了第二个答案。

  “固守昌邑!”

  对于程不识的选择稍有些失望,周亚夫却也没有给予下定论,而是耐心的等候起了程不识的后续。

  便见程不识深吸一口气,才瓮声瓮气道:“刘濞贼子刻意为之,想要引诱我军出昌邑,便必定会设下埋伏。”

  “如今,吴楚叛军可用之兵,当有三十万不止,单是刘濞这一路强攻主力,便不下二十万!”

  “但睢阳北城墙不过数里长,叛军攻城时,最多也只能派两到三万兵马——多出来的都会被堵在外围,根本无法挤到城墙附近。”

  “这就意味着刘濞‘强攻睢阳北墙’,只需要投入至多三万兵力。”

  “——其余十七万兵马,理论上都可以用作伏击我部。”

  “就算只有十万,也已经是和我昌邑大军同等的兵力,又是以逸待劳,以暗伏明;”

  “再加上强攻睢阳北墙那三万兵马,也随时可以调转枪头,后军转前军追击我部。”

  “结合此间种种,末将推断:一旦出了昌邑,又果真被刘濞预先设下的十数万兵马伏击,那我部最好的结果,也是再也无法重归昌邑,只能被叛军追逐于平原,最终无奈的逃入睢阳。”

  “最差的结果,则是先被设伏重创,之后又被追杀旬月,以至于全军覆没……”

  ···
  “所以,末将认为:我部应该坚守昌邑不出,让刘濞的谋算落空。”

  “自睢阳最长的东城墙强攻,刘濞尚且不能攻破睢阳,改自北墙攻城——又是假强攻、实佯攻,叛军自更无法攻入睢阳。”

  “且相较于先前,只需要防备侧翼的我部——改攻睢阳北墙之后,刘濞的叛军,就要防备身后的我部。”

  “这样的压力下,叛军将士心神不宁,将官惴惴不安,很快就会军心士气低迷。”

  “正如太尉平日里所提点:真正让敌兵胆寒的,并非正在向自己飞来的箭矢,而是已经瞄准自己,却迟迟没有射出的箭羽。”

  “同样的道理:真正让刘濞如芒在背的,不是从昌邑开出,即将自背后偷袭叛军的我部,而是稳扎昌邑,又不知何时会背袭叛军的我部……”

  啪,啪,啪;
  饶是竭力压抑着心中的欣赏,在听闻程不识这番有理有据的推断之后,周亚夫也终是再也按捺不住,为程不识鼓起掌来。

  左右已经破了功,便也满带着赞赏看向程不识,又连连点头不止。

  想起前几日,自昌邑私自出走的骁骑都尉李广,周亚夫又再问道:“那若是换做李骁骑,又会如何抉择呢?”

  听闻这一问,程不识也总算是没有再露出那副‘别急,我要认真想想’的架势;

  只象征性一沉吟,便似笑非笑道:“李骁骑自持勇武,麾下又俱为百战精兵,自当会选择一力降十会。”

  “——将计就计,引兵背袭吴楚叛军,以图一举击溃叛军主力。”

  “但最终战果如何,就要看吴王刘濞准备是否充分,能否阻挡李骁骑这员虎将了……”

  程不识说的很隐晦;

  哪怕是李广不在,也还是给这位同级别的新生代将官留足了体面。

  但凡是了解李广的人,也都不难从程不识这番话里,提取出藏在话底的深意。

  ——捡好听的说,是自持勇武,麾下又都是百战精兵;

  说难定点,就是自视甚高,不把叛军放在眼里!

  那日不就是?
  区区三百兵马,就敢冲进吴楚十数万大军之中,愣是从外向内杀进了吴楚叛军在睢阳设下的封锁圈!
  但程不识念在年纪相仿、地位齐平,给李广留些体面,周亚夫却不会这么好心。

  真要说起来,周亚夫这张嘴,可是尽得乃父:绛武侯周勃真传——主打一个‘我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

  “李骁骑,与其说是将,倒不如说是个兵。”

  “——一个十分骁勇,能让每一个将军都向往不已,恨不能据为己有的先锋悍卒!”

