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靖天监 > 第二百五十八章 争吵

第二百五十八章 争吵


王少跃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但是还是没办法解决自己身高太过于突兀这个问题,而且一开始在人群中没什么注意他,王少跃不会被人发现,可是王少跃再长安城还是有一些名气的,毕竟是去年乡试的解元公,还写出了那篇比较出名的《日五色赋》。虽然一开始没有人会注意一个人的存在,但是在这些话说完之后,他们还是注意到了。毕竟秦南还是非常著名的,他回到长安城时,一部尚书亲自去接的场面,和他早就已经在大临传播的文名。让他这个在大临虽然已经近十年没有出现过的昔年解元公,在长安城重新恢复了文名。

秦南最近确实是风头无两的,而且他的年纪虽然已经快到三十了,但是因为大临比较开放的民风和他那张长相也不是太差的面容,还是能够吸引到很多的女子的,更何况现在的秦南因为妻子的故去,是一身素衣,并且身形憔悴的样子。

在现在已经开始喜好文弱风气,并且文弱之风盛行的大临,实在是太讨喜了。

        虽然王少跃不想承认这种东西,但是还是得承认,自己和秦南最近是非常受到长安城中那些女子的喜欢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王少跃和秦南都是那种文弱的男子。

        秦南还好,在王少跃的印象当中,秦南一直都是那种文文弱弱的样子,可是王少跃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被别人觉得,明明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在王少跃自己的眼里,他虽然沾染了一些江南之人的那种脂粉气,但是也只不过是一点点脂粉气而已。

        当然了王少跃不知道的是自己在言行上都是不如大临这边的人的,大临虽然也不是轻视礼节的,但是因为大临地处北境,经常会出现那种豪气干云的人。所以整个大临的风气就处于那种豪放之中,而王少跃早就习惯了秦淮那种脂粉浓郁的氛围,在秦淮时洁身自好,在大临就是娘们一样的行为。

        可是要知道王少跃之前所在的地方可是在金陵,金陵是古都不假,但是金陵却是有很多说法。

        金陵王气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秦朝时,秦王就担心金陵王气会威胁到他的帝位,因此不但在金陵城中埋金人“以压王气”,还在城内开凿水道,希望借此破坏金陵风水,让王气慢慢消散。

        秦王此举果然种下了“祸根”,后来建都金陵的王朝无一不是福薄命浅,建立之初就呈现衰败之象。

        王气之后就是“脂粉气”,金陵脂粉发端于东晋,那个时代不论男女都喜好搽脂抹粉,而聚居在秦淮河乌衣巷一带的东晋贵族无疑引导了社会潮流——据说,每天清晨当这些贵族男子洗漱上妆时,泼出的洗脸水能让秦淮河变得清香滑腻。后来“金陵脂粉”开始特指城中发达的勾栏瓦肆,而“脂粉烟花地”在这时俨然成为了金陵的代名词。自古才子爱佳人,有了名妓歌舞,自然就少不了风流文章,所以只要人们谈起金陵,就是脂粉气的味道,甚至于很多人都是想到金陵就是脂粉的代名词。

        当然这并不妨碍南唐建都于金陵,毕竟整个南方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在金陵了。而且金陵是个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方,人们为了拱卫金陵,分别在它的东南西北四面依山形地势构筑要塞——东有紫金山、南有采石矶、西有挹江门、北有幕府山。历史上这几个地方曾经战火连绵、尸积如山,所以说金陵滋昧在王侯,此为王气;又在秦淮,此为脂粉气;又在采石(采石矶),此为战火气  ,。

        这也就是金陵的特殊之处,王少跃虽然不是那种在外面喜欢游山玩水的浪子,但是在金陵的时间长了之后,难免会沾染上金陵的脂粉气。但是金陵的王气和战火气没沾染上多少,南唐和大临的仇怨实在是太深了,是不可能有任何化解的机会的,哪怕是王少跃在那里生存了很久。但是王少跃不可能忘记历史。

