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正统1442 > 第四十一章 石亨入狱

第四十一章 石亨入狱


  朱祁镇想来,宫中会清净一段时间了。

  这样的格局,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处理好这些事情之后,朱祁镇才召集,五军都督府,各公侯,兵部,内阁,刑部,都察院各部分在武英殿开御前会议。

  杨溥也被叫了过来旁听,但朱祁镇一句话也不和杨溥说,就这样晾着他。

  “朝廷渐渐从河北抽身了,就有财力投到九边之中了。这一次要兵部派得力的人手,将宣大给我好好测量一下,为将来修整边墙做准备。”

  曹鼐,说道:“陛下,朝廷连年大工,虽然周尚书竭力支持,但是国中储蓄不多,一旦有事,恐怕国库为之一空。以臣之见,莫过量入为出,这修边墙的事情,慢慢的来吧。”

  朱祁镇之前的财政政策,很有几分量出为入的做法。

  为了填补河北治水的财政缺口,才有周忱的上台。

  但是周忱上台之后,虽然颇有作为,但整体上财政走向都没有变化。

  朝廷之中,除却内库之中有千万两白银左右的积蓄,户部的太仓银库,与京仓粮库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进出出。

  周忱各种革新,确实可以能维持朝廷平衡。特别是废除开中法之后,周忱也将驰道提上了日程,第一道从北京城到宣府的驰道已经在修建之中了。

  虽然一旦用驰道将北京从九边相连,朝廷调动粮食的耗损就低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朝廷的开支还能进一步压缩。

  但是这都是远景。

  眼前的问题是,朝廷刚刚支付一年八百万两左右的修河款。占据国家年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款项。

  朱祁镇想要与瓦刺打仗的姿态,谁都看得出来,杨溥也知道,这一战即便朝廷不打,瓦刺也是要打的。

  所以杨溥告老前也在准备,曹鼐和他的方法一样。

  但是杨溥准备战争的办法与朱祁镇不同,杨溥准备战争的办法,就是存钱。

  杨溥是经历过永乐北伐的老人,他太清楚打仗,打的就是钱。所以在临战之前,让朝廷手中捏着更多钱。

  而杨溥的存钱办法,就是古代传统的财政办法,量入为出,想要更多的结余,就砍掉其他的开支。

  杨溥的想法不能说错。

  但是这个想法满足不了朱祁镇。

  朱祁镇见证了海关银,盐税这两个开源的结果,故而他心中的心思更是放在开源之上,而不是节流。

  而且再怎么节流。有些事情也不能省的,比如朱祁镇想修的边墙,很可能是未来战事的关键。

  但是杨溥和曹鼐还停留在永乐年间武功之中。

  不想深入草原远征,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担心找不到,空耗钱粮而已。

  一旦瓦刺南下,在宣大附近做战,那么其势在我,几乎不可能打不赢的。至于在边塞修什么边墙?劳民伤财,还不如存下了准备打仗的。

  这不仅仅是杨溥个人的想法,朱祁镇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个想法在文官之中普遍存在。毕竟距离太宗皇帝最后一次北征,这才二十年左右。

  这种思维惯性,也是非常正常的。

  朱祁镇虽然觉得瓦刺今非昔比了,但这话却不能从朱祁镇口中说出来。朱祁镇如果说出来,岂不是证明自己未战先怯。

  气可鼓而不可泄。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总要有备无患,而且朕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这么多年边将一直在请银修边墙,而今朝廷有些银子,总是要做的。”

  九边毕竟是除却京营之外,天下精兵所在。

  将九边将领修理一番之后,总要给他们一些安抚。想来这就是用来安抚九边将领的。

  曹鼐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与曹鼐商议了都察院,刑部,兵部外派人选之后,曹鼐就告辞了。

  朱祁镇挥手示意,杨溥和曹鼐一起退下,依旧一句话没有说。

  朱祁镇送走了杨溥,眼睛顿时冷了下来。杨溥这一次举动,让朱祁镇心中不满之极。

  不仅仅是杨溥这一次做的事情,而是朱祁镇与瓦刺大战来临之前的另外一项准备。事权统一,曹鼐的位置必须是自己人。

  倒不是杨溥做的不好。

  其实从永乐年间留下的老臣们,经验丰富,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比年轻一辈胜过不少。

  曹鼐,王直等人,不能说不好,但是比起这些老臣,难免欠一个段位。

  但是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压不住这些老臣。

  这一次,王振的事情就是很明白的事情。

  朱祁镇如果有足够的权威,杨溥敢这么样做吗?

