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节 世界经济发动机(1)
以前个别西方天才发明出了在西方无法应用的技术之后,除了个别野心勃勃,不甘失败的发明家会来中国冒险,或者一些大公司有能力将技术拿到中国试验一番,或者冒险生产产品来中国碰碰运气,最后有成功者,但也有大量失败者。
这些都属于盲目的个案,德璀琳开始进行有组织的行动。
他先是开始雇佣技术人才,在欧美各国抄录那些最新的,在西方已经注册了专利,但无法投入实用,同时还没有在中国注册专利的发明创造,同时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对这些最新技术进行评估,推演有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然后制定出纸面方案。
德璀琳不会冒险将这些发明投入商业,他只是拿着方案,去找中国的大公司,向这些大公司进行推荐,如果对方采用,德璀琳会向原始发明人购买这些在西方无法应用的专利,然后将成套方案卖给中国公司,他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又不承担商业化失败的风险。
通过将西方科技天才的灵光一闪的发明创造,有组织,有计划的介绍到中国,并且给出专业化建议,德璀琳等于是廉价出卖欧洲天才的智力财富。于是全世界的发明创造,更快速的进入中国,1868年英国人穆舍特刚刚发明含钨的合金工具钢,次月新技术就传到了中国。并且很快在中国演化出了新的技术,中国兵工厂基于这种高硬度工具钢生产出了穿甲弹头。反倒是英国人,自己却让这项技术默默无闻起来,直到三十年后美国人才将高速工具钢推向市场。
德璀琳发明的这种商业模式推出之后,类似钨合金这种大量在西方埋没的新技术焕发了生机,德璀琳也攫取了超额的财富。但这种商业模式,没有太高的壁垒,很快就被其他公司模仿。电力领域的西门子,化学领域的拜耳、巴斯夫,机械领域的克虏伯等德国公司率先跟进,接着法国的施耐德,英国的卜内门,美国的波普爱迪生公司等,创始人不但有专业知识,而且极富商业才华的公司,就挤占了德璀琳的市场。
在这些专业公司,有组织的将西方智力资源输入中国市场后,中国开始成为全世界智力资源的汇聚之地,不但本国的研发能力被激活,全世界的天才都向中国市场贡献聪明才智,中国开始以异于任何国家的方式向前发展。
很快这些专业的商业科技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就开始出现了新的业务模式。他们不再满足于将欧美新技术打包推销给中国公司,而是开始进行针对性研发。爱迪生先后通过出售自己的印刷机技术给中国一家印刷机生产工厂和将同步发报机技术给中国的全国铁路公司之后,得到了二十多万美元的专利费,然后他就组建了一个技术团队,建立了一个专业实验室,开始定向针对中国市场可以研发。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学历并不高,专业知识都是靠自学。可他发明创造的最根本动力,其实是发财梦。他有一个理念,那就是绝不创造人们不需要的发明。至于这个“人们”是美国人们,还是中国人们,爱迪生并不在乎,而很明显,中国的人们,要远多于美国的人们。
所以在发现中国人可以用更高的代价购买他的发明创造之后,爱迪生决心专门为中国人研发他们需要的发明,要知道他的印刷机专利权卖给华尔街一家公司,才得到了四万美元,而中国人出了十万,他的同步电报机卖给美国铁路巨头杰伊古尔德才三万美元,而中国全国铁路公司付出了十五万美元。
但是爱迪生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懂中文,他也不愿意为了发财来中国冒险,所以他选择跟中国人合作。他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分公司,跟中国所有的电力公司联系,口气很大的宣称可以为这些公司解决电力技术问题,无论这些公司生产和研发中遇到任何问题,爱迪生公司都愿意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并为此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在提供让对方满意的成果之前,爱迪生公司不需要这些公司支付任何费用。
反正不用承担风险,中国大小电力公司非常乐意跟爱迪生合作,尤其是一些中国小公司,他们没有风雷电灯公司那样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他们要么生产一些通用型电器,市场上同质化产品众多,利润十分稀薄,而且还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压力,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有优势,有特色,更酷一些。
有些企业家有进取精神,或者有一些想法,但却缺乏专业知识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成果,他们就乐意跟爱迪生这样的实验室合作。向爱迪生公司提出他们的设想,提出他们想要的技术,甚至会谈妥价格,然后爱迪生会根据这些“人们”需要的技术,进行专项研发,有的失败了,有的则成功了。总之智力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可以变现的商品。