  “但作为将官,无论是战阵、谋略,亦或是临敌应变,李骁骑,都完全没有一个将军的样子。”

  ···
  “作为将军,首先要做的,是对麾下将士的性命负责。”

  “在完成既定战略的基础上,以尽可能保全有生战力、尽可能降低本方伤亡的前提下,对敌军造成更大的打击——这,才是一个将军该做的事。”

  “——做伍长,要让手底下的四个人相互照应,再尽可能多杀两三个敌卒;”

  “做什长,则要顾全左、右两伍,时刻指挥两伍互相掩护,以避免伤亡。”

  “做屯长、曲侯,要维持这百十人的阵型,不能被敌人冲散,更不能前后脱节;”

  “做队率司马,更要带领麾下的五百人,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绝不能落入敌人的包围——甚至哪怕是半包围之中。”

  如是说着,周亚夫面上,只不由带上了一抹本能的倨傲之色。

  但对这些许倨傲,如今天下,却绝对不会有人生出哪怕半点不喜。

  ——人家有这个本事。

  甚至可以说:绛侯周亚夫,几乎是如今汉家,最有资格说这些话、最有资格评价一个将官是否合格,乃至最有资格为‘将军应该是什么样’制定标准的人。

  很显然,程不识对此也深感认同。

  若非是在军营内,程不识怕是恨不能一手持卷,一手执笔,将周亚夫这段话一字一句记下来。

  即便眼下没有笔墨,程不识也是竖耳聆听,努力将这番话的每一个字,都牢牢记在心里。

  见程不识‘学习态度’这么好,周亚夫自也就不免再多说两句。

  “凡善战者,多无赫赫之功。”

  “——这并不是说,会打仗的将军很难立下功勋。”

  “而是说:真正会打仗的将军,不会让麾下将士打没有把握的仗,而是会始终保证本方处于优势地位。”

  “以优敌劣,以强敌弱,水到渠成的战胜对方,自然就是‘无赫赫之功’了。”

  “反之,那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立下‘赫赫之功’的将军,不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如此,便是在拿麾下将士的性命,去赌一个很小的可能性。”    
  “——赌赢了,自然是巨鹿之下破釜沉舟的项羽;”

  “可若是赌输了,麾下战死的将士,可并非写在战报内的一串数字,而是一户户农人家中失去的顶梁柱、一个个家庭失去赖以为继的庇护伞。”

  “于我汉家而言,更是动摇的国本……”

  ···
  “项羽于巨鹿破釜沉舟,固然是享誉天下,但本身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将军让麾下将士,沦落到不得不破釜沉舟的境地,本身就已经是将军的过失——只是项羽用最终的胜利,弥补了这个过失而已。”

  “更多的人,只会因这个过失而‘累死三军’,绝无法如项羽那般,置之死地而后生。”

  “便是当年,淮阴侯背水一战,也是主动将自己逼入绝境,以诱敌出战——这是艺高人胆大。”

  “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胆大的人,能具备淮阴侯那样的才略呢?”

  “更多的人,都不过是置之死地而‘不能后生’,便真的带着麾下将帅赴死罢了……”

  说到这里,周亚夫缓缓将手肘撑在了瞭远台外沿的竹制护栏上,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望向睢阳方向的目光,也是说不清的无奈和遗憾。

  “骁骑都尉李广,如果愿意多读几本兵书,主动去做一个‘善战之将’,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悍勇之卒’,其日后前途,当也是不可限量的。”

  “只此人自恃才高,不屑于兵法方略,只凭一腔孤勇,就总想身先士卒,将敌军一举冲散。”

  “——李广有没有淮阴侯、项羽那样的才能,还未可知;”

  “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李广显然是有的。”

  “只是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非要无端放弃,转而将麾下将士置于险境,硬图‘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宗庙、社稷而言,这样的将领,实在是灾难……”

  听闻周亚夫这一番半带遗憾和唏嘘,又隐约带着些愠怒的评价,程不识也不由沉默了下来。

  真要说起来,程不识和李广二人,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只是先帝十四年那场汉匈大战后,世人皆只知‘陇右飞虎’李广的名号,却鲜少有认知同样出生在边地、同样在那一战立下武勋,与李广一同受任为中郎的雁门程不识。

  无论是朝堂内外,还是长安军中,人们都只会提起李广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根本不会提‘同年兵’程不识,也同样是不可小觑的将军胚子。

  这让过去的程不识都不免心生疑虑:难道我真是错的吗?

  难道李广当真是天资卓绝,而我程不识,却是个只知道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点才华都没有的‘庸人’之才?
  直到今天,尤其是在听到周亚夫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后,程不识本有些不稳的道心,才终于彻底定了下来。

  “是啊……”

  “如果能水到渠成的战胜敌方,又何必非要天下人为之赞叹呢?”

  “能让天下人觉得‘本来就该胜,不足为奇’,岂不更能说明将军的才能?”

  “就算无法得到天下人的赞叹,能战胜敌人、能打胜仗的将军,不也已经是最好不过的将军了吗……”

  有了感悟,程不识本就不苟言笑——甚至都有些面瘫嫌疑的神容,只愈发朝着石佛的方向趋近。

  从思绪中回过神,见周亚夫的目光不知何时,已经从西南方向的睢阳城,转移到了昌邑以东,程不识不由又是一奇。

  “太尉在看什么?”

