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工匠
按照楚国与塞琉古的协议,六千匹马当中最少有两千匹是母马。十年时间仅这两千匹母马就能产下一万匹小马。这是不是此前估计的杂交马,这是纯正的尼萨马。骑着一米五五战马的楚国骑兵碰到骑着一米三三战马的秦国骑兵,双方对冲的结果肯定是秦国骑兵落荒而逃。
想到这幅画面熊荆就高兴笑起,公输坚见此问道:“大王何故发笑?”
“无事。”熊荆很快收敛了笑容,他觉得自己高兴的太早。
公输坚不知熊荆笑什么,他继续之前的话题道:“若能于上甲板之上再加一层甲板,可运马匹多也,一舟可运两百匹……”
“不可!”熊荆想都没想就直接反对。再加一层当然能运更多马,但船的重心也将大幅提高,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返程的时候孟加拉湾风暴正盛。这是他的担心,实际24-gun炮舰下甲板(即第一火炮甲板)就只有一层,上面就是上甲板,没有第二上甲板。
设计一种新船型,熊荆没有那种能耐,他能做的就是把以前做过的船型按照远洋拿过来。至于风帆战列舰时代排水500-600吨的24-gun炮舰其火炮甲板为何只有一层,用详实的数据或者经验熊荆回答了不了这个问题,他只记得这个船型火炮甲板只有一层。
一门二十四磅海军炮重两吨,相当于四匹尼萨马(实际24-gun炮舰不可能全是二十四磅炮,很多时候是十八磅炮甚至是十二磅炮,重量要少几百公斤)。一百二十匹尼萨马的总重已经超过二十四门火炮。再加一层多运九十匹马,结果肯定是灾难性。
想到此熊荆再度摇头,公输坚的不解让他忽然想去学校看看。哪怕是公输般的后人,也多是以经验而非以数学建造船只。就是想他选择船型一样,只能拷贝,不能自创,而学校里的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数学、物理。虽然教材简单,但最少是基础全面,一代接一代的累计,总有一天他们能达到后世的高度。
“大王,造府每年购入万余大章,若要后年下水三十余艘饕餮级,大章恐不足。”不能加一层甲板就不能加,公输坚没有多问,而是说起了木料。
“哦。”熊荆点点头表示理解。一艘饕餮号最少需要七百棵大章,三十艘就是两万一千颗。此前的计划是宫室木料用完后前三年每年二十五艘,忽然增加十多艘,木材供应不足。
“是否可用钜铁做龙骨、肋骨?”熊荆打起了钜铁的主意。钜铁府既然能够制造大炮,大炮最开始也是一块钜锭,差别是龙骨是方的,造炮的钜锭是圆的。
“龙骨或可。”公输坚道。“然仅龙骨所需大章依然不少。”
“赵、齐、魏三国宫室有多少木料?”熊荆再问。这也是木料的一打来源。
“敢问大王柏木、桧木可乎?”公输坚道。“赵齐魏宫室多柏木、桧木,少有楠木、樟木,更无榆木。若柏木、桧木可,木料当勿忧也。”
“柏木、桧木?”熊荆思索起来,柏木、桧木不是硬木,似乎应该是介于硬木和软木之间。世人喜欢用他们做棺材,这可不是锯成木板钉一个棺材,而是整段木头直接掏空了做一个棺材,可想而知树木的胸径有多大。
“各县邑亦多柏木、桧木,若是……”公输坚目光有些渴望,但没有熊荆的同意他不敢妄为。大海对他来说还是很神秘,他也没有做过海舟,生怕造舟用木上有什么禁忌。
“或可。”熊荆的回答很是含糊。“应告知船主,以柏木、桧木造海舟,舟不坚且寿不久。”
“可用多久?”公输坚追问。造船厂的模式是来料加工,谁投资造成谁自己出木料。柏木、桧木如果能造,船主肯定会关心船的寿命。
“或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全在保养。”熊荆大致说了一个数字。再想到造船的木材干燥时间只有五年,只能说基本达到了干燥标准(合格应该是六年),这样造出来的船不勤加维护,其寿命估计也就只有二十年。柏木、桧木如果干燥的时间很长,有十年以上的干燥期,不遇到大风浪说不定能用四、五十年。
“不会比硬木造的饕餮号寿短。”熊荆下了一个定论。“若明年不以大章造舟,而以三国所拆下宫室木料造舟,能造几艘?”
