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葆光 > 第十六回:映山红遍野惹人眼,丽春花争艳招…

第十六回:映山红遍野惹人眼,丽春花争艳招…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了秋天,罂粟基本成熟了,这何楚雄和李奉贤带着人马从内官地方赶来,准备收割罂粟。先把买的小刀具拿了出来,让张家的弟兄看了一阵。然后就带着人手,在张家弟兄的指教下,开始割大烟了。大家在这小块地里,把每个鼓肚子都划上几道口子,等流了出来,就用刀刮在一片叶子上面包起来。一大帮人辛苦了一天,刮了好多土鸦片。张家弟兄说:“等再长上几天,还能割一遍。”

        这一年下来,做其他生意不算,单就这鸦片和罂粟籽,还有这罂粟壳,两个商队就赚了不少。李奉贤和何楚雄两个商头,就下定了决心,在明年干脆来这里安家落户,多开点荒地种植鸦片,就和各自的搭档们开始商量了。

        何初雄和李奉贤两个商头,向各自的搭档们说了自己的主意。大家一听,心里都在想,这里荒无人烟,来这里在哪里落脚,除了有几座庙,天热时候可以凑合着睡觉,到了冬天,还不冻死在这里。再说,可总不能天天吃干粮,喝凉水,弄不好连凉水都喝不上。加上这开荒种地还要好多的农具,从哪里去找,即便是在市场上买些,拿到这里连个放的地方都没有。

        其他人觉得这太辛苦了,不如从事继续贩运行当,白天辛苦点,不就是个走路的事,晚上至少可以住个店,吃个热饭。就对各自的商贩头目说:“我们还是做老行当,你两要在这里开荒种植,我们来帮忙,安家的事使不得。”只有这侯家的,周家的两个,一开始就是搭档,又是亲戚也不好拒绝,侯家的就说:“你两说咋个样,我就跟你们咋个办。”周家的只是点头,表示相应。

        且说那张家的弟兄俩,领着人手把这庙宇整修得能顶上用场,神像也安顿好,就带着人马回甘谷去了。回到家中,就把得到的罂粟籽给老人看,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先生,抓药看病多年。曾经不但贩过洋鸦片,还吃过土大烟,也种过罂粟。只因当年官方明察严禁,这东西只许入药用,不能私自种植。

        如今看到这罂粟籽和壳,赶紧叫家里人用罂粟壳炸点油,泼上一罐子辣椒,先过一下瘾再说。然后就问这兄弟俩:“你们从哪里弄到的这东西,这可是官方查禁的,我在看病的时候,都是偷着用点,不敢张扬。要是叫官方知道,就会遭剁头的危险。”这弟兄俩就把所有的事如实地说了,还把自己今后的打算也说给老人听。

        再说这张家的老人,原是白莲教的追随者,后来就从事商贩及医生行当,也是个走南闯北的江湖人,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之徒。一听儿子们说,踅摸到一个种大烟的好地方,想去试一下水土。老人心想,种大烟那可是个暴利行当,虽然是炮弹擦尻子的事,只要不明目张胆地贩卖,仅当药用,也很值钱。不要让人知道,冒一下险也值得。

        就对儿子们说:“趁我还能动弹,顾救着你们的家小,留在这里种田,你们到外面去闯荡,也是个好事。开垦些土地,那可是世代的家业,再种点罂粟和其他药材,当个先生,养家糊口,有余力积攒点家业,给后代们也有个交代。”得到老人的认可,这兄弟两个就下决心,着手到这歇马店地方来开荒种罂粟,当个先生,也算得上是个谋生的好行当。

        时下关川河地方,地广人稀,当朝官方鼓励人们到西部地方开荒种地。便有那李家,何家,张家的等六人来到龚昌府,向官府禀明来由,要在歇马店地方落户开荒。官府得知,这可是巴不得的事,立即命理书印制折式谕,信票等公文,传送安定州。

        安定州官府接到府谕,不敢怠慢,随风而动。立即派人查看地理,答复禀事的说:“歇马店地方按属地管辖,榆木岔碉堡北边有个红沟咀,在这山顶倒拐杖,指向西边的插牌山一线,东南属安定,西北属兰州府金城县所辖。还需兰州府金城准许。”这几个准备拓荒的人一听,还要到兰州府去一趟,就丧气地说:“那等到猴年马月,太麻烦了。”官员一听,立即回应说:“你们先去选择地场,执照准许的事由官府来办。”

