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太子我的隐藏人格被老朱揭晓 > 第34章 实施细节

第34章 实施细节


对于大明社会现状的理解,朱高炽自知不及这些六部官员,因此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
  然而,朱高炽也有自己的原则和见解,不会受人摆布。毕竟他的目标,是让驿站改革之策在大明全国推行开来。
  理清思绪后,朱高炽望向官员们,眼神毫无畏惧。
  "世子殿下!"首先发言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得知驿站改革的创作者后,他的立场已悄然改变,此刻发言只为完善驿站制度。
  "邮驿乃朝廷出资设立,旨在传达国之重务,军事秘事。若依殿下之意,向平民敞开,恐加重驿站负担,减少处理紧急军务之人,一旦延误军情,岂非得不偿失?再者,若让商贾借驿站休息,岂非降低了其应有的尊严地位?"刘三吾直言不讳,历来的商人阶层确实低位,驿站服务官僚,沾染商业气息,确有悖于等级秩序。
  民间对信息传递的需求旺盛,这必然挤占大部分驿站资源。大明朝虽交通便利,但马车速度有限,两地相思唯有书信可解。
  朱高炽听后沉思片刻,回应道:"此事易解。国事传递需速,百姓家书则不同。我们可以设定两条路径,由不同人负责。"
  他展开一张黄纸,拿起笔开始绘制。"各位,请看这里。以京城为例,据户部档案,城中有数十万商人,数万士子及若干劳工。"
  户部尚书点头,这些数据无误。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眼中闪烁精光,这小子短时间内对京城如此了解,显然早有准备。"当然,这些人大多非京城土生,故家人不在本地,每人每年至少需寄五封家书报平安,这个数量合理吧?"
  朱高炽话音未落,便抬眼发问。大臣们愣了愣,随即默认地点了头。
  "这意味着每年仅家书传递就有五十多万次,如此大规模的信息流通,若纳入驿站管理,驿站就不会闲置。"
  "工作量增加,驿站需更多仆役和马匹,也能缓解大明零散劳动力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朱高炽的话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兴趣。"殿下,百姓的信件是否需按急件标准运送?"
  "不必,即使我们有能力,百姓也可能负担不起费用。"
  朱高炽放下纸,慢慢解释。"如今驿站多数闲置,那些用于传递信息的良驹都养肥了,也该让他们活动活动了。"
  "百姓的信件,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至少要比他们现在的信使快,否则他们不会选择我们的驿站。"朱高炽说着,又抽出一张纸。
  以京师为例,其人口已逾三十万之众,据此划分,应设立不少于六个邮局以处理函件。"
  朱高炽走近,站于群臣中央,接着说:
  "假定每个邮局日处理能力达六万封,一旦满负荷,根据发件地差异,分派不同马队即时转运,务求一日内递交给下一站,如此循环,信件不滞,时间得以最大限度节省。"
  "如有需要,地方政府可调遣兵马护送,确保邮局信誉。信件抵达目的地后,由当地邮局人员拣选并记录信件详情。"
  "百姓取信亦简便,可依据邮局公示通知自行前往,凭邮差手中的名录领取,或选择宅配,由邮差直接送至家中。"朱高炽嘴角扬起,充满信心:"相信民众会欣赏这般周全的服务,当然,这些服务皆有费用。"
  在这个信息传递艰难的时代,一封家信的分量岂是金钱所能度量?面对这样的邮政系统,谁会拒绝呢?
  六部官员在天坛殿上听罢,心中大致明白,邮政改革确能惠及民生,若能顺利推行,朝廷或许能增添可观的财政收入。
  "至于商人的等级顾虑,实无须过虑。商贾四海为家,风餐露宿,我们只需提供蔽风避雨之所。"
  "且商人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若有个价廉的歇脚之处,他们必心存感激。"
  "开放邮局予商人,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寄存货物于仓库,之后的转运工作也可委托邮局,我计算过,从中抽取的佣金相当可观。"
  六部官员闻言眼睛一亮,他们日常与商贾交往频繁,深知其财富实力。
  "太子殿下,不知您对邮局定价有何打算?"
  工部尚书上前发问。
  "此事易解!"
  朱高炽淡笑,环视四周,似在寻找什么。目光最终停在朱元璋搁在御案边的龙纹玉佩上。
  "皇祖父,孙儿想借用您的玉佩。"
  朱元璋正翻阅朱高炽展示的图表,闻言爽快应允:"拿去吧!"
  六部大臣心中疑惑,纷纷望向那块玉佩。


  https://www.biqivge.cc/book/45120762/303029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