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张看
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及张爱玲。好似一杯不加蜂蜜的柠檬茶,酸酸苦苦的,贪图新鲜饮几口就怕了,过一阵子想起又慌忙再泡一杯,还是不记得加糖,兴许是故意的。
近现代女作家的表现,令我这个有女权意识的刻薄鬼,着实失望。冰心呢,热衷于熬心灵鸡汤,墙角的花儿应向着阳光,遭遇风雨的鸟儿躲进巢里,繁星点点照亮旅程,春水迢迢温润双眼,人世间的真善美如此理所当然。哦,我们这些读者,在她眼中只是个孩子。当梁实秋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冰心的诗作难登大雅之堂时,不禁点头苦笑。林徽因,不得不承认,她的小诗适合吟诵。那抹盛开在水光的淡淡忧愁,随软风浮动,飘入耳间呢呢喃喃。很难接受,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竟能营造一份清雅情怀。秋瑾女士,“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满腔豪情,“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悲愤浩叹,虽激起辛亥革命的千翻浪,终究只是文学上悼念的涟漪。
唯独张爱玲,令我这个懒鬼不敢贸然滋生鄙夷女作家的情绪。张的作品,说来诡异,明明读起来越陷越悲,到最后挣扎着从那股窒息气流逃出来,偏偏下次毅然钻进去。以致于每每打算拜读一下文学史上洛神之称萧红的作品,都因张的小说高傲地躺在触手可及的地盘而放弃。
文学史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天才型,另一类是勤奋型。这是我看了贾平凹先生写的《读张爱玲》后的感受。贾平凹的这篇评论散文除了题目逊色之外,相当有趣。他运用了大量精巧怪异、雅俗共赏的比喻和比拟,竭尽全力地表达他对张的作品的赞美之辞。恍恍惚惚之中,想起小日本的草莓夹心巧克力配北海道的秋刀鱼,如果有选择,我更青睐于□□的剁椒鱼头配苦荞茶。并不是觉得贾平凹先生这篇评论散文华而不实,只是比较平淡地说一句他在文学上下了苦功夫。张爱玲是个天才。她的作品,隔着大排档的烧烤碳火,也能嗅到与生俱来的天才气质,寻不到一丝雕琢痕迹。就像一副紫凤凰刺绣,不似一针一线刻画的,倒似它有意舍弃梧桐树停留在这儿。
古语云:文如其人。古代老头的话,向来信一半。张的文字,是她将自己分离的影子。于是乎,她索性站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漫不经心地望着,影子溜入一段段传奇。
《金锁记》,断断续续才读完。当曹七巧听说小叔子季泽突然来拜访时,她幻想着季泽是爱她的,她也幻想曾经爱过季泽。可在她用一生换来的金钱与这份虚情假意面前,她痛苦地选择前者。每每读到此处,我都放下书,七巧会疯的。张的文字,是冷漠。她是一个无情的旁观者,任由事情朝最坏却合乎逻辑的方向发展。意料之中,七巧困在黄金枷锁,成为疯子。她用鸦片绑住她的儿女,略施小计就拆散她女儿的幸福,逼迫儿子娶便宜价钱买来的媳妇。她也毁了她儿女一生。我开始恨七巧,恨得看不下去她的恶行。但是结尾,她躺在床上,望着那轮苍白模糊的月,忆着年少时的天真美好,心头一阵酸疼。我知道,张的文字,充满宽恕。她同情每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她不会用对与错衡量每一个人在现实与理想做出的选项。
夏津老先生说女作家大多爱顾影自怜,回想起以前写的壮志未酬和知音难觅之类的散文,自是嘲笑一番。张的文字,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浪漫情愫,是一个个追求物质享受和渴望精神寄托的平凡人。忽地察觉,这不正是我们吗?脊背抽一口寒气,看看“我们”的结局,蛮可怕的。
至于张的语言,不必赘述,是一簪金步摇,高价拍卖尚好。絮絮叨叨多时,愈发不愿将张推到风口浪尖。诚然,不喜评论张。听见他人一句对张还不错的无心赞美,只好掩饰不屑与之交谈的傲慢。毕竟,受张的影响,生了相似之处。
https://www.biqivge.cc/book/42250131/261996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