        听了官方的许诺,这张家,李家,何家的六人,便来到歇马店地方,先把几个庙的情况瞅视了一下,觉得只要垒个灶,搭个草铺,有吃能住,先站住脚,安顿下来再说。张家弟兄两个就把几个人带到古庙后面,这里还留有修缮庙宇期间,用过的窑洞和草棚,窑窝子面还有草铺、锅灶,材草到处都是。再托靠何楚雄和李奉贤两人的商队,给运送些米面盐,大家联手,在这里挖个窖,打个窖。等天下雨的时候,积存点水,生存就没有问题。

        没有过多长时间,当地官府就知道了,有人已在这里安家,准备开荒耕作,只是寄宿在古庙之中。官方就按照当时的规矩,兑现了所有的承诺。金城县从马寒山一带,调来野牛六头,每人一头,黄獒三只,每户一只,各自驯服,想法饲养。开荒种地必须的各种农具若干,合伙使用。另外每人加配火镰一个,火石及絮棉若干。让所有的人,暂住在歇马店白马庙后面一个马圈里,里面有炕有灶。等各自选定了宅地,官方调集劳力,帮助筑墙围院,挖窑建屋,以保证基本生活需求。

        官方这样的安顿,给这几个人吃了定心丸,只要有人从这里路过,就说此事。只是这种大烟的事,万不能透漏半个字来。从此开始,这荒无人烟的山沟里,便有了持续的人间烟火。场地各占沟道南北两岸坡地,宅地选择主要以靠近泉眼为宜,所开荒地,全归各家户头所有。

        经几个人共同合计,把这条沟按上、中、下三段进行分割,上沟叫建廓子,中间叫歇马店,下段叫下河湾。沟道两边山梁卯坪,沟岔湾屲这些名称原来都是商家、当地官方根据原始自然地形地貌特征,随便起了个名字。

        何楚雄选择了河道上段,阳坡面的减滩平地,自己的挑担(连襟)周家的,选定何家对面的一块平地。李奉贤选择了河道中段阳坡庙前的平地,自己的内弟侯家的选了对面的榆树湾的九科滩。张家弟兄只好在这道沟的沟口,选了个宅地,安顿下来。对面有榆木岔碉堡照应,旁边不远处有泉眼水源。

        一时间,沟道两岸每个犄角旮旯,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都有相应的地名,方便大家辨识方位和归属。下河湾、黄蒿湾、马脊梁、涝坝滩、大湾、泥潭、碱滩等。九科滩、柳树湾、庙湾、大地川、堡子梁、三神沟等。

        东边山头有榆木岔,南面山上就是插牌山,北边有中咀山碉堡,在西边还有发龙山。一旦有了战火,这三个碉堡就有狼烟升起,不仅给官方传递信息,也给这里生活的人们,提前传达一个信号。

        这六人暂时把这条沟道分成三段,各自选定了宅地,报官方准许。并期待官方资助,调集劳力修筑屋舍。通过官方的有力资助,各家各户不辞劳苦,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雨,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通过几年的开垦,这道沟两岸的阶地,基本变成了熟地,而且土壤地力还算肥沃,当地气候条件还算适宜,只要风调雨顺,可以种植各种旱地作物。

        这些拓荒者们,通过多年的耕作,明种粮食,暗栽罂粟,半农半商。大家主要靠着鸦片牟利,终于在这荒无人烟的山沟里,站住了脚跟。

        后来就有不少外地人,沾亲带故,携家带口,逃荒避难迁移到这里,开荒山坡垦地,世代耕作,繁衍生息。随着这里人口增多,开垦荒地熟地增加,当地人为方便归属,地名便随着大户人家的姓氏,就重新命名了。这道沟中上游地域,都归金城县管辖。

        且那这张家兄弟两个,所开垦的土地,距离东西往来的道路不远,种植罂粟多有不便,时常因这花色太艳,招惹路人的眼帘。为了掩人耳目,弟兄俩就将罂粟与油菜籽,芥花籽、向日葵等一起进行套种,还种了很多种其他药材,弟兄俩就在这里,干起了种药材行医的行当,若有路人和方圆居住的人生了病,也有了个盼头。若遇内部人来对暗语,就号称教会信徒。从此开始,这小地方就起名叫菜籽湾,属安定所辖。

        光阴流转,年复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起初来这里的拓荒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劳作,已经在这里建好了宅院,操置了基本生活、耕作的家舍。这道沟两岸平缓点的荒地,都被开垦成熟地。有了这些基业,各家的后代们,后来就各自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安家营生,世代相传,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也不知道积攒了多少的家业。一代接一代的人们,最终留下了家业,带着艰辛和遗憾,也许怀着满腹的自豪,就随着这沟道的流水,归黄泉去了。

