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院上坟 > 第二百零三章 刺青(戍)

第二百零三章 刺青(戍)


这一段的鸭绿江并不算太宽,举目而望,一江青绿,对面的景物非常的清晰。当然实在算不上是景物,一切残破而荒芜,毫无美感可言。冯不过指着江心上下起伏的红白浮漂,告诉我们,浮漂的另一侧就是中朝国境线了。那一侧,就是显得有些神秘的北朝鲜。

        一个接着一个的荒坡,贫瘠的露出棕黄色土壤,基本上没有一棵树,更没有种植什么粮食或蔬菜,就这么刻意地荒着。看上去竟有几分黄土高原的意思。

        这些荒坡之上,似乎有土路相连,偶尔会有一辆五十年代的解放卡车开过,这车后面还拉着个挂斗,前后挤进了不下四五十人。那车距离虽远,还是能让人感觉到它的残破,上坡时,黑烟滚滚,似乎不是从尾部的排气管发出,而是从全身向外冒着,颤抖得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车上这些人应该是当地的农民了,远远的看不太真切,但服装与二十年前的中國近似,灰与青灰,黄与土黄的搭配,沉重而压抑。与那快散架的解放卡车倒是很协调,在江畔无目的的巡游一圈,也不下人,仿佛只是刻意地表达一下,它的存在。

        远处似乎有个小村,零星地在山坳里散落了些低矮的土坯房子,但没有一缕炊烟,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有没有人居住。

        看着这怪异的景象,冯不过在找身边悄悄的说道:“老常,对面够荒的吧?据说这几年对面年年遭灾,又是大旱,又是洪水的,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偷渡,但抓到就是叛国罪,没枪毙就算是轻的,但这根本阻止不了灾民逃到江这边。”

        “朝鲜那边的边防军,抓都抓不过来,干脆就把中朝交界处山包上的树全砍了,为的就是偷渡者偷渡时,没有树林的遮挡,便于边防军的执法。咱要是晚上来,经常能看到江那边电筒光柱乱闪,还时不时的有枪声。”

        与江对岸的荒凉相比,集安这一侧可以称得上人间天堂了。连绵的山坡森林茂密,苍松翠柏,风声浪起。倒卖草药发家的一批人,钱并不能消弱他们纯朴的乡农情节,一座座三四层的灰白色小楼穿插在林海之中,无一例外,全都外包白瓷砖,尖顶红砖。

        因为采药、卖药、收药的关系,这里的农民已很少种粮种菜,土地大多种了药材,远远望去,绿色的坡田一层层的向天际线展开,如同一幅用色浓艳的油画。无处不透射出与众不同的宁静与祥和。

        这简直是让人不忍直视的反差,也让我内心深切的感受到,当年邓老在南面画的那个圈儿,对国家,对人民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

        反过来,这一切又让我困惑,画家村的自杀者,要么来自集安,要么与这里有密切的关系,这真的让人不可理解,即便事业上有再多挫折,至少还有让人内心平静,淡忘愁绪的故乡不是,对面的人,生活再苦,依旧可以飞蛾投火般的逃向这边,而对比之下,这边的人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难到真是穷山恶水的地方,人才会坚韧顽强?亦或是一个过于巧合的巧合?

        我们只在江边停留了不久,便又开车往市局方向走。集安的马路不宽,进市区之前要穿过很长一段的农村。令我不解的是,路上每过一个村的村口,马路上都会晒着一片片的萝卜干样的物什,新鲜的黄白相间,晒过一段时间的成了土黄色,弄得往来的车辆都要蛇形的躲避。

        “这还不到夏天,怎么开始晒萝卜干了?”我不禁嘟囔了一句。

        冯不过显然之前来过,笑了两声,给我解释道,“老常,看来你是头回来,百科全书也不是啥都清楚,这可不是萝卜,是人参。”

        “人参?就这么放在路边晒,不怕被人家捡走了?东北啥时候变成路不拾遗的?”路边晒人参对我而言已经完全超出了曰常的认知。

        “老常,这是家参,跟野山参完全是俩概念。野山参长在深山野林里,与世隔绝,几百年上千年都成了精,被挖出来才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路边上这些都是家养参,三年就长成这样,亩产量又高,和种菜没多大区别,你说有多少药用价值?所以这些家养参比萝卜贵不了多少,放路边儿也没人捡。”冯不过看来东北没少跑,门清儿的很。