“这……”按计划是明年启用干燥了五年的大章造船,现在熊荆想更改这个秩序,先以三国宫室拆下来的木料造船,公输坚暂时还没有统计三国拆下的那些木料有多少。
“估计即可。”熊荆要的也不是准确数字,他只是希望能尽可能的干燥木料。“三十艘?”
“逾三十艘。”公输坚答道。“若木料皆可用,当不下七、八十艘。”
“如此之多?”熊荆有些吃惊,他有些不相信:“确否?”
“然也。”公输坚道。“三国皆为大国,大梁、邯郸、临淄立数百年之久,宫室之盛,楚国不如也。若柏木、桧木可造,所造之海舟倍于楚国。”
“那明、后年便以三国宫室木料造舟。”熊荆舒了口气。这样的话那些大章将干燥七年之久。
“大王,”公输坚再道:“如此三国海舟将多于我,三国若……”
“多于我又如何?”熊荆毫不在意。“所有海舟皆受我管辖,多又何益?”
“臣知矣。”海外贸易利润巨大,越早下水利润越丰,身为熊荆的私臣,公输坚自然要为熊荆考虑。“臣明日便告之三国贵人商贾速速运来木料。”
“工匠若何?”木料的事情继上了,熊荆又问起了工匠。
“工匠无虞。”公输坚道。“三国匠作逾两万人,一些人已分派至造渔舟。”
在临淄其间,四国商议的并不仅仅是构建一个调配资源的经济体系,还着重商议了四国军工体系的互通,具体言之就是武器的通用性、以及后勤的互通性。
比如箭矢,楚国的箭矢改良之后已是四棱重箭,但三国的箭矢仍是轻箭,赵国受胡人影响极大,用的竟然还是两棱箭。这种箭矢适合马上使用,遇敌假装逃跑,跑着跑着忽然就拉弓回身,‘嘣’的一声就是一箭。后来的罗马人在卡莱付出了三万多人血的代价后,非常畏惧这种射法,称之为帕提亚回马箭(parthian .shot)。
这种射法箭矢必须要轻,箭轻才能快,快才能防不胜防。楚国四棱重箭是不合适的,重箭虽然破甲能力强,但速度慢、射程短,重箭适合对付列阵的甲士。
轻箭、重箭、弩箭、连弩箭;木弓、木弩、连弩、荆弩;酋矛、夷矛、钜刃、盾牌;戎车、重车、青翰舟、大舫、大舿……。凡是和军事有关的武器、车辆、舟楫,乃至于道路、桥梁、车轨,都要统一标准,并要尽可能的和秦国分出差别。只有这样,四国才能真正物质上联合起来,而不存在楚国的车去不了魏国,魏国的车来不了楚国。
“善。”熊荆再笑。这应该是后世华约体系和北约体系的翻版吧。
“韩国亦愿派工匠来郢都。”公输坚道。“臣不知……”
“韩国?”熊荆道。“韩国不可信,其有多侯谍……”
韩国和魏国不同,完全是秦国的附庸,熊荆不信韩国人。“工匠是否不足?”他再问。
“此时足也。”公输坚语断意不断。
“若每年造舟五十艘,需工匠几何?”熊荆问道。
“四万足以。”公输坚道。“然,箭矢颇费时日,若能收韩国匠人,于我大益。”
箭矢是消耗品,赵齐魏三国都是用箭大户。楚军一卒虽然只有三十六名弓手,可仅仅是临淄之战,三万郢师就用去二十多万支箭。如果战争是举国之战,且经年累月(比如守城战),一年消耗一千万支乃至数千万支箭并非不可能。
葛得到临淄除了求兵,再就是求粮,最后则是求箭。鏖战一年有余,即便省着用,赵国库存的箭矢皆已告罄,只能造出多少使用多少。
北宋的造箭院曾对箭矢生产有定额:三人两日造箭一百五十支,即每人每天而是五支。但那时一千年后的北宋,北宋时期箭羽已经使用鹅翎,这个时代还在使用雕翎,若从真的从原料算,雕翎,最熟练的工匠每天也不过生产十五支箭。四国真要与秦军作战,箭矢产量必须上亿支,如此造箭工匠将接近两万。
公输坚的建议却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各国的造箭弓箭也就是一两千人,而韩国弓弩多,造箭的弓箭据说有三四千人。如果能把这三四千人招揽过来,确实有很大的助益。
可万一这三、四前当中,有韩国的、秦国的侯谍怎么办?这些人不但盗窃技术,说不定还会破坏造府。想到这里熊荆又犹豫了。知己司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清理了秦国侯谍,现在又把这些人再请进楚国,岂不是自讨苦吃?
https://www.biqivge.cc/book/38098/232750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