        转眼之间,孙承祖业。这些拓荒者的基业,就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张家弟兄的基业和行当,由各自的孙子继承,居住在菜籽湾。李家的、何家的基业也由各自的一个孙子继承,分别居住下河湾,减滩。周家,侯家两户,当时人丁兴旺,每户孙子辈好几个,各户孙子辈联手经营。分别居住在榆树湾,水岔沟。

        好多南来北往的商人,还有当年和爷爷辈联手的后代们,每当路过这里,看到一派祥和宁静的场景,安居乐业的农家院落,都在动着心思,眼里总在踅摸着这地方的犄角旮旯。只是一时还吃不了这苦头,便暂时放弃了迁移这里的念头。

        先说这李家,自从爷爷辈开始拓荒,起初来到这里,先在阳坡庙里落脚,选了个河湾地,靠山坡挖了几个窑洞凑合着安顿下来。经过几十年的营生,把这北坡的平地开垦了不少。虽说干着不合时宜的行当,时常提心吊胆。但当时这里的官员,只是图了个名分,日子过得也很寒酸,只要适当让小利于当地官员,官方也就睁眼闭眼,只当没有看见。

        李家的爷爷辈初入行当,所开荒地肥沃,但种、育、管、收还不得窍法,尤其是割大烟,还是个细法的匠人活。父辈继续半农半商经营,逐渐得了窍道,产量增加,加上这罂粟市场行情很抢手,有暴利可图。两代人便在河湾地里挖了好几个窑,围起院墙,还打了水窖,已成规模。但毕竟还是远路经营,既要种地,又要顾家,不太方便。心里总在想着迁移的事。

        这李家当下已到了第三代,虽说这男人经常在外,一年四季在歇马店地方,帮着父辈种地贩烟,很少着家,但婆娘在陇西老家还是很当劲,不但会操持家务,还接二连三一口气,给李家生了好几个娃娃,生来就比较灵性。时下这陇西老家,本支家族内早已出五服,家口过大,家道败落,好多子孙后代已经另立门户,各寻出路。

        还有其他五杂六姓聚集一地,拥挤不堪,相互之间为一家之墙,利益纠纷不断,人情世故淡薄。近亲的门户,人力单薄,无法相互照应。这娃娃一多,婆娘虽是能干,东拉西扯也难以顾救。

        每当男人回家,婆娘总是不停地传管说:“你只管种烟挣钱,不管我们婆娘娃娃,你仔细观点一哈,女子娃不说,只看这三个儿子哪个像你。”

        李家的听得明白,装着糊涂,就安慰婆娘说:“再辛苦几年,等娃娃们稍微大点,我把你们一起带到歇马店地方去,在那里好好过安稳日子。”

        在家蹲了没两天,李家的就离开陇西,关顾自己的烟田来了。走在路上,就犯起了难场,心想,祖辈男人常年都在外面挣钱,留着婆娘守家护院,既是富华,也不得体,总不能祖祖辈辈这样干下去。

        返回到烟田,就给父辈说了自己的想法。父辈人觉得儿子还懂得事理,估计也能撑得起这个家业,加上自己年岁也来了,回老家守着摊场,过几天安稳日子,让后代们去撩挛,也是个主意。

        过了几年,就把歇马店这里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了儿子经管,自己回陇西养老去了。儿子随即把整个家口带到歇马店来,一门心思以种烟为主,继续兼做商贩,适量种些粮食作物。

        这李家的婆娘,来到歇马店地方,很适应这地方的水土,也喜欢这地方的幽静,男人能干,婆娘当劲,家中呈现出一片生气,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再说那何家,从爷爷辈何初雄开始,家境虽然殷实,人丁总是不旺,代代一直是单帮。父辈在这里经营几年,凭借老家中囤积的木材,在这里筑起高墙,建了个大院,还盖了好多房舍,多年前,就把家口搬到这里住了。如今这孙子辈开始当家,耕作和李家一样,以种烟为主,不时地雇佣一些过路的劳力,年年收成丰盈,生活过得安稳宁静。

        前些年,经路人介绍,从西和地方找了个婆娘,其他能耐不足挂齿,可就是生娃的本事可真行。没过几年,就接二连三给何家生了好多娃娃。女子娃不在话下,光说儿子就是五个。这可给何家人争了好大的气,长了不少精神。一时间这何家的干劲更足,没有白天黑夜的劳作,忙乎个不停。

        不知是歇马店这地方的水土养人,还是来到这里的几家门户,选择了好的风水宝地,周家的,侯家的,也在这里靠开荒种地发了家,同时家家人丁兴旺,户户安居乐业。

        除了生病求医,磨麺,用火、油盐,穿戴,还有吃水的事,要劳点神以外,日常生活的其他用物基本都能自给。虽说不是富豪乡绅,也称得上当时温饱之家,雇佣几个长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几年之后,随着这里粮油作物的生产,各种药材种植,还有牲畜养殖等有了规模,尤其是这鸦片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南来北往商人多光顾此地,直接收购各种货物。好多商人也看上了这里的荒地。一时间,常有陌生人,三五成群,隔三差五来到这里,满山头转悠,踏堪地场,准备通过官方办理迁移事宜。

