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选谁
夜,于府。
虽然说,于谦已经被调出京师,但是,他的职衔是右都御史,挂在都察院下,所以按惯例,依旧算是京官,所以,于府也自然仍然安在京师,并没有跟着于谦一起折腾。
不过,自从于谦出京之后,俞士悦到于府拜访的次数就少了很多,轿子刚刚停下,俞士悦便瞧见了,迎在府门前的于冕。
“见过世伯,家父命我在此迎候,说是世伯到了,便引世伯过去见他。”
俞士悦下了轿,听得于冕如此说,倒是挑了挑眉,道。
“你爹怎么知道,我今天要过来?”
要知道,他可是见到了圣旨之后,临时起意才决定要来,提前没有送拜帖,这于谦连这都能料到,难不成是出京一趟,学了卜算之术?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世伯一会不妨问问父亲。”
于冕一边带着俞士悦往前走,一边开口道。
见此状况,俞士悦倒是暗暗点了点头,这孩子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倒的确是稳重了许多。
“仕朝兄,好久不见!”
行到院中,便见得于谦已经迎在了书房门外,俞士悦笑着回了个礼,二人寒暄了两句,便到了书房当中落座。
面前案上茶香袅袅,于谦开口道。
“仕朝兄此来,是为了出兵剿倭一事?”
“是,也不是!”
俞士悦抿了口茶,面色也微微肃然起来,道。
“内阁刚刚接到旨意,陛下已经下诏,命你为提督福建等处军务大臣,参与此次剿倭,这个消息,想必你已知道了吧?”
圣旨下午才到内阁,真正要明发朝廷,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了,但是,俞士悦这话却不是问句,而是带着笃定的反问。
于谦也没有否认,轻轻点了点头,道。
“不错,之前我刚刚回京,去向陛下复旨的时候,陛下便已经对我说起过此事。”
于是,俞士悦搁下杯子,看着于谦,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
停了片刻,他叹了口气,道。
“既是如此,今日朝上,你还敢这么出风头?”
今天早朝上的事情,如今都已经传开了,但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发酵开来。
不过,可想而知的是,出兵剿倭这样的大事,即便是已经决定下来,朝堂上必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看法出现的。
早朝上,于谦如此言辞犀利的和王竑对峙,不可能不引起朝中诸臣的议论。
如果说,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如今天子一道诏书降下,命于谦提督军务,这舆论的走向,可就未必那么单纯了。
俞士悦能够想象,要不了几日,就会出现于谦曲意逢迎天子的言论出现。
所以说,这才是让他想不明白的地方,天子既然早就定下了要让于谦来接下这个差事,那么,于谦理应低调才是。
毕竟,站在朝臣的立场上,王竑的道理,才是站得住脚的,朝廷要剿倭,大多数时候,都是力战无功,徒增靡耗而已……
听了这句问话,于谦倒是沉默了下来,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并未说话。
见此状况,俞士悦皱了皱眉,道。
“看来我猜的没错,这件事情另有隐情,怎么,不方便说吗?”
对于于谦,俞士悦是了解的,刚刚的那番道理,他能想的明白,于谦也不会不懂,既是如此,于谦还这么做,只能说明,天子另有说明理由,说服了于谦。
闻听此言,于谦沉吟片刻,最终道。
“仕朝兄,不知你对朝廷的海禁政策,是何看法?”
海禁?
俞士悦微微有些意外,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早朝上,于谦和王竑对峙的时候所说的话。
当时他没有细想,可是此刻再回顾当时于谦所说的话,却的确品出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稳妥之策!”
沉吟片刻,俞士悦便开口道。
“王竑今日所言,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却也不无道理,倭寇海上战力强大,可到了陆上,却双拳难敌四手,厉行海禁,至少可以保住沿海安宁,虽然会时候倭寇袭扰之事发生,可利大于弊……”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朝臣,对于海禁的看法。
闻听此言,于谦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把自己那日和皇帝的奏对,挑拣着关于海禁的部分,简略说了一遍。
“……按陛下的意思此次出兵剿倭,并非是为了根治倭寇,而是要保证皇店的海船能够顺利回归,届时,海上航路若能打通,恐是一条不亚于互市的财源。”
虽然说,私下奏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泄露,但是,天子既然没有让他保密,便说明,还是可以透露一些的。
“你的意思是,陛下要开海?”
俞士悦眨了眨眼睛,脸色有些讶然。
他虽然已经料到了,这件事情背后不简单,但是,却没想到,藏着这么大的干系。
开海可不是闹着玩的,海禁政策,毕竟是太祖定下的国策,若要动摇,其难度比当初开放互市,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这个问题还不单单是祖制的问题,要知道,除了太祖皇帝之外,太宗,宣宗等历代先帝,也都曾不同程度的申明过海禁政策,真的要开海,不亚于和历代先皇作对。
除此之外,大明的根本是农业,而茫茫大海,肯定是不能种地的,开海的最大作用,自然就是海贸,那么,就会牵扯到重农抑商的国策上来。
别的不说,商人要出海,那么,他们应该负担的徭役,赋税该如何计算,是否要放宽对于商人的限制,都是朝廷要考虑的。
而且,既然要开海,除了大明的商队出海,肯定也会有别国的商队过来,两者之间如何交往,如果这些商队携带武器又该如何,是否要增加新的衙门和官员专门负责,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并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办成的。
于谦迟疑了片刻,道。
“陛下只是有这个想法,但是,到底如何,还要看皇店的收获如何……”
“不过,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陛下说得对,沿海的百姓,太过困苦,朝廷厉行海禁,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沿海贫瘠,税赋难以收缴,百姓日子过的也苦,如若能够开此通路,对于百姓来说,是有大好处的。”
“可是……”
听到于谦这么说,俞士悦有些沉默,片刻之后,他开口道。
“廷益,你可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和难处?”