  朱祁镇只能当成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心平气和的与杨溥商议其他的事情,好像之前一心想要力保王振的朱祁镇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般。

  不过,要成大事,朱祁镇这事能忍得下去。只要有利于天下大业,朱祁镇有什么不能忍的。

  朱祁镇很清楚包括三杨在内大部分文臣的想法,他们经历过永乐朝六次北征,最后劳民伤财,也没有将草原彻底灭亡。

  可以说,文官集团已经失去灭亡草原的信心了。

  觉得太宗皇帝做不到的事情,他朱祁镇也是做不知道的。

  对于瓦刺坐大,威胁边境安全,文官自然支持打瓦刺,但是这种战事,与皇帝心目之中灭亡草原蒙古的大战,根本不止一提。

  朝廷的战略重心不能从九边脱离。

  那么朝廷人力财力就只能拴在九边,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与瓦刺大战的时候,杨溥一定不能在首辅位上,不,不是杨溥不能在。而是朱祁镇需要一个完全服从大内的文官政府。

  杨溥也看出来了,所以提前告老,让曹鼐接替其位置

  否则,朱祁镇不敢保证,仗打到一半了,文官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朱祁镇要做的是,让任何人都没有背叛自己的能力。基于这个原则,朱祁镇很明白,朝廷很多制度,就会变得叠床架屋起来了。

  这一日之后,看似朝廷又恢复了正常运转了。



  说实话,这一段时间还真积攒了不少公务。

  朱祁镇破例在早朝之上,处理了好几件事情。

  比如周忱提出的重开银矿事,还有苏州修运河的题本,广西的乱子,兵部增加九边人马钱粮,还有北方收麦事宜,等等。

  朱祁镇都是当庭决断,还将有关大臣,拉出来当殿询问。

  倒是有两三个大臣答不上来了。

  朱祁镇更是大手一挥,免了他们的官职。

  让满朝文武为之一震。

  一时间让满朝文武从政治运动的激情之中,冷静下来。看着自己每一个部分的公务,一个个都将心思放在处理公务上面。

  所以,这早朝一开,就开了一个多时辰,让满朝文武都有一点不大习惯。

  毕竟从宣德十年开始,早朝就已经形式化了。大家来这里站上半个钟头,听皇帝处理五六件事情,就下朝了。

  而这事情都是内阁事先准备好的。朱祁镇还是说准与不准就行了。

  之前上朝时间长的时候,大臣都准备了一些点心藏在袖子里面,等饿得不行了,拿出来垫垫肚子,毕竟早朝时间太早了。

  早朝仪式化之后,大家都没有准备了。

  这一下大家都又累又饿,几乎是被罚站近三个小时。很多老臣走的时候,都彼此搀扶。

  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之后,范弘来送昨日的折子了。

  范弘说道:“陛下,各地没有什么大事,只是锦衣卫密报,也先准备从西域回漠北。老奴以为,他恐怕会回到辽东。兀良哈恐怕又生事端。”

  朱祁镇打开范弘亲手抄写的目录,打开一看,第一个感觉是:“好一笔字。”

  看了范弘的字,再看范弘。范弘虽然一身太监服色,但是一身气质更像是文人。

  朱祁镇说道:“你觉得,今日什么事情最重要?”

  范弘想了想,从下面抽出一封奏疏,说道:“只有这一封奏疏。”

  朱祁镇打开一看,却是杨溥回乡。

  按照朱祁镇定下的规矩,这种回乡的文书都放在下面,上面的都是关于军情与灾情。只是朱祁镇一看杨溥回乡,心中咯噔一下。一时间无数想法涌上心头。

  他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站在哪里的范弘,说道:“下次,将你觉得重要的奏折放在上面。”

  范弘说道:“老奴明白。”

  朱祁镇暗道:“希望范弘暂时能用吧。”

  不是朕容不下,是这朝堂,容不下第二个王振了。

  司礼监权力大盛,那是在皇帝不想处理繁杂的政务的时候。而朱祁镇并不是这样的人君王,今后朱祁镇对司礼监的定位,就是一个文案的分发处理分发处。

  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权力也不会有多少的。

  朱祁镇打发走范弘之后,看着杨溥的奏折,立即叫人去一趟,请杨溥过来一叙。

  ......

