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大明第一私盐贩子
当秦浩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回来的时候,左国柱一时间怔住。起初他只以为秦浩是海上一个小小的走私商罢了,也就小船一两艘,今日一见,竟会是大船四五艘,且都是巨舰,还配上了火炮。
实在是奢华到了极点!
等到上船看到船仓里堆放的满仓那么多精盐,更是整条舌头都快要掉了出来。
“这是,这是海盐?还都是你们煮出来的。”左国柱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
即刻就涌现出来食盐的咸味,其中还略带海鲜的气息。
在他的印象中,海水晒出的盐都是苦涩的,味道远远不及煎煮出来的。不仅仅是味道不及,海水晒出的食盐,杂质还多。可是眼前的这些盐,从品相上看,如同雪花般晶莹,从味道上,几乎和山西的解池盐、西北花马池等处出产的青盐一般无二。
都是绝佳的好盐!
“自然是我们做的,我们在海外有这样的技术,至于其他的,左兄我就....”
“我知道,不该问的不问。”
这是人家的核心技术,左国柱自然不会没眼力劲,讨没趣的。
当秦浩得意的告诉他,每个月可以向内地倾销至少三万石的精盐之后,左国柱立刻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之中。随即说了一句话,让秦浩对他刮目相看。
“这样的盐,卖四五十文,有些过于便宜了。反而不好销售。如果,每斤八十文,在江南江北各地,倒是容易出手些。青盐在市面上的价格大约是一百六十文以上,如今,道路不靖,青盐来路不稳,正是精盐大显身手之机。”
“每条船装载八百吨精盐,合计四千吨,便是八百万斤,每斤盐照着八十文一斤出售,八八六十四,如今银子和铜钱的市价是一两银子换一千文,我的乖乖!跑这一趟便是六十四万银子!”左国柱报出了令他十分吃惊的一个数字。
即便是路途上有些损耗,但是即便这样,刨去海运的成本和耗费,同陆路运输以及河运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扣除成本和损耗,他估计,这一趟至少有五十万银子的入账。
而秦浩与自己丈翁是四六分成,就这么单单一次航运,他家就能白得三十万两雪花银。
“太多了,简直多到不可思议了。”就算平日里左国柱对于银钱满不在乎,但算了这么一笔账,还是大惊了一次。
“左兄,如此一来,是否可以给东林党、盐商们一个小小的惩戒?”秦浩脸带微笑。
左国柱一听,打趣道:“这岂是一个小小的惩戒,这算是断了他们的命根子了。”
“哈哈哈!”两人相视一笑。
接着秦浩继续介绍:“每一条船满载航速为十一节,这里到广西北海洋面,不过一百四十余海里,船队一昼夜便可到达,从北海到松江府上海县,四千余里,折算成海里,不过一千一百余海里。算起来,最慢十日之内,便到达长江。开始我们的精盐销售大计。”
“公子,您似乎忘记了,这夜航?”站在一旁的诸葛玄小心翼翼的提醒秦浩。
“哦,对了,我们的船还能夜航,如此一来,货运量还能再提高一半。”秦浩笑道。
左国柱此时脸上已然没了之前的那般震惊,这一天秦浩给他的喜讯实在是太多,实在是有些受不住了,只是心中还是生出好奇,便问道:“这夜里航行可有什么秘诀不成,似乎我朝之前并未听说过。”
明朝早期虽然航运发达,船只甚多,更是无意中解决了困扰西方多年的坏血病,但是到了禁海之后,技术便大有落后的趋势,现在和西洋诸国相比,已然是相去甚远。
秦浩深知此技术和食盐不同,终究会引人注目,再者技术也不高,横竖不过一座塔而已,于是指着港口外施工的劳工。
“这夜里航行最重要的不是海上的那一段,而是靠近陆地那一段,夜晚海上依靠航行图对准一个方向直行便可,但路上这一段就行不住了,海岸线多礁石,一个不小心便有可能搁浅,所以大部分船都在白日靠港。”
“所以你造的那东西便是为了夜里船只靠港用的。”左国柱本身就聪慧,被秦浩这么一点,自然看出了道理。
“左胸高见,那便修建的正是一处灯塔。”
“灯塔?!”
“不错,这灯塔乃是西洋玩意,本朝自然不多见,我也是在海上和西夷人的船长交流的时候得知的。他们的陆地上就会有这么一座灯塔,夜里用火盆发着光给舰船指明进出的航线。”
听到秦浩如此一说,左国柱倒是开了眼,当即跑到灯塔那边去瞧瞧这么神奇的东西。
看着那好奇心十足的身影,秦浩直摇头,现在还没建好,什么也看不到,就算建好了,也要安排人员上去驻守。
对于灯塔,他还是有所隐瞒,一聚火盆如何能发出那么大的光芒,其实里面还有李春负责的黑科技手段。
电石灯,电灯的前身,我国五六十年代最为重要的探明手段之一,用石头和碳酸铵发生反应,发出白光。
即使是在白天,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了光线的耀眼和夺目。
而这灯塔就是大号的电石灯,夜里燃烧石头,等它发出白光,再用一面镜子将光线转移到海上,为航行的舰船指导方位,接引入港。
对此,秦浩还打算多修建几座,更加保险。
左国柱用手中折扇轻轻的敲击着自己的额头,“如此说来,几天后,我们的货物,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然出现在江南腹地。”
八百万斤上好的精盐突然之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冲入市场,会给盐商们的食盐销售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影响,他用手指头都能想到;
而且,吃惯了精盐的人们,再去看那些盐商们卖的盐,顿时会大倒胃口。这对于盐商以后的生意也是极其巨大的影响。
更何况,秦浩说了,以后至少每个月有三万石的精盐销往内地。
嗯,按照他说的标准度量衡,每一石合一百五十斤,三万石,便是四百五十万斤。
照一个盐引,三百斤算,相当于又多了一个销量在一万五千盐本的盐商。
如此巨大的盐本的盐商,整个扬州,不,整个江南都是首屈一指。
若是日后加大运量,便可以吞下整个江南腹地,当上大明第一的盐贩子。
该死的盐耗子们!你们靠盐发财,依托走私、偷漏税款发了横财,秦兄弟这批上好的青盐来了,你们怕是要断了财路,以后扬州瘦马喝花酒的日子铁定是不存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42370779/6694119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