闻言,于谦又沉默下来,随后,他再度开口,神色却十分坚定,道。
“事虽难,若利于社稷百姓,岂可惜身?”
…………
这一日,俞士悦和于谦谈了很多,二人一直聊到深夜,方才回府,只不过,当俞士悦离开于府的时候,神色之间,却不由多了几分复杂之意。
朝局复杂,天灾频发,在此状况下,天子锐意,却不知到底是福是祸。
一晃半个月过去,距离年关,已经不到一个月了,虽然说,挂印出征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但是,于谦这个提督大臣一定下来,群臣也就都松了口气,纷纷开始筹备出兵的事宜。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挂印的人选,也还是朝廷上下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光是这些日子,递上来的举荐奏疏,就有不下几十份。
不得不说,英国公府的实力还是足够的,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十几家勋贵府邸,都上书举荐了张輗,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定国公府竟然也毫不示弱,一连七八家的奏疏递上来,都是举荐武兴的。
乾清宫中,朱祁钰看着面前刚刚送来的奏疏,也不由有些犹豫。
这次武兴突然冒出来,的确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原本,朱祁钰心中的人选,的确就是张輗。
之所以选他,有两个理由,一个就是,如今英国公府正在收拢势力,既然如此,还是要给些机会的,压的太死,反而有时候达不到效果,而且,有于谦在,如果张輗出什么岔子的话,也能顺利接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明岁的灾情严重,所以,像是英国公府这种不安定因素,要打发出去。
这个时候,朱祁钰可不希望,南宫那边借机给他捣什么乱。
但是,张輗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打仗的能耐实在是不够,虽然说,挂印的主将不必亲自上战场,可终归朱祁钰还是有些不放心。
相对而言,武兴本就出身军伍,战阵的经验丰富,由他出战把握会更大些。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武兴的资历,军功实际上都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说,他此战能够大胜的话,便有可能借此获取爵位。
武兴本身属于定国公府一脉,如今定国公府想要推武兴上位,其实也是在释放善意,所以,这才是朱祁钰为难的地方。
在此之前,朝中的勋贵,一向以英国公府和成国公府为首,军府当中,也大半被他们把持。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朱祁钰势必要扶植自己的力量,范广和杨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朝中勋贵众多,仅凭他们两个的力量还是太弱。
如此一来,定国公府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老牌的公府,就算平时再低调,可底蕴总是有的,和新晋的这些勋贵相比,定国公府的优势就在于,如果朱祁钰想要替换掉原本军府当中其他两大公府,尤其是英国公府的人的话,定国公府有很多现成的,这些人或许不够出众,但总是勉强可用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定国公府一脉,在宣德,正统两朝都不受重用,所以,提拔他们不用担心立场问题。
只不过,这一脉的缺点,就是太过安逸,没有太多的进取之心,而且,能推出来的人,才能也的确就只能说是够用而已。
严格意义上来说,之前的丰城侯,如今的丰国公李贤,也算是定国公府的人,这一点,在他身上就体现的很明显。
朱祁钰曾经想过,让李贤来作为勋贵的顶梁柱,可惜的是,他的才能魄力的确有限,虽然能起一些用,可要指着他扛事儿,却不大可能。
所以到了现在,这位丰国公,也就变成了替朝廷出席各种祭祀仪典的吉祥物了。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定国公府是抱着旧有的勋贵观念的!
要知道,军中的人才并不少,能打能战的也有,只不过,这些人都并非是勋贵出身,所以,在军府当中,很难占据高位。
朱祁钰虽然想提拔这些人,可是,一则,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很多事情上,惯例都是用勋贵,贸然打破这些规矩,会引起勋贵的反弹和不满。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作为皇帝,朱祁钰不可能亲自去考察这些中低阶的军官,所以,到底该用谁,不该用谁,也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可是,这次定国公府伸出的橄榄枝,却是一个新的希望,武兴和张輗不同,虽然二人都没有爵位,可张輗毕竟算是勋贵世家出身,但是武兴却是实打实的一步步从低阶军官走上来的人。
按照朝廷惯例,率军出征的正印官,基本上都应该以有爵位的勋贵担任,最次也应该是勋贵出身的将门子弟,没有爵位的军官,即便才能出众,也只能充作副将。
之所以有这个惯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勋贵出身的武将更好控制,即便出征,家眷人脉,也都在京城,可如果是普通的军官,则不一定。
不过,这个惯例在朱祁钰看来,不能说是没用,但是总的来说,却是弊大于利的。
这么做,固然能够保证朝廷对大军的掌控,但是,却也导致了出战体制的僵化,作为一军的主将,战力难以保证,那么最后的胜负,自然也是难料。
不过,朝廷体制如此,他也不好贸然打破,而定国公府这次愿意推武兴出来挂印出征,却无疑是一个改变的机会。
定国公府推武兴出来,那么自然,勋贵中的压力,会由他们来承担。
一旦武兴真的能够担任主将,那么一则,以后便可以依此例,提拔更多的将领用在前线战局上,二则,定国公府也可借势而起,进一步平衡勋贵中的势力。
因此,到底该选谁,朱祁钰罕见的,也感到有些犹豫……
https://www.biqivge.com/book/4551/7839984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