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子立母死”制度
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更好的治理国家实行了许多的措施,在众多措施中,比较独特的一项制度就是“子立母死”制度。如果后宫女子所生的儿子被选为了下一任统治者,为了避免后宫女子凭借自己的地位把持朝政,因此就要将选中的继承人的母亲杀死。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确实是将太后干预朝政的隐患给扼杀了,但是却也给北魏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北魏建立时,人们的思想还受到母权社会时期的影响,加上人的本性就是对于母亲有一种依赖,所以北魏都是比较注重孝的,在加上继任的统治者都是出自于皇室,皇室的子孙很难享受到父爱,从他们出生开始,更多的还是获得的自己母亲的爱,所以他们对于母亲的感情都十分的深厚。
拓跋珪在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之后,第一位受到这项制度迫害的就是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当时拓跋珪选择继承人时,他选择了拓跋嗣,根据魏收在《魏书·道武七王列传》中记载,拓跋珪曾告诉拓跋嗣:“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但是对于拓跋嗣来说,他对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不愿意因为自己成为统治者而让母亲被赐死,所以后来拓跋嗣就偷偷地逃跑了。在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利益的巨大诱惑之下,拓跋嗣都选择挽救自己的母亲而不选择统治者的位置,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皇室之中的亲情是更让他们所珍惜的。
拓跋嗣逃跑之后,拓跋珪就需要重新选择新的继承人,他选中了当时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按照“子立母死”的制度,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同样需要被刺死。虽然在众多历史资料中的记载里,拓跋绍本人是一个十分阴险,并且喜欢强取豪夺的人,但是他对于他的母亲却是十分的敬重。在得知拓跋珪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母亲,救带领着自己的亲信偷偷的潜入宫中,将拓跋珪给杀害了,并且自己登上了皇位。
拓跋嗣在听到拓跋绍杀死拓跋珪并且自己登上皇位的消息之后,又与城中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合力发动了兵变,将拓跋绍打败,平定了拓跋绍的叛乱,拓跋嗣由此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历史上的魏明帝。“子立母死”制度的制定给拓跋珪自己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相信这是拓跋珪没有想到的。拓跋珪去世的时候不过三十九岁,而他的次子拓跋绍死的时候才十六岁,由此可见,“子立母死”制度最先的受害者还是皇室的父子。
众多年轻嫔妃因此丧命。
虽然拓跋珪被人因为“子立母死”制度而丧命,但是这项制度却一直在北魏实行,因此在北魏历史上,因为此想制度而丧命的后宫嫔妃众多,比如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母亲景穆皇后刘氏、世祖拓跋焘母亲明元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等等,她们都是“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受害者。北魏历史上,只有到了统治末期时的最后一位太后得以幸免,但是此时的北魏也已经走到了历史最后的尽头。
北魏后期皇室子嗣严重减少。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时期,皇帝是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嫔妃之下还有众多的美人,她们年轻时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获得皇帝的宠爱,但是到了年老色衰的时候,所获得的荣华富贵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母凭子贵”。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皇室子孙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所生的儿子能够登上皇位,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太后,更是成为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子,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后宫嫔妃之间进行斗争,除了争宠之外,更多的还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时期指定下“子立母死”制度之后,北魏的皇室子孙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后期更是少得可怜。根据魏收在《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当时后宫嫔妃“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因为自己生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那么自己不但不能够凭借儿子尊贵的地位享受荣华富贵,还会使得自己因此丧命。所以当中后宫之中,许多的嫔妃都采取多种方法来避孕,很少主动的渴求生下皇子,这样就使得北魏的皇室血脉一度凋敝,“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地显现出来。
统治者的乳母或保姆借机干预政治。
拓跋珪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本意是保证皇权的统治,并避免大权旁落到外戚的手中,所以要将母族的主要凭借势力进行打击。但是,拓跋珪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由于选择继承人时,继承人的年龄相对较为幼小,还需要乳母或者保姆的抚养。在长期的抚养过程中,由于继承人年龄小,很容易就对于自己的乳母或保姆产生审核后的感情和依赖。在继承人登上皇位之后,也通常都会给予这些乳母或者保姆较高的地位,她们本来出身低微,是没有机会参与到朝政的,但是凭借与皇帝的深厚感情,她们也有了一定参与朝政的机会,这也为后来她们干预朝廷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为后来冯氏临朝听政提供了条件。
拓跋珪实行“子立母死”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成为皇太后之后的后宫女子干政,但是他的考虑并不全面,虽然当时的太后母族是最有势力的一方,但是后宫之中其它的女子同样也有很多母族势力强大的人,由于拓跋珪疏忽了对于其他后宫之人的管制,使得“子立母死”制度反而为后宫其它人除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从而为她们干预朝廷政治提供了条件。
文明皇后冯氏就是北魏时期凭借“子立母死”制度成功的将对手除掉,并且掌握国家统治大权的代表。冯氏本是汉人,后来入宫,被高宗选中,成为了贵人,后来因为获得了高宗深深的宠爱,被立为了皇后。高宗驾崩之后,她为了展现出自己的悲痛,还自己投身于火海之中,被人救下之后很久才苏醒。冯太后本人也是一个十分聪慧的人,她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平定了乙浑的叛乱,使得北魏的政局稳定下来,她也开始了第一次的垂帘听政。但是统治者的位置并不是容易的,冯氏本人虽然有才能,但是第一次听政时,还是因为经验不足,不久就下台了。
后来冯太后吸取前朝的窦氏等人的经验,亲自抚养当时被选中的下一任统治者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孝文帝的母亲在“子立母死”制度下被杀害了,冯太后掌握政权的最大对手已经被除去,在孝文帝登基之后,她凭借抚养皇上的身份再次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冯太后垂帘听政掌握股价政权之后,对于国家的朝政都进行直接的干预,孝文帝的存在也成为了冯太后实行各项制度措施的一个傀儡。冯太后掌握北魏的朝政长达二十五之久,在她掌握政权期间,实行了多项的政治措施的改革,尤其是其实行的汉化政策,更是对于后来民族融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冯太后在长期的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深深地看到了“子立母死”制度对于自己掌握政权的重要作用,所以她不仅利用这项制度将继承者的母亲杀害,并且也将其母族一起的拔除,这样冯氏就能够牢牢地将北魏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子立母死”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出拓跋珪想要避免大权的旁落到外戚手中的作用,反而更加的促进了后宫干预朝政,掌握政权的局面。
虽然拓跋珪在实行这一制度时,与当时国家稳定统治政权的社会实际需要相符合,但是“子立母死”制度却被后来其它人所利用,成为获得政权的新途径,这也是拓跋珪无法预知的事情。
https://www.biqivge.cc/book/42254513/434068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