        那真是:满山红花朵朵娇,招引蜂蝶闹喧嚣。

        这些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引起了这里各家住户的特别注意,起初担心暗偷明抢,还怕是夺财害命。后来才知道这些人也在动心思,想迁移到这里来开荒种地。于是各家就赶紧开始商量着跑马圈地。先是把自己住家附近的地名,路人时常的称呼都给改了。

        李家住地叫李家河湾,侯家住的地方叫侯家湾,周家居住地叫周家沟,何家居住地叫何家庄。从此开始,经官方认可,这道沟里的地盘就按姓氏开始命名了,当地和过路人也逐渐认可。

        当下这里已经不是处女之地,而是有主之域。与起初的拓荒者不同,后来的人,要想迁移到这里开荒,除了官方的许可,还得要先征得当地各家各户的认可。不是说你有力程,提着镢头铁锨,随便想在那里乱挖都行。好在这里已经居住家户,吃住用场要比当年方便得多,就是求个人,低头下口气,也有个地方。不像当年,除了几座古庙,抬头不见烟火,低头不见人家。

        时间一晃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时下东南地方发生战乱,听说有一个叫什么混世魔王的人,召集拜上帝会的人手,与当朝官方作对,一时间殃及百姓,九州大地不得太平。

        好在歇马店这地方还幸得安宁,好多人为避战乱,到处寻找僻静之地。熟悉这地方的商人,还有路过这里的人,有好多的家户,通过各种方式,征得官方认可,从祖厉河,渭河,宛川河、关川河等地,迁移到这里,开始开荒种地,养家糊口。

        时有王家,龚家、苏家、文家、高家、谢家等五杂六姓,不计其数,通过官方安排,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这些人起初来到这里,只能寄寓在几座庙里,或寄寓在几个已经居家的大户门下,时常帮着卖点苦力。然后抓紧选择宅地,求得官方资助。后来逐渐开了荒地,将开荒种地所得的收成,按相互约定,割让一些给这有名头几家大户。

        经过几年的辛苦,不论窑洞茅屋,各自都总算有了自己的住地。就将家小全部迁移到这里来,适应这里的水土,开始了新的生活。

        时间一长,各家各户通过交往,都已熟悉,相互之间磨合融通,有的还联姻结亲,虽有贫富之差,也有贵贱之分,但大家都成了当地的主人。

        随着这地方迁移人口的增加,各地人文习俗,语言文化不同,家教规矩,个人素养差异,相互之间难免出现纠葛。为了维护这地方的安宁,对外防范土匪盗贼骚扰,对内化解各家各户及个人之间的纠纷,经过当地住户的商议,官方认可,由何家,李家的家长,出任这道沟的甲长,上下各管一段。

        从此开始,大家称呼何家的叫何老爷,李家的称李老爷。老爷的后代称少爷,少爷的后代称公子。

        这地方虽说是梁峁沟湾,只要逢天时季节,雨水合适,这里的土质很适宜作物生长,从事农耕生产,也是个养活人的地方。安居乐业是所有迁移者的共同愿望,大家在开荒种地,兼做商贩的过程中,团结合作,相互帮忙,不断融合。有能耐的独自营生,能耐差点的既可以打短工,也可以扛长工。随着时间一长,男女老少,长幼礼节,人伦秩序,相互往来,各项规矩约定俗成。家有家规,村有村律。从此开始,这里呈现出一个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

        谁知这天道时运,向来是变化莫测,真乃:“天灾人祸,山川地理经多变,历尽沧桑,风水时运轮流转。”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更替,这里的山川水土在变,人情世故同样经历着变化。一晃到了当朝后期,由于朝纲坠乱,官员腐败,民族矛盾激化。

        且说当时这华夏大地上,水火不容,一时间硝烟弥漫。外因鸦片侵袭而引发战争,内有太平天国危及朝政,当朝军事主力忙于应对太平军残余及捻军作乱,谁知这陕西地方,小吏白虎生乱,云南地方烟贩任武逞强、还有宁夏的骑马称龙的等,几个回民头领,趁太平天国和捻军攻入陕西的机会,陡然纠集陕西回民,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叛乱,挑起民族纠纷,不知将要生出了多少事端来。要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述。

        【作者题外话】:封面等会再传。


  https://www.biqivge.cc/book/46137900/263307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