  最终杨溥还是走了,走之前献上了最后一策,这本是朱祁镇的想法,可还不健全,杨溥给补全了。在各省都建立都水司,负责水利修建与维护,确立各省巡抚,以为定制。

  还上了最后奏”京察“,是一种官员审查制度,但是朱祁镇登基以来并没有怎么进行过,原因很简单,朱祁镇登基前期,一切以稳定为主。

  给朱祁镇当最后一次刀。

  不过,京察大计也不是一日两日能够开始的,凡是涉及到人事上面的事情,总是宁可缓一点,也不可快,凡恶吏,冗吏,统统剪除。

  就在朱祁镇在京城酝酿京察大计的时候。

  以宣大为中心,已经掀起了风暴。

  王振倒台风波正在进行,借机大换血,只要有罪的都抓。

  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徐晞,御马监太监刘永诚,还有都察院的刘球,几方联合巡视。所过之处毫不留情面,特别是对宫中太监,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宣府镇守太监来福,都下狱了,至于下面的将领也扫了一大片。

  不过,成国公在,没有牵扯到上面,牵扯出来最大的将领,不是别人,就是石亨。

  石亨往上面的将领,成国公都保住了。不过吐出一些钱财而已,但是这么大的案件,总要扔出来几个顶罪。

  而石亨就很不幸,他是那个不上不下的一个。就成为这一次边境走私案之中的大鱼。

  除却石亨之外,还有不少被牵连的将领。

  不过,在大明处理这些将领犯罪与普通百姓的犯罪,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军籍犯罪都是判充军。

  不过人数太多,这些军官都被带进了京城,等候处置。

  这样的情况下,石彪也急了。

  虽然石彪而今在军中也是一个大不大小的军官,但是石家所能依靠的,还是石亨,石亨一下狱,石家也就没有了主心骨。

  石彪也必须挑起大梁来。

  面对国法,石彪又能有什么办法。范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不要想给石亨免罪了,想办法走走门路,让石亨去边疆容易立功的地方。

  以石亨的本事很容易东山再起,一旦流放在南方卫所,就可以能一辈子困顿了。

  范广与石彪的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石亨撮合的,但是后来,两人关系渐渐变好了。虽然他们在武学之中相互看不上眼,但学校之中的利益关系毕竟很单纯,出来之后,却因为相同的学识,反而更容易走到一起。

  石彪也抱着这个想法,揣起家中仅剩千两银子,进了北京城。

  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后,石彪又能去找谁啊?石亨一下狱,家中那些世交都好像不认识他一样,他能找到的也只有武学的一些先生与同窗。

  刘永诚在宫中,他摸不上门,只能先去找杨信了。在将银子全部带上,打听杨信就在宫城脚下住着,就找上门来,却没有见到,整整等了一夜。

  杨信字文实,应天府六合县人。镇北大将军杨洪之侄,善骑射,兴州作战因功升至指挥佥事,后被调入乾清宫做侍卫统领,宫内侍卫有俩千人都归杨信,不过和近卫营没法比。

  杨信的职位很多人都羡慕,乃是皇帝近臣。距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和能陪着皇帝联系弓马骑射。

  与皇帝有这样的情分。将来升迁自然是一路绿灯。

  只是杨信的苦楚,别人却不知道。

  在宫中,几乎遇见一个人,背景都比他大。

  杨信即便有一个在外统兵的伯父,但是那又如何?

  他每天见到的人,都是连他伯父都不敢招惹的人。那是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走错一步路,甚至不敢多看一眼。

  每天等到回家的时候,杨信只觉得浑身心力都被耗尽了。

  他住的地方,距离皇宫不远,是一个小院子。不是他买下的。杨洪知兵严苛,为人简朴,手中也不是太宽裕,自然没有能力在京城皇城脚下买下一个院子了。

  京城居大不易,自古皆然。

  这是朝廷补给给他的,他在乾清宫当值的时候住的官方,等他什么时候调走了,这房子还是要还给朝廷的。

  这也算是朝廷给官员的福利。

  但这福利并不是谁都能享受的,毕竟朝廷手中的房子也不多。皇帝一再赐宅,留下的就更少了。

  只是杨信毕竟是在乾清宫当差,缺谁的也不能缺他的。

  杨信一边活动筋骨,一边缓缓踱步,忽然见到自己的房门前面有一团黑影,走进一看,却是石彪。

  只是石彪这个时候,却没有当初的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了。蜷缩在角落里,活像一个乞丐。

  杨信走过去,说道:“石兄。”

  石彪见杨信来了,整个人都跳起来,说道:“杨兄。”

  杨信说道:“进来说话吧。”他冒出铜钥匙,将铁将军给捅开。引石彪进去。

  进去之后,乃是一个小院子。

  三座正房,两间倒脚房。中间有一颗大树,大树似乎是枣树,葱葱郁郁的,落了一地小枣花。

  杨信说道:“家中简陋了,还请见谅了。”