        “这野山参在长白山也越来越少了,民间这可是个神物,早些年指它发家的人不少,因为它倒霉的也不是小数。这里头门道很深,老常你要有兴趣,我倒认识个高人可以给你讲讲,他前两年专门写了本采参人的书,可惜没有出版社敢出版,鬼啊神的内容太多。”

        听了冯不过的介绍,我心里想,只要不是什么人参娃娃,栓红绳儿的故事就好,民间传说也不完全是封建迷信。

        一路打听,曹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车开到了集安市公安局。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罗的副局长,他把我们让进会议室,热情地把茶给我们倒上,让一位年轻的女警官取来了一大堆的旧卷宗,放在了我们面前。

        “曹局长,我只有先代我们谢局长致个歉了,本来他是要亲自和曹局一起开个碰头会,可没想到省公安厅有个扫黑打恶的重要会议,他必须参加,走时还感叹没机会和曹局见个面,太遗憾了,他特意安排咱们局里基层工作最熟悉的小杨同志,配合曹局的工作,如果时间来得及他一定赶回来,见上一面。”罗副局长的话听上去热情,但多少有点生份,安排个年轻让警官配合我们,却又有点热情的过头了。

        我这才注意到拿材料进来的女警官,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身材在警服之下依旧难掩有致的凹凸,面庞清秀,但眼神中透出一股子犀利劲儿,显得非常干练,可不知为什么,虽然面色平静,但让我始终觉得她有点紧张,即便是领导硬性安排的工作,也不至于紧张的两颊都有些泛红吧?奇怪。

        罗局长非常的热情,但多少有点客气,话里话外的意思我倒是揣摩出一些。曹队现在隶属于公安部,他的级别放在地方上,就不止是个副厅了。但曹队的编制特殊,干活儿多但并没有什么实权,可毕竟天天和部里领导直接汇报工作,属于招待好了没啥用,招待不好又要坏事的角色,如果之前和曹队没打过交道,多半是希望他早点查完早点走,少些意外的麻烦,皆大欢喜最好。

        地方局里的一把手也一定是因为这关系微妙,尺度不好掌握,索性避了出去,让罗副局长出面接待,即使有什么领会不到位的地方,一把手也有机会做些补救。但这一套官场上的纵横之术,显然对曹队没用。曹队有点冷漠的拒绝了晚上的接风宴,顺道儿坚决的回绝了让小杨来配合我们工作的建议,不再说话,开始翻起卷宗。曹队不说话,罗副局长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会议室里的空气显得有点尴尬。

        几分钟后,曹队忽然合上了卷宗,脸上划过一丝吃惊的神色,问道:“罗局长,这卷宗是谁整理的?还有这简报呢,谁写的?”

        没等罗副局长开口,坐在一边的小杨站了起来,不卑不亢地敬了个礼说道:“曹局长,是我写的,请问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马上修改。”这直来直去回答问题的方式,显然是官场大忌,罗副局长瞪了小杨一眼,挥手让她坐下。

        曹队却哈哈笑了两声,对小杨点了点头,又对罗副局长说道:“罗局,强将手下无弱兵,集安自然是卧虎藏龙,这我早应该想到。等这几天查完案,我做东请大家,顺便等谢局长回来,感谢你们给我们处里工作的支持,感谢你们还把小杨同志支援过来。另外,省厅的曹向东是我战友,又是本家,来通化之前,说一定过来请我吃顿饭,他来干脆让他请了。”

        小杨眼角向上扬了扬,一丝的兴奋闪过,表情却没什么变化,坐了下来。罗副局长楞了一下,马上脸上堆满笑容:“曹书记如果能来咱集安指导指导工作,对集安的发展意义重大,求之不得,哪有领导买单的道理,集安的乡土风味还是很有知名度,我来安排,我来安排。曹局还有什么要求,随时安排,这也是谢局长走前嘱咐的。”

        曹队这两年调到部里的特别调查处,看来官场上的一套耳睹目染的,还是大有进镜,不但借力打力用的恰到好处,而且保留下来自己直来直去的个人风格,既容易为系统内的干部接受,又省去了勾兑的费心费力,已然是很高的境界。不过,能让曹队这老刑侦高看一眼,对小杨写的调查材料我倒是非常的好奇,顺手拿过来翻看。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熔中矣。--《菜根谭》)


  https://www.biqivge.cc/book/43385/265876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