        历史是记忆的生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王少跃永远也不会背弃和背叛大临。王少跃记得一个道理,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王少跃记得高泓安曾经和自己说过话很多话,“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欲安其家,必先安国也。

        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士大夫的无耻。

        是为国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国捐躯,虽死优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不是王少跃一定会用到的道理,却是王少跃一定会都回去遵守的道理,这是天下的道理,这是这世间的道理。

        所以王少跃虽然一直在南唐,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大临人,而且王少跃会拒绝一些南唐的习惯,王少跃听高泓安说过一句高泓安非常认真的话: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而且沈均也和他说过差不多的话,为什么各个国家之间都要互相推行文化,沈均是这样说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当然了现在的王少跃没想这些,而且一般情况都是不会想的,因为这是王少跃刻在自己的骨子里的一种信仰。

        王少跃抬头看向秦南,从人群里面走了过去,走到了秦南的身边,然后和秦南行礼道:“秦兄。”

        秦南还礼道:“会元公。”然后两个人客套了一番,在事情结束之后,王少跃说道:“还请秦兄能够去茶楼叙旧,小弟有事相谈与秦兄,不知秦兄意下如何?”

        秦南没有拒绝,虽然他不知道王少跃为什么找自己,但是他也不觉得王少跃会打他,王少跃是想和秦南商讨一下子有关大临最近风气的问题。

        王少跃到了茶楼之后和秦南说道:“我这次找秦兄就不藏着掖着了,要和秦兄好好地讨论一下有关最近的脂粉气的事情。”

        秦南说道:“这怎么了?我觉得这和咱们没什么关系吧?”

        王少跃说道:“我们讲究伦理纲常,虽然男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高,很多女子往往需要女扮男装才能建功立业。比较著名的就是前朝那位替父从军的事情。但即使是男子占主导地位,对于那些长相秀美,爱着女装的男子也是十分包容的。可是这种东西是要有个度的,可以有人喜欢,但是不可以让这种情况成为大众的风气,这种风气绝对不是什么好的风气。”

        秦南沉思片刻,说道:“可是文化是有包容性的,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不反对这些的。儒家的思想,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和而不同,吾日三省吾身”。这实际上是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包容和相互学习。

        道家的思想,庄子的《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一路随大河流到大海,怅然若失,明白了海纳百川的道理。道家反对囿于自我的狭隘,主张不断地超越和学习,这也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你或许可以说他是错的,但是不能够说那不是文化吧。所以我不赞同你的说法。”

        王少跃皱了皱眉头,“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好东西,因为我觉得男子就要有阳刚之气。当然阳刚之气不是粗狂,也是粗鲁。可是绝对不能够是那种柔弱。

        而且文化的包容洗不是什么都包容的,那是文化不是真正的水。水或许能够藏污纳垢,但是文化不可以的。文化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  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在我看来,我们可以接受文化,却不能够什么都接受。而且更不能够完全接受他们的文化,文化这种东西是我们的根本……”

        然后就是王少跃的长篇大论,王少跃似乎根本不在乎秦南的看法,似乎只是想要一直说下去,而秦南似乎也没有想要阻止的想法,想要听王少跃这么继续说下去。而王少跃似乎也想要这么继续说下去。两个人的声音好像没有吵到了很多人。

        很多刚刚看完榜的士子就到了这里听着王少跃和秦南的对话,王少跃的长篇大论结束后,秦南就开始和王少跃一起辩论,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南都发现自己说不过王少跃,王少跃掌握的知识虽然不一定比他这个多年的老举人多上多少,但是王少跃在活学活用上是要比其他人都多上很多的,王少跃仅靠这一点就足以让秦南望尘莫及。

        只是王少跃说到一半就和秦南换了地方了,因为他们二人发现这地方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王少跃怕在多一会的话,京兆府就该来人了,虽然赵连鹤那件事情过去了许久,但是王少跃还是不想接触京兆府的,万一有哪个家伙知道些秘辛就不好了,王少跃不敢保证没有人怀疑过自己。因为当时每个人都被查到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42433421/838606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