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所谓新政
感谢“头发疏了还未秃”大佬的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有人说如果没有朱棣靖难成功,朱允炆胜利了,那明朝多半二世而亡。】
【这个说法虽然稍微有些极端,但也不失为客观评价。】
【博主认为不一定会二世而亡,但一定会沦落成为南宋一般。】
【如果在二世而亡和成为南宋之间二选一。】
【我宁愿二世而亡。】
【南宋让我记住的是被冤杀的岳飞。】
【是崖山海战殉国的十万军民。】
【是不停赔钱的南宋朝廷。】
【如果北宋还能用起落落起落落来形容。】
【南宋就是落落落落落,瓦塔西瓦。】
不巧的是昏迷的赵光义刚好被太医救醒,不过他可能宁愿自己没醒过来。
刚醒过来又听到后辈讲宋朝……
没有其他的负面典型可讲吗?
就逮着大宋一直讲,你知不知道你每提一句大宋,我要挨多少毒打?
我宁愿直接被皇兄打死,太折磨人了。
皇兄明明可以直接杀了我,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又不关我事。
后世儿孙不争气能怪到我头上吗?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吩咐光禄寺大量采购大蒜,并命令朱标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吃一斤大蒜。
别管炒、炸、煮,反正光禄寺的厨师要做的可口,不然就砍脑袋。
朱标是既喜又愁。
喜的是感谢张骞带回胡蒜,这东西可能能救自己一命。
愁的是这大蒜味道太重了,一天三斤……
莫说女眷了,怕是女鬼来了都得绕路走……
说文解字素指白色、本色,如今又可延伸为本来、原有之义。
这大蒜素是不是指把大蒜还原为本来模样?
可这大蒜本来就是这样的,怎么还原?
【建文改制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南宋又回来了?】
【越看越熟悉。】
北宋 汴梁。
赵光义实在是不想活了,太痛苦了。
没这样折磨人的,先打晕,又救醒接着打。
我的亲哥哥,古之暴君也不过如此。
为啥需要负面典型时候就提我大宋,前面不是还有晋朝吗?
后辈你可怜可怜我吧……别提大宋了
【博主大体上把他的这些政策分为十条,我们一条一条来理。】
【第一条:撤掉了陕西兴州、辽东营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直接遣散回原籍。】
【这几个卫所的大家打开地图看一下,连起来是防备什么的我想不需要我多说吧?】
【第二条:裁掉了朱元璋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朱元璋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文官把检校称为特务,就和后来的锦衣卫一样,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
【特务治国当然不好,但也要分时候,元末明初那群文官……呵呵。】
大明 应天府
还在地上跪着的众臣,虽然脸色不动但心里可太开心了,皇孙果然是天降圣王啊,这才是好皇帝。
像老朱一样动不动就砍人的简直是个莽夫,粗鄙不堪。
要想想办法保住皇孙的命,将来陛下死了太子死了,我们扶一把,这好日子不就来了?
【第三:定保举法,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
【好家伙,梦回大宋。】
【这就是相当于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推荐当官。】
【这个政策简单想想就知道,假如你是官员,你会推荐谁?肯定是家人、亲戚、朋友或者有利益往来的人。】
【宋朝的冗官问题官员泛滥成灾,有一部分就是这个制度的原因。】
【提到保举法,就顺带说一下明末首席汉奸——范文程。】
【关于他做的事我们等讲到清朝时候再说,但他发明的保举连坐法确实有意思。】
【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也有类似连坐法的举荐规定,但是举荐者一般都只需负“失察之责”,没有规定要一起砍头挨板子。】
【范文程先是上书:凡是三品以上官员,必须向朝廷举荐人才,如果不举荐或者举荐数量不够,那就要摘掉顶戴花翎,赶回家卖红薯去。】
【然后又要求保荐官员“开列实迹,具书姓名,专本奏闻。”】
【被举荐的人要是犯了流放杀头的罪过,举荐者受同样处罚。】
【啧啧啧,果然还是坏人更坏。】
【朱允炆在此同时又大规模裁撤六科给事中和各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的职位,只设布政使一人,对于大理寺、五军都督府也减少了官员的数额。】
【啧啧啧,看看裁的这些官职。】
【再看看他们主要职能。】
【啧啧啧,只能用一句他爱江南文官爱的深沉来形容。】
大明 北京
“老和尚,我朝有无相应律令?”
姚广孝转动手中佛珠思索了一下。
“有,只是并未如此严苛。”
“那我朝能用?”
“能!”
朱棣望向姚广孝,面带苦笑说道。
“怕是用了能被文官把身后名骂没了。”
“罢了,骂就骂呗,也不差这两句。”
姚广孝不置可否。
“不用此法难道就不骂你了吗?”
