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6章 种菜籽砍甘蔗
九月的小雨水,来得快,走得也快,雨晴了两天,路干了苏子苓这才带着二十赶往县城。
沈星野这段时间也是忙得焦头烂额的,看到苏子苓也并不意外,开口就是,“你别担心,粮食已经送到了,后续的粮草老头子他们也解决了。”
听到他的话,苏子苓松了口气,“送到了就行,那,他人怎么样?”
“放心吧人没事儿,人好好的在上京呢……”
“等会儿!”苏子苓打断了他的话,“他,何时又跑到上京了?不是说在边境吗?”
沈星野挠了挠头,“我哪知道,他给我传的消息就是这样的,前面是说在边关,前两天收到信的时候就已经在上京了,说是陛下已经醒了,二皇子被禁足在家。”
“陆靖宇也在送回来的路上了,边关环境恶劣,也没办法好好养伤,他这一走边境也就没人了,太子虽然在,但终究没经验,所以我家老头子就出来挑大梁了。”
说着他嘟喃了一句,“我离的远,消息总是慢半步,等我知道的时候他都已经到边境了,”他也知道苏子苓担心什么。
安抚道:“你别担心,他们打不进来的,你是没听过我家老头子的名号,有他在啊,那些人讨不到好,所以该干嘛干嘛,别担心,我估摸着年前就能定下来了。”
“我跟你说,咱们送去的粮草可是帮了大忙了,你现在先好好想想要什么奖赏吧,等事情尘埃落定,估计赏赐就得下来了,对了,还有你的那个种植法,也被采纳了,我估计明年就会开始全面推广。”
“而且过两天估计就会有人来找你了,嘿嘿,我估计也要小升一把,这波多亏了小青妹妹,你放心吧,以后到了上京,我会罩着你的。”
“等会儿,为什么要找我?”消息太多,苏子苓听得一愣一愣的。
沈星野一副‘你怎么那么笨’的表情,“当然是因为你最懂怎么种啊。”
“可是,我不是已经详细的写了怎么种了吗?都精确到步骤了,每一个小细节都没放过,而且你们也会啊,县衙里会的人也多……”
“你又不是不知道,上京那群酒囊饭袋,天天花天酒地的,字是认得挺多,但是终究是没有动过手啊,没有实际操作过,真要等他们琢磨透,估计又得花上一两年。”
沈星野不知道,他在说酒囊饭袋跟花天酒地时长策看他的眼神,那是一点都不带隐藏的。
眼里写满了:公子,你以前也是那样的。
“但是……”苏子苓皱了皱眉,上京啊,她不想去,我就想窝在永昌县这一亩三分地里,好好种田,好好开菌菇火锅店,好好做红薯粉,好好开作坊。
“别但是了,陆晏知道你不想去,”沈星野上前一步,手肘搭在她的肩膀上,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所以啊,咱们那陛下就派了人过来跟你学,到时候你把他们教会就成,”
说着,他压低了声音,凑近了一些,“我估计高低得给你封个官……”
他话还没说完呢,二十直接把手挡在他的脸前面,面无表情的说着,“大人请自重!”
沈星野:“……”
“自重什么自重,我们兄妹俩说几句话怎么了?我跟你讲……”
二十打断道:“那我只好给我们头儿飞鸽传书了。”
沈星野立马改口,一本正经的说着,“你说的对,男女授受不亲,确实该自重,哪怕我们是兄妹,也得适当的保持距离。”
苏子苓:“……”
从县城回来,苏子苓把得到的消息跟大家说了,众人也跟着松了口气,山坳那边又开始重新开了起来。
这几个月正是热的时候,而且上个月刚收了不少冰粉籽,这一天不摆摊,损失可大了去了。
作坊照常运转,红薯粉条、姜芋粉这些一样都没落下。
胰岛果挖出来清洗干净晒蔫了就腌制起来。
九月下旬正好红薯也可以挖了,上半年种玉米地里施了不少肥,再来种红薯,今年的红薯收成又破了亩产记录。
家家户户大丰收,老苏家又堆满了红薯,源源不断的红薯送进来,苏家作坊的杵臼都快被舂冒烟了。
但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八月玉米大丰收,九月下旬红薯大丰收。
玉米交了税后剩得比往年多,还有余粮可以拿出去卖,现在再卖了红薯,又是十几两银子进项。
再加上平日里做工的工钱,卖菌子的菌子钱,卖菜钱,还有鸡蛋、鸭蛋、兔子、番椒,前几天的佛手瓜,零零散散的加起来,这一年赚的钱都要比前面几十年赚的多了。
累是累了点,但是赚的多啊,不仅能吃饱有余粮,还人人都赚到钱。
条件好了,家里鸡鸭鹅、猪都给养上了,不少人家翻新了房子,也有几户人家买了牛、羊。
十月又下了一场雨,这雨来得但也及时,下了一天一夜,雨晴了大家都忙着种小春。
什么蚕豆、豌豆、小麦还有萝卜,有啥种啥,特别是萝卜,去年不少人家都种了很多,卖了好几两银子,今年种的人就更多了。
而老苏家,蚕豆就种了几分地,豌豆也就种了几亩,剩下的拿来种了萝卜,最重要的是,今年有了油菜籽,菜籽看起来比后世差多了,但聊胜于无嘛。
苏子苓种的时候用的是穴播,控制好行距与株距,提前丢好底肥,一窝扔四到五颗种子,这油菜刚出的时候看着与毛毛菜特别像。
不少人看到了还以为她们家专门种一块毛毛菜用来腌水腌菜卖。
因为是第一次,苏父他们也没什么经验,打理起来也格外的费心了些。
十月中旬,沈星野说的人来了,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岁了。
南宁府大多小春都种完了,没办法带着他们去种,所以大家去了隔壁郡。
找了一个村子,苏子苓带着他们从沤粪开始,大家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所以教起来也很容易,有时候教一遍他们就能记下来,还能举一反三。
最主要的是学得还特别认真,纸笔不离手,一直有人把她教的那些都记了下来。
如何沤粪,石灰的剂量是多少,垄沟怎么打合适,行距多少,株距又是多少。
如何套种,那些东西一起套种最合适,最后就是追肥,什么时候追最合适,追几次最好。
最后就是关于虫子的,大家又谈到了前年那个虫灾,见苏子苓在跟前,又问了一遍那个杀虫剂的事儿,最主要的还是剂量与比例。
一整套教下来倒是挺快,教完了以后那些人也没全回去,就走了两个年轻一点的。
其余人直接在永昌县扎了根,教是教了,但总得亲自试一试。
而且推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还需要时间。
十一月,苏子苓赶回了百花洞,她的甘蔗已经完全成熟了,苏父他们又没种过,这种时候还得她在旁边看着。
知道她们家种了不少大周没有的农作物,那几位大人都跟着去了。
大家都是平民出身,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所以也没什么架子,见她们干活,那些人也是二话没说,卷起袖子就跟着一起干。
特别是年纪有点大的那几人,六十多了,头发花白,佝偻着腰,苏子苓都怕摔一跤就给摔散架了。
但架不住,几个老头都比较倔强,说什么也要跟着一起干。
甘蔗收完苏子苓没拿来吃或者榨糖,而是保存起来留作种子,来年二月开了春再种下去。
今年种的这些也不用翻根,这些宿根来年就会发芽再接着长。
日子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除了时不时就要带几个老爷子下地,其他的也没什么不同。
https://www.biqivge.cc/book/43182869/303022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