爱迪生的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发明创造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发明其实都是嗅觉敏锐的企业家的发明订单,这些企业家未必有高明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技术上的创造力,但他们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嗅觉却最为敏锐。他们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很容易商业化。即便也有大量失败的例子,可爱迪生没什么损失,按照客户要求,为客户提供技术发明,他得到一笔专利现金,他的实验室几乎成了一种智力工厂。
爱迪生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智慧变成了一种可以变现的财富,而变现的方法,就是用智慧创造新发明、新技术。从中国中小企业哪里得到了大量的业务,让爱迪生实验室每年都可以发明出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电器发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雇佣的科学家越来越多。
许多新技术、新发明,都比历史上更早的开始出现。1869年爱迪生发明电力印刷机,第二年就发明了同步电报机,1870年建立爱迪生实验室,同年爱迪生的员工贝尔完成了电话机的改进,第二年发明了留声机。
由于美国有大量的电力人才,而且美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有发明精神,许多人苦于生计,其实无法从事发明创造的工作,爱迪生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利用他们的才能,发明出大量的技术。成立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发明,爱迪生实验室大名传遍了全世界。
但同时这种模式也立刻被其他人模仿,在美国爱迪生已经找不到竞争对手,因为美国最有才华的电力技术人才,无不以加入爱迪生实验室为荣;可在欧洲立刻诞生了德国的西门子实验室,法国的施耐德实验室等电力实验室。德国的化学工业受到启发,也组建了化学实验室,开始为中国化肥厂和公司提供技术研发。
中国以前没有出现这种专业实验室,因为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优秀人才都被这些大公司垄断了。靠个人才能在中国靠发明创造为生,困难重重。而且中国的技术人才,普遍偏向保守,在大公司的高薪和自己创业的风险之间,他们更愿意接受稳定的高薪工作。
另外中国技术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不够,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惊人,换句话说,这就是提出问题的发散性思维不够,但解题能力的定向思维超强。大概是跟教育模式有关,这也是导致中国原创性发明少,但一旦某种原创出现,基于这种原创,中国技术人员能快速进行改进并投入实用。
但实验室这种模式出现之后,中国技术人才的发明能力被激发了。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但企业家有,企业家或者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了难题,或者敏锐的发现某种需求,然后就会向这些实验室提出要求,实验室解决具体问题中,便诞生了各种发明。
1873年春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力专科学校的学生,竟然把交流电鼓捣了出来。他是在自己老师建立的一个电力实验室中工作,很显然老师的行为并不是特别合法,有套用学校资金为自己谋利的嫌疑。他们是在解决电网公司希望降低输送消耗的过程中,发明出交流电系统的。
交流电和交流电发电机,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1824年塞巴斯蒂安·费兰蒂就发明了早期的交流发电机。中国学生发现,交流电通过提高电压的方式,在传输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损耗。
尽管对于电动机来说,交流电依然不实用。可是对于电灯来说,交流、直流的区别不大。于是交流电网技术,就这样被发明了出来。他们通过严格的试验,很快就确立了一系列交流电的标准,比如频率和电压等等。
历史上,是特斯拉发明这一系统的,但受到了爱迪生的长期打压,导致交流电长期得不到应用,让特斯拉殊死一搏,宣布放弃专利权,允许任何人无偿使用交流电技术。才终于打破了爱迪生直流电系统的垄断。
但在中国不存在这种打压,因为中国不是美国,中国有数以百计的电力公司。受限于直流电电网输送能力的限制,中国的电力公司都局限于大城市,而中国的大城市极多,一座大城市一两家电力公司,就足以让数百家电力公司滋润的活着。
由于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新技术只要确实有优势,很快就会被投入应用,谁都打击不了技术。而且那些大公司,不但不会打压,反而为了维持固有优势,会最积极的采用、研发和推进新技术。
https://www.biqivge.cc/book/38256/242033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