“总比文官独大亡了国家好。”
“何况看样子你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差。”
【第四:提高文官的品级,进六部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给事中七品等等,又增加了左右侍中,佥都御史等乱七八糟的岗位,文官皆大欢喜。】
【但是朱元璋时期的文武平衡就被打破了,会出现和宋朝以文制武类似的局面。】
【即便是经历了洪武大逃杀,淮西勋贵仍然还是勉强和文官抗衡的。】
【当然前提是皇帝稍微偏向一下。
朱允炆不仅没有试图达成文武平衡,反而直接转向重文轻武。】
【提到文武失衡就不得不提到朱祁镇。】
【这厮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亲征被俘,不是什么叫门天子。】
【是土木堡之变直接把自开国以来的勋贵武官埋葬,导致彻底的文武失衡,文官一家独大。】
【历朝历代的武官勋贵一般最多就两波。】
【第一来自开国打天下那批人。】
【第二来自中途王朝有问题时候平定祸乱那批人,挺过去了就两批人,挺不过去就直接亡国了。】
【大明的勋贵就来自于开国和靖难。】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
【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
————
大明 应天府
轻轻一句话击垮了朱元璋的内心,武将们都会老去,勋贵后代都是帅才的概率可能和我老朱能得天下差不多。
而文官们只需要将知识一代代传递就可以。
老四又是藩王造反得的天下,注定了他也不会放过藩王,注定削藩。
后世不争气的儿孙又把勋贵后代全都埋葬……不争气的勋贵也是武将,天生和文官不对付。
可这下什么都没了……
藩王没了……
勋贵没了……
我想我知道我大明最后为什么亡了……
————
大明 北京
同样被击垮内心的还有朱棣,藩王已经被削了,只能享富贵却没有造反的能力。
靖难勋贵又被埋葬……
那这后世皇帝能靠什么制衡文官?
外戚吗?
不对,祖制就决定了像前朝外戚乱权的事不可能发生。
那大抵只有靠宦官了吧……
————
【第五:给朱元璋时期处理的官员,主要就是贪官,翻案,流放的给人家弄回来,抄家的把东西还得给人还了。】
【果然朱允炆是个好大孙,朱元璋说要分封藩王,他就削藩。】
【朱元璋判的案他就翻案。】
【正统继位就是不一样,反观造反上位的朱棣就很听老爹的话,老爹说的我都要坚决执行。】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举起茶杯准备喝口茶解解燥火,行到半空之中听到此言掉落在地。
一声脆响,杯子应声而碎。
心中的怒气如同撞击在一堵无形的墙上,越发的强烈。
“二虎,派人去把她们母子守好。”
虽然未曾指明,但二虎知道说的是现任太子妃和现任大孙。
至于什么时候成为前任,就得看后辈接下来说的了。
若是太孙接下来政策皆是如此,怕是只有提前选块风水宝地了。
————
【第六:修改大明律。】
【得承认朱允炆修改大明律确实让黎民百姓得利,当然仅仅是一点。】
【如果用一石来形容,那文官得了九斗,百姓只有一斗。】
【就这一斗文官还要分九升走。】
【到百姓手里只有一升。】
【这里面最重要的修改一项是把贪官贪污的刑罚直接减轻。】
【呵呵,很多人说南方百姓都夸朱允炆好。】
【强调一下,并不是百姓夸,是地主文人,士绅阶级夸。】
【在古代,百姓的发言通常是被无视的。】
【地主文人发言才是代表百姓,他们说百姓觉得好,并不是百姓觉得好,是他们觉得好。】
————
大明 应天府
一声脆响,又是一杯茶杯应声而碎。
这次朱元璋不是被惊到了,而是愤怒。
群臣惶恐不安,等着老朱训话。
数息过去……
老朱仍然没有开口说话。
文官不停磕头请罪,希望老朱能骂他们两句。
能骂就不是很严重还能活下去,不骂可就要数数家里有几个口人了……
————
【第七:减税。】
【减税好吗?】
【那可太好了,当然前提你得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建文帝即位同年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规定“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
【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这些明朝文官的主产地,明初朱元璋定的税率是比较低的,比宋元两朝都低,宋元期间几经战乱经济未恢复的北方地区照常收税。】
【减税的地方是明初财政的重要支撑点。
减了税卫所怎么办?
