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朝廷的变化
梁奕回来的第三日,一道圣旨过后,他便不再是挂兵部侍郎衔,而是被任命为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同时不再管理交易区的事情。
这段时间董高逸知道他很幸苦,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城池同样脱不了干系,原本想的是让他升任从二品的,只不过仔细的想了想之后否定了这个想法,现在的梁奕仅仅才二十四岁而已,就突然从从三品的将领变成了从二品的大臣,这会让其他大臣有所不满,为了不引起麻烦,干脆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过渡。
随后的时间内,梁奕被允许在家休息一个月的时间,他没有推辞,在东汉朝的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每天都是紧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毕竟是在东汉朝的地盘上,任何意外都是可能会发生的。
和丰七年八月,大皇子被册封前的一个月,朝廷的官员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为董辛册封提前做了准备,这算是对大皇子的一个小小的照顾,毕竟他待在宫中的这些年,在学习上面特别的认真,很受董高逸的喜爱,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动。
同时不仅仅是为了他做准备,二皇子今年也已经满十五岁,明年的二月份同样是满十六岁的时候,只要剩下的这几个月不犯错误,被册封为王爷是板上钉的事情,至少南齐朝还姓董,就算有大臣不满也只能憋着。
按照南齐朝的规定,皇子册封为王一般是在生日的当天,这时候会在皇宫内宴请大臣们,以庆祝这件事情。
还有种就是集中册封,这种只发生在一年有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皇子满十六岁,为了方便大臣们才不会连续进行两次。
紧接着兵部尚书在任上不思进取,加上有以权谋私的迹象被查出来,最后念起为南齐朝付出的份上,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直接让其回家养老去了,至于以前得到的府邸没有收回,全是不错的结局。
同样回家养老的六部尚书中,还有工部尚书魏炳松,此人考中进士过后一直在朝廷为官,几乎没有离开过,而且在朝廷上也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既没有和刘长生接触,同样没有和朱辰接着,在董高逸眼里也还算是个不错的官员,谁料到此人居然为官的这些年中贪墨了差不多十五万两银子,如果不是监察院偶尔的调查,恐怕一直都不会发现。
按照南齐朝的律法,像是贪墨的官员一律会被重处,最后也是董高逸念在情分上,以及他将贪墨的十五万两银子全部交了出来,算是戴罪立功,当然想要继续留在宫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表面上,这是监察院偶尔查出来的,实际上没有董高逸的允许,就算是监察院也不得随意调查一品大臣,这也是为了几位皇子提前做的准备。
这些皇子们虽然在宫中每日都在学习,但是真正在官场上的接触极少,要是遇到朱辰这样的官员别说展示自己,能够保全自己已经是不容易的,所以董高逸在这之前必须要将这些人清理一部分,当然也不是全部的调查出来,是杀鸡儆猴让其他人注意着。
既然是杀鸡儆猴,查处的官员太小的话作用不大,查处的太大又容易引起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
在这一场的监察院查案中,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两名户部侍郎,吏部,工部,刑部各一名侍郎,大理寺少卿等人因为贪墨银两的数量巨大被直接搁置查办,而董高逸的意思就是重处,要让其他的官员们明白,这南齐朝还是董家天下,不要想着不会被发现,其他没有被查到的官员不要侥幸,这并不是代表你没有事,只是代表你还有改正的机会,还有回头是岸的可能,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局面。
还有一部分官员被追究以权谋私,当然这个罪名的处罚就要轻很多,重一点的也就是回家养老,轻一点的就是调任,贬去偏远地方,运气好一点的就是被警告了一些而已,但他们明白再有这样的机会绝对不会被轻饶。
一系列的查处之后,自然就有很多的官职空出来,这一点董高逸早就有了想法,很快空缺出来的位置都被填上了。
其中礼部尚书吕新则在任上,很好的处理了份内的职责,加上董高逸的认可,调任户部尚书一职,原来的户部尚书刘长生,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再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只能去清闲一些的部门,最后去了吕新则原来的位置,任礼部尚书一职。
