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侯府的门
自平虏侯爷迫使清国称臣,平定辽东以来,
辽东的百姓,这半年来的生活,可以说是丰衣足食,小日子过得可以说是风生水起。
只要你能勤勤恳恳的做事,必然能在辽东这个地方有口饭吃,不仅能吃饱,月末还有闲钱去肉铺割二两肉,再去酒铺打一壶酒。
若是家里的女人能吃苦,白日里在工坊做活儿,晚上做点儿刺绣,一个月下来,也能攒下不少余钱。
至于孩童,
社学、县学、州学、府学,学生全部免费,包吃包住,统一管理。
升学制度,则是考试择优录取,考得好就可以升学!
不仅如此,
平虏侯府还在东宁卫开办了两个学堂,一个是讲武堂,另一个就是民生堂。
前者类同军校,为辽东培养军事人才,
而民生堂则是按照国子监的标准设立的,结业以后去辽东都司报到,再分配到基层为吏历练。
当然了,
从州学开始,每一轮都会有政审。
社学和县学倒是没有入学门槛,但要想升入州学就得有辽东户口,想要进入府学就得审核家庭成份。
英烈家属优先录用,父母和爷爷辈有投敌等行为的不予录用。
要想进入讲武堂和民生堂,基础条件就是家里必须要有一名直系亲属在辽东军政体系中效力,
当然,英烈家属优先录用。
张璟川之所以这样设定,并不是想刻意造成一种权贵阶级的特权,而是在辽东立藩的初期,
一定要保证根正苗红。
上至辽东军政官员,下至商贾百姓,一定要对平虏侯府绝对的效忠。
对于平虏侯府这个军政府而言,人事框架结构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二十多年来,
由于清虏的侵占,那些个真正的士族门阀几乎都迁往了关内躲避战乱,留下的,或多或少都和清人有染。
所以,
张璟川对这些留在辽东的士族门阀,地主豪绅们没有手软。
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抄家的抄家,发配的发配。
我们的张侯爷,在整个辽东掀起了一场土改运动。
这半年下来,
辽东的百姓才深切的意识到,平虏侯府是真的打算将这里当做自己的地盘来治理的。
所以除了一开始该有的清洗以外,倒也没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来。
对于在辽东战事上立过战功的高丽人、倭人,无不因获得辽东户口而自豪。
对于他们而言,
只要在平虏侯府麾下立下了战功,便能获得辽东户口,成为二等公民。
他们的家人也可以通过金州商会给接到辽东来,正常务工,孩子免费上学。
至于赋税和刑罚,则要比明百姓要重一些,但他们也能理解,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嘛,
只要自己更奉公守法,更努力一些,日子总比在倭国和高丽好吧。
时间久了,
大家的日子要渐渐的步入正轨,开始平淡起来。
有的人闲来没事儿就会捏着一把脆豆去酒楼听评书。
就这么站在街边门口,远远的听着,也不进去消费,听说书先生讲着平虏侯爷是如何从吴三桂亲兵,一步一步走到拜将封侯的。
久而久之,
百姓的心里就会产生一个疑惑。
那就是辽东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明军,还有高丽军、倭军,甚至还有清军和蒙军。
这些军队都在平虏侯府麾下效力。
整个辽东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反观关内,
流寇势如破竹,官军节节败退。
朝廷如此无能,为何不请平虏侯爷入关主持大局呢?
直到……
直到数日前,京城来的宣旨太监来到平虏侯府。
敲门,门不开,
在侯府门口等了两日,依旧无果,
最后一头撞死在了侯府门口的石狮子上。
然后,
大家伙儿就察觉到事情不对劲儿了。
第二天,
大街小巷就开始传言平虏侯在攻占复州卫后,朝廷断粮断饷,以及张侯爷既不听调也不听宣的事儿。
从第三天开始,城里的百姓,那可真是隔三差五的心惊肉跳。
市面上的话题一个比一个炸裂。
“清国向平虏侯府称臣,皇太极劝平虏侯在辽东自立!”
“平虏侯府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否包含大明?若是由平虏侯府主导,又置大明朝廷于何地?”
“山海关提督吴三桂扬言,若平虏侯爷挥师入关,他吴三桂愿做先锋官!”
“清国皇太子在平虏侯府做质,高丽和倭国也送来了皇室幼女做质,这是什么含义?”
“平虏侯与清国西福晋有染,是否是权色交易?”
“京城又派来了宣旨太监,平虏侯府依旧大门紧闭,宣旨太监被逼无奈,又一头撞死在了门口的石狮子上;
尸体留在侯府门口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天,衙门的人才过来收尸洗地,
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慢慢的,
大家心里的疑惑,变成了反问:“平虏侯打算什么时候反?”
侯府门口的主街道上,
有一家珍宝店。
这家珍宝店刚好就在平虏侯府的斜对面,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平虏侯府的大门。
一个熟客正站在一座西洋摆钟的旁边,一边吃着手里的脆豆,一边往平虏侯府的方向看。
店老板很年轻,只有十七岁,而且还是个倭人。
但并没有哪位客人敢轻视他,因为这家店是金州商会所属,能以这般年纪,又是倭人,做到这家店的老板,身份必然大有来头。
“别看了,”老板习以为常道:“门一直关着呢。”
老板的中原话很流利,若不是发型,很难分辨他是倭国人。
“距离第二个撞死也有半个月了,也是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三个。”
老板先谨慎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在放下时,低声道:
“估计快了吧。”
自从第一个宣旨太监撞死在平虏侯府到现在,东宁卫,乃至整个辽东都处于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中。
特别是东宁卫,城里的百姓更是在一个高压氛围里。
使得一些吃饱了撑的去关心朝局的百姓,都有些神经质了。
想要去探讨一些敏感话题,却又怕被衙门的人请去喝茶。
其实在辽东,
言论还是相对自由的。
否则那些个敏感的话题,也不会成为城内百姓的谈资。
不过,
为了控制舆论影响,衙门的人还是会把聚众探讨的组织者带回衙门喝茶,进行思想教育一番。
“你是金州商会的人,消息灵,就没半点风声?”
“什么风声?”老板问道。
“咱们侯爷啊,是不是真要反?”
老板摇摇头,道:“你们大明的事儿,我可不清楚!”
“你瞅瞅侯府门口的那两尊石狮子,两边可都见红了,要是第三个来了,就得撞门了吧。”
“撞门也没办法,里头没动静,这门,开不了!”老板说道。
就在这时,
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
熟客赶紧跑到门口去看:
“嘿,这第三个,排场可不小啊!”
……
https://www.biqivge.cc/book/43766754/79261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