藩王的俸禄怎么办?】
【宁王的大宁卫位于今天的辽宁赤峰,几乎不怎么产粮,全靠内地供应粮食,而且必须走路上消耗很大的海运,一百一十四万石粮食只够供应两年的。】
【而一个亲王在洪武九年至洪武二十八一年俸禄就是五万石粮食,这还不加其他的赏赐。】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二次更改:降为一万石。
可除了亲王还有亲王的儿孙,还有公主。】
【朱允炆表示:这才多大点事,我有一计,裁卫所,废藩王。】
【好家伙,果然是天才,脑回路是不一样。】
【第八:这一条让我一度怀疑朱允炆是南宋皇帝转世。】
【北方不重要,只要南方就好。】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去世前一年,发生了很着名的南北榜案。】
【负责录取的官员声称北方士子的考卷都有问题,一个北方人都不录取全部录取南方人,公然搞南北对立,在明朝中央搞地区抱团,导致北方士子对大明中央失望,造成严重的南北对立,惹得朱元璋又大开杀戒。】
【此案最开始老朱并没有大开杀戒。】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老朱这才大开杀戒。】
【并且朱允炆还撤掉了北方的官办学堂。】
【只能用两个字评论:呵呵。】
————
大明 应天府
八十四岁的刘三吾泪流不止。
晚节不保,这天幕人人皆可看。
此刻天下皆知……
凭自己年龄是不会被赐死的,但流放肯定是跑不掉的……
可我的名声啊……就这么毁了。
我活这么长干嘛……
早点死了必是一代大儒……
————
【第九:就是我们之前详细说过的改地名……】
【改地名最受折磨的还是官吏。】
【有的地方甚至改了好几次,导致官吏们记不住,朝廷发公文的时候都不得不在各州府现在的名字后面标注原来名字以防止官吏们记错。】
【王莽当初好像也是这样……】
【而在此同时省并州县,四年间撤销的县有39个、州9个、巡检司73个、河伯所49个、递运所15个、水马驿48个税课局109个、税课司41个】
【精简了一些地方上的茶课司、僧会司、僧纲道纪司、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道会所、盐课局、盐课司、批验盐引所和闸关等大批的税务机关,裁去了府州县学训导104个及其他一些官吏。】
【发现一些共同处没有?】
【大多是收税的。】
【现在请把自己代入一个普通百姓,种地的。】
【是你交的税多还是地主交的多?】
【减税是减地主的还是减你的?】
【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现在在回过头看看朝廷负责的官员是什么人?】
【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相信他们会割自己的肉还不如相信秦始皇还活着。】
【毕竟始皇刚才还在给我发消息,说需要五百块钱置办装备,等他一统全球我就是宇宙大将军。】
————
大秦 咸阳
“扶苏,如此低级的骗术应该骗不到后辈们吧?”
扶苏也有些不敢确定。
“应该……吧。”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万一真有人信也不是不可能。
【第十就是我们讲方孝孺时候说过的讨论井田制的可行性……】
【啧啧啧,他们两个也不是没读过书的啊?】
【这政策王莽不是已经帮他们试验过了吗?】
【记吃不记打?】
【或许这是儒家的终极追求,毕竟孔子说了井田制好。】
【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孔子说好那就一定好,一定要用井田制……】
【额,孔子应该不想认这群人是自己的后世弟子。】
————
东周 秦国
孔子正在思索要不要给儒家改个名字。
起码在这方天地,儒家的名声算是被后世弟子拉到粪坑了。
应该……可能……大概……也许不会还有比这些事更挑战人智商的了吧?
————
【方孝孺的《逊志斋集》记载:“皇上嗣大宝位,清心恭己,喜怒不形,轻徭减赋,赏罚以类,举措得宜,行之期年,万姓悦服,群生欣豫, 薄海内外,薰为太和。”】
【啧啧啧,简直是圣王在世。】
【我要是南方士绅阶级,我也会夸。】
【建文二年春,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
【使其职责发生了转变,原本都察院是专门用于审查刑事案件的机构】
【现在改为专门宣传教化贤良之风,反对腐败的纠察机构,以期达到教化百姓、宽刑省狱的目的。】
【宣传以德服人,以至于在建文一朝“罪至死者多全活之”。】
【啧啧啧,以德服人?】
【这在我们现代都办不到,除非某一天我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
【否则,法律一定要有,不管法律严不严苛,一定要有并且要执行下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线。】
【文官集团对于建文新政的总结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
【毕竟是文官的善政。】
【我们地主士绅也是民,对吧?】
【至于那群种地的?
呵呵,他们顶多是一群草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还会再生的,我们地主要是受苦那可就真的受苦了。】
【而建文重文轻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满建文帝更定官制的武官们以及“武臣犯法失职者悉奔燕,燕尽复其官”。】
【诚然建文帝的改革或许减轻了那么一点点百姓负担,但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一群吃的肚满肥肠的地主文官。】
【他们是一群吃人的野兽。】
【而我们是被吃的人。】
————
大明 应天府
看着后辈说出的种种政策,老朱只道自己是瞎了眼。
“二虎,送她们母子二人去凤阳守祖陵。”
“即刻上路吧。”
“记得坐船走鄱阳湖过。”
“一定要好好检查船。”
“别又像小明王一样淹死了。”
“懂了吗?”
二虎行礼称是,准备上路。
不过陛下怎么突然还搞起暗示这一套,就直说淹死在鄱阳湖呗。
还生怕我听不懂如此提醒……
我二虎虽是个武将,却也像关羽一样读春秋的。
啧啧啧,不过淹死她们之后还是搞快告老还乡。
https://www.biqivge.cc/book/43896729/303029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