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裔的中国作家爱泼斯坦
大家对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十分熟悉的,但这个名字与他十分相似的这个人,不知大家了解否?
其二人名字只有一字之差。
他叫爱因斯坦
而另一个他,名叫爱泼斯坦。
一.家世和青少年生活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于191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是社会主义者,因反对沙皇反动统治,而被关狱中和被流放过。他出生不久即随父母漂泊去日本,两岁到中国,在天津度过童年和学生时代。他15岁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爱泼斯坦1933年结识了美国记者斯诺,成为他主办的《民主》刊物的编委和撰稿人,还受其委托掩护过爱国学生和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二.在抗日战争烽火中
1937年,中国爆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随战局变化,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采访。特别是在1938年4月,奔赴前线采访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他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战》,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头两年的战绩。
三.保盟共事宋庆龄
1938年9月,爱泼斯坦在广州爱国游行队伍中,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不久应宋庆龄之邀参加了她在香港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这是宋庆龄邀请部分中外著名人士建立的国际性统一战线组织,主要从事战时的医疗救济工作和国际传播。爱泼斯坦在保盟中央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英文半月刊《新闻通讯》,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特别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以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四.突破封锁访延安
1944年,中国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这是十分艰难又显露胜利曙光的时刻。这年5月,中外记者团突破国民党的多年封锁访问陕北。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参加了记者团,深入延安及晋西北采访。他访问了主 席、总理等领导人,以及许许多多为抗战而奋斗的军民,写了十几篇通讯,在国外重要报刊上发表,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
五.致力传播新中国
1945年至1951年初,爱泼斯坦在美国担任《联合劳动新闻》总编辑,妻子邱茉莉主办进步月刊《聚焦远东》。他们夫妇不顾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积极投入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增进美中两国人民友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1年他们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杂志(今更名为《今日中国》),为执行编辑。后于1979年被任命为杂志社的总编辑,至今还是刊物的名誉总编辑。几十年来,《今日中国》已发展成为有中、英、法、西、阿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他为这本杂志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文 革”动乱期间,也蒙受过冤屈,被囚禁狱中五年,但他没有动摇过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1973年初,获平反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作为记者,他仍然追踪与记录新中国和世界的变迁。
六.中国就是我的家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参与了参政议政活动。他珍重友谊,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特别是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他更致力于传承宋庆龄的精神与事业,热情支持中国福利会(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及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他受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完成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公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也亲临祝贺他80寿辰。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 理也曾亲切地问候他。
2004年,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主要作品
《人民战争》,1939年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沈苏儒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历史不应忘记》(沈苏儒,贾宗谊等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
《见证中国:一个中国籍犹太人的诉说》,2005年首先以英文出版的作品
《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力图布朗公司(Little, Brown and Comp)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56年)
《西藏的转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新世界出版社(北京,1993)
https://www.biqivge.cc/book/42254513/434502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