  杨信左邻右舍都是京城小官,杨信每日在宫中蹭饭,衣服让隔壁家的仆役洗了,也不要钱的,隔壁的小官也乐意与乾清宫侍卫统领有一分人脉。

  所以杨信每日回来睡觉之外,这房间也就空无一日了。

  石彪也不知道该怎么行贿,直接将一直揣着的一千两白银放在桌子上,结结巴巴,小心翼翼的说道:“杨兄,你在陛下面前当值,能不能帮我叔父说一句话。不求他免罪,只求能让他不要发配到南边,最好还在大同。算是小弟求你了。”

  杨信见状,心中不胜唏嘘,在武学之中,仗着自己功夫好,从来是骄纵不可一世的石彪,也有此刻落魄的样子。

  但是杨信却没有为难石彪的样子。

  在乾清宫值勤这一段时间,杨信处于朝廷的最中心,接受到各个方面的消息,很多事情都瞒不过乾清宫侍卫的眼睛。

  杨信也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多思多想之余,政治敏感度,也是与日俱增。

  他对石亨这一件事情上,有自己的判断。

  大明与瓦刺,必有一战,这一战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是却不会太久,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

  而大明朝廷之中老将凋零,前番镇守宣府的老将军永宁伯谭广,镇守凉州的老将军会川伯赵安,纷纷传来丧信。

  可以正统年间,这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

  几乎每年就有当初镇守方面的大将凋零。

  杨信见皇帝每每见到这样的消息,都不是太高兴的。

  对于石亨,他也通过伯父杨洪了解一二。石亨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能打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将领,即便是有罪,朝廷也不会放着不用的。

  而且杨信也知道,他在乾清宫侍卫统领的位置上,是不可能待一辈子的。这一两年武学之中好苗子不多,这才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了。

  否则他早就被换下来了。

  他将来也是要混军中,多与石亨这样的大将拉拉关系,也是好的。

  杨信说道:“石兄,何须如此,你我同窗一场,你叔父与我伯父,也是有同僚之谊。这个忙我是一定会帮的,只是你也知道,我不过是一个侍卫而已,在宫中人微言轻,能不能帮上忙,就不知道了。”

  石彪听了,大喜过望,立即跪在地面上,说道:“只要你肯帮忙,今后你就是我石彪的大哥。”

  杨信说道:“何须如此。”一把将石彪拉起来了。

  杨信既然答应了石彪,就想将这一件事情办好,他将石彪留在宿舍之中,没有要石彪一两银子。找时间为石亨进言。

  ......

  忽然有一日,朱祁镇射箭,一连十枝箭,具中红心,朱祁镇大喜。他射箭,其实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过朱祁镇的身体是特别强的,自幼练武,骑马射箭,也是其中翘楚。

  朱祁镇就问杨信道:“军中如我这般的能有多少人?”

  杨信立即说道:“步弓校射,三中其二,就算合格。但在军中百发百中之人,却也是有的。”朱祁镇一听就知道杨信在避重就轻。

  朱祁镇就知道,不说别的,杨信的弓箭远在他之上。大明百万军中,如朱祁镇这般,简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朱祁镇问道:“军中善射之人有谁?”

  杨信说道:“石亨石将军,就是百发百中,箭无虚发。”

  朱祁镇听了,没有怎么说话,而是轻轻的看了杨信一眼,朱祁镇自然知道石亨是谁,他的所作所为北镇抚司早就摆在案头。

  杨信立即跪在地面之上,说道:“臣有罪。”

  朱祁镇慢条斯理的弯弓搭箭,把弓拉了个满月,说道:“你有什么罪?”随即一松手,却不知道是不是太过气愤了,居然直接射穿靶心。

  杨信说道:“臣不该因私为石将军开脱?”

  “私情?”朱祁镇似乎忽然提前性质了,将手中的弓箭扔给他护卫,一伸手就有人递上一块沾湿的手帕,擦了擦脸。说道:“什么私情?”

  杨信说道:“石亨之侄乃臣武学同窗,当年列名前五。而且臣虽然有私心,但也有公心,石将军乃是陷阵之将,虽然有罪,但因此折了一员大将,委实可惜。”

  朱祁镇看了一眼杨信,说道:“起来吧。”

  杨信心中这才长出一口气。

  杨信在朱祁镇身边也有一段时间了,知道真有什么事情,与朱祁镇实话实说,即便有错,也不会被责罚。

  但是如果说谎的话,下场就惨多了。

  朱祁镇既然让他起来,说明这第一关已经过去了。

  朱祁镇说道:“张昭”

  在一旁顶盔掼甲的张昭说道:”臣在“

  ”你持朕手令,去将石亨提到这里来,杨信也随去。“

  张昭一听说道:“是。”

  朱祁镇看杨信走远,心中道:“这杨信倒是有几分机灵。”


  https://www.biqivge.cc/book/41928/6069858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