  轻声一问,却只惹得周亚夫嘿然一笑,意味深长的侧头望向程不识。

  看的程不识面上疑惑之色更甚,周亚夫才直起身,将双手背负于身后,含笑长呼出一口气。

  “先前,我问程都尉:刘濞主动将后背漏出来,想要引诱我昌邑大军出击,应该如何应对。”

  “程都尉说,骁骑都尉李广,会选择将计就计;”

  “而程都尉,则会选择固守昌邑。”

  “——李广的选择,说好听点是兵行险着,说难听点,就是不自量力。”

  “程都尉的选择,稳妥有余,而机变不足。”

  “而我,即不会背袭叛军,也不会固守不动……”

  如是道出一语,便见程不识赶忙摆出那一副‘你慢点说,我一个字一个字记在心里’的认真学习的模样,周亚夫不由又是一阵莞尔。

  沉默片刻,终是抬起手,朝着东方一指。

  “叛军的粮草,都是从楚都彭城,自东向西运往睢阳城下的叛军大营。”

  “眼下,刘濞更是将大营,从睢阳以东,搬到了睢阳以北;”

  “接下来,叛军的粮草,就要从睢阳和昌邑之间经过,才能送到刘濞的叛军大营。”

  “——这就意味着只要我愿意,就可以随时派兵,侵扰刘濞的粮道。”

  “这,显然也是刘濞除‘全军尽出昌邑,背袭吴楚主力’之外,给我留出的第二个选择:诱我派兵侵扰粮道,再逐步蚕食我军。”

  “只是刘濞至今都没有想到:在昌邑龟缩一个多月,只知道挖壕沟、垒土墙的太尉周亚夫,居然有胆量打他粮道中转站:淮泗口的主意……”

  !

  只轻飘飘一语——甚至只是‘淮泗口’三个字,便惹得程不识满是惊骇的瞪大双眸!

  在短暂的愣神之后,又急忙开口道:“淮泗口,可是叛军转运粮草的重镇!”

  “刘濞怎会不在淮泗口,留下重兵驻防?”

  却见周亚夫闻之,只带着得意的笑荣缓缓点下头。

  “原本是有的。”

  “——淮泗口,原本是有刘濞留下的五万吴军,而且是最精锐的五万吴兵驻防的。”

  “但睢阳战事不利,久攻不下,楚、越兵马又出工不出力,刘濞带来的兵马更是主攻东墙,伤亡者甚——早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一开始,刘濞纵是兵力紧缺,也还是没动淮泗口那五万精兵。”

  “可随着太尉周亚夫‘怯敌不出,龟缩昌邑’足有一个多月,眼看着睢阳岌岌可危,也还是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甚至都让麾下将官——如骁骑都尉李广都不堪其辱,私走昌邑之后,那五万兵马,就已经被刘濞调来睢阳了……”

  周亚夫话音落下,程不识面上惊骇之色更甚,不知是惊讶于刘濞竟然如此愚蠢,还是惊讶于周亚夫对战事——对整个战场的掌控力。

  “如此一来,一旦太尉派兵夺下淮泗口,使叛军粮道断绝,军心大乱……”

  神情木然的一阵呢喃,只引得周亚夫浅笑盈盈的缓缓点下头,又昂首望向西方——睢阳北城墙外,正在搭建的‘新’吴楚叛军大营所在的方向。

  “今日天明之前,弓高侯韩颓当,已经亲率三千轻骑,自昌邑潜出。”

  “最晚后日,弓高侯奇袭淮泗口,断绝吴楚叛军粮道、退路的消息便会传回。”

  “——程都尉知道接下来,我昌邑大军,需要做什么吗?”

  又是带着考较之意的一问,终是让程不识从震惊中回过神,却迟迟没能给出答案。

  周亚夫也不催,就这么含笑注视着程不识,耐心的等候着。

  终于,程不识还是平复下心情,神情满是庄严的一拱手。

  “末将这便去布防,以备吴楚叛军强攻昌邑!”

  闻言,周亚夫只无比欣慰的轻点下头,道出一声‘去吧’,便再度负手望向营外。

  过了好一会儿,看到程不识行走于营墙附近,按部就班调整大营防务的身影,周亚夫才终是深吸一口气,惬意的微眯起眼。

  “因循守旧了些,好在还年轻;”

  “细心调教三五年,也当是个大才……”

  (本章完)


  https://www.biqivge.com/book/47226849/303029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