原来的吏部左侍郎甘荣淳在一次突然得到了董高逸的看重,接替了朱辰的位置,任兵部尚书,至于他原来左侍郎的位置则由右侍郎前去补充,而空出来的右侍郎位置则由兵部的右侍郎前往接任。
其余的位置进行调整都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唯独两个人的调整引起了官员们的惊呼,认为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其中工部尚书的位置,原先谁都以为是工部左侍郎去接任,毕竟宋硕这些年在工部的付出就连一些大臣们都很清楚,对于董高逸来说肯定是更加的清楚,只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工部尚书一职最终由泾阳府现任知府汪同接任,至于泾阳府的调整则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这肯定是谁都没有预料的结果,毕竟按照常理来说,地方的知府想要调入朝廷一般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知府原来就是内官,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地方官府任职,要么是被贬谪,要么是深得看重去调查事情,要么就是前去救火,无论是哪种原因,调回来之后升官是肯定的,除非是皇帝都不愿意看见的那种。
比如说原先的吕新则就是这样,一直都是礼部的官员,是因为泾阳府出了事,不得已前去任职,回到朝廷之后就做了礼部尚书,这是没有太大惊讶的,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这个汪同情况是截然相反的,此人考中进士之后就出去做了官,这些人一直在泾阳府内做官,来都城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毕竟没有皇上的允许是不能够随意回到都城的,能够当上泾阳知府也是前些年的事情。
能够以地方官员调入内官并不会让很多官员惊讶,只是一个知府做了尚书是谁都不清楚的。
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这样的知府一般是到六部去做官员,如果深得皇上的器重,直接做左侍郎是可能的,就算没有得到器重,做一个右侍郎还是搓搓有余的,毕竟两者都是从二品,外官肯定不能够内官相比较,只是这知府做尚书还是头一次。
不过从其他方面来说,知府升任尚书是没有问题的,依规定来说,六部的尚书是正二品,从二品的知府升任正二品的官员只能够深得器重而已,没有别的意思,只有在尚书入阁之后才能算作是从一品,而现在的汪同并没有入阁,意味着他这个工部尚书只是正二品而已,所以是没有毛病的。
惊讶归惊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断然没有再更改的可能。
第二个人大臣们同样很惊讶,不过转眼一想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引起太大的议论。
那就是刚升任不到两月的兵部侍郎梁奕升任从二品的兵部右侍郎,正好是一直空出来的位置,原先都在猜测这么久都没有决定,现在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梁奕的原因。
实际上就算是梁奕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候升任兵部右侍郎,按照他原来的猜测想要成为从二品的官员估计也需要三年的时间,只是现在没有用三年时间,甚至连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不过对此他是悻然接受的。
此事告一段落之后,十月份,由吕新则坐庄,同时宴请了梁奕,汪同等人,最后在梁奕的建议下邀请了元于。
也是在这时候梁奕才知道,吕新则和汪同是师兄弟的关系,同时也是世交。
当初在吕新则考上进士的哪一年,汪同进入了他当初的私塾进行学习,加上是同一个老师,一来二去就认识了,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逐渐的成为了至交的关系。
有段时间吕新则和汪同二人都在泾阳府任职,那时候汪同在他的照顾下没有遇到大的问题,这使得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现在两人都成了尚书一职,虽然后者还没有入阁,但那是迟早的事情,两人都又能够同时共事都是高兴的。
这一顿饭,所有人都吃的比较尽兴,对于梁奕,汪同早有所耳闻,以二十岁刚出头的年纪就做了正三品的官员,毫不夸张的说在南齐朝都是少有的,之前在吕新则哪里了解之后就想要见一面,奈何一直没有机会,今日相见也算是如愿以偿。
到这时候梁奕才发现,逐渐的自己朝中的关系已经从当初仅有的元于扩大到现在,竟然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到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43421/4253258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