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五篇 |军队(4)
第十四章 |补给(1)(三) 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前一种给养方法利用地方的运输工具和当地的面包房,因此,军队废除了几乎经常阻碍作战的。庞大的运输队。
现在的军队固然不能完全没有给养辎重,可给养辎重已经少得多了,而且多半只是用来运载当日剩下的。供第二天使用的粮食。在现代也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时,军队就必须使用庞大的辎重队,而且必须要携带野战面包房。但是,首先这只是一种例外,因为三十万人在波兰和俄国这样的国家,并且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差不多沿着一条大路前进一百三十普里,这很少有;其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本身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只能看作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就地征收却一直应当被看作是全部给养的基础。
自法国革命战争最初的几次战局以来,这种征收方法一直是法国军队解决给养的基本方法,甚至他们的对方――联军也必须改用这种方法,并且看来将来也很难废除这种给养制度。不管从发挥战争的威力来看,还是从保证军队轻便和自由地作战来看,任何别的方法都不如这种方法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不管向哪个方向行军,在最初三四个星期内给养通常是不会遇到困难的,而且到后来就能依靠仓库供给,因而在战争中采取这种给养方法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当然,在这一方向上遇到的困难也许比在那一方向上遇到的困难大一些,这在考虑选择方向时是会起一定作用的,可是,这种困难决不会大到压根不可能选用该方向的程度,因此对给养问题的考虑决不会起决定性作用。在这方面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敌国退却。在这种情况下,对给养来说会有很多不利的条件。当军队连续运动时,通常不会专门停留下来征粮,因而就没有时间征粮。在敌国退却时,环境大多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必须始终保持集中,通常不能分开舍营,或分成几个纵队在宽大的正面上退却。军队和当地的关系是敌对的,只进行分派而没有行政权力根本支持,是征收不到粮食的。最后,在这种时刻尤其能够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抗和恶意。由于这一切,军队通常只能在建立好的交通线和退却线上退却。拿破仑于1812年一直只能沿着他进军时的道路退却,就是因为给养问题。假使他沿着任何其他道路退却,失败可能来得更早而且更为肯定。因此,甚至是法国的一些著作家在这一点上对他提出的一切诘难,也都是极不合理的。
四。仓库供给。这种给养方法,只有当它与十七世纪后三十年和十八世纪实施过的给养制度一样时,才不同于前一种给养方法。这种制度以后还会再次出现吗?
假如人们想到,在尼德兰。莱茵河畔上。意大利。西里西亚及在萨克森等这些地方,大量的军队在同一地点进行了七年。十年和十二年之久的战争,自然就很难想象还能用什么别的方法筹集给养了。哪个地区能够在这样长的时期中,始终作为双方军队给养的主要来源而不完全枯竭,能够不渐渐失去担当这一任务的能力呢?
可是,这里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是战争决定给养制度,还是给养制度决定战争呢?我们的回答是:只要战争所依靠的其他条件容许,开始是给养制度决定战争;但当这些条件不容许时,反过来就战争对给养制度发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就决定给养制度。
就地征粮这种制度作为基础的战争,比纯粹采用仓库供给制度的战争有极大的优越性,相形之下,后一种战争好象是另一种样子的工具了。因而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后一种战争对抗前一种战争。即便一个愚昧无知的陆军大臣,无视这种关系的普遍的必然性,在战争开始时仍然用旧的给养方法维持军队,统帅在现实中也会放弃这种方法,自然而然地采用征收的方法。假如人们再考虑到,仓库供给制度需要庞大的费用,必定会缩小军备的规模,减少军队的人数(因为任何国家的财力都不会是绰绰有余的),那么,除了交战双方通过外交途径来达成协议(这只能看作是概念游戏),这种给养制度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所以,今后的战争在开始时多半都要采取征收的方法。当然,这个或者那个国家机构也可能采用复杂的给养制度作为这种方法的补充,减轻地方的负担等等,可我们在这里不谈这些,我们只想指出,国家机构能作的事是不多的,因为在这样的时刻,第一考虑的常是最迫切的需要,而复杂的给养制度并不属于这种最迫切的需要之列。
但是,假如战争就其成果来说没有像其性质所规定的那样彻底,就其运动来说没有像其性质所规定的那么广泛,那么,采取征收的方法将使军队所在地区的力量枯竭,以致于只得被迫缔结和约,或必须采取措施减轻地方负担,由军队本身建立独立的给养组织。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在西班牙时就曾经被迫由军队本身携带给养。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被强迫缔结和约。在大多数的战争中,国家的力量急速地消耗,以致这些国家都不愿花费浩大的费用进行战争而宁愿讲和。因此,这也是促使现代战争持续时间减少的原因之一。
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想全盘否认用旧式给养制度进行战争的可能性,如果交战双方根据各种情况应该采取旧式制度,以及在其他条件下容许采取旧式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也许会再度出现。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这种给养方式是合理的制度,它只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决不是从战争的本义中出现。我们更不能因为这种办法比较仁慈一些,就认为它可以使战争趋向完善,因为战争本身就不是什么仁慈的行为。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在富庶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总比在贫瘠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容易取得给养,这是非常自然的。我们在这里提出人口疏密的问题,是因为它同当地现有的存粮有两方面的关系:第一。在消费多的地方,储存也肯定多;第二。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生产也比较多。当然,在这方面,工业工人居多的地区是例外,尤其是位于山谷之中。周围土地非常贫瘠的工人居多的地区(这种情况是较多的)更是如此。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口稠密的地区总比人烟稀少的地区易于满足军队的需要。住有四十万人的四百平方普里的地区,即使土地很肥沃,一定不如住面积二百万人口的四百平方普里的地区容易供养十万人的军队。况且,在人口非常稠密的地方,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也较发达和便利,运输工具也较多,商业交易也较容易和可靠。总而言之,在弗郎德勒供养一支军队要比在波兰容易很多。
这样,有着很多吮吸器官的战争就最喜欢在交通要道。人口众多的城镇。富饶的河谷或水路通航的海岸上进行。
由此能够清楚地看到,军队给养问题对作战的方向和形式和对战区和交通线的选择是有普遍影响的。
至于这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筹备给养的难或易对作战能起多大的影响,当然取决于进行战争的方式。假如战争是按其固有的精神进行的,也就是说,战争要素发挥了它不可抑制的威力,双方迫切地要求和需要进行战斗和决定胜负,那么,军队的给养虽然重要,也是从属的问题。可是,假如双方形成均势,双方军队多年来只在同一地区进进退退,那么,给养往往就成为主要的问题了,统帅变为军需官,指挥作战就变成管理辎重队。
这样,什么事情在很多战局中,也没有做,任何目的也没有达到,白白地浪费了各种力量,而把一切归咎于给养品的缺乏。但拿破仑却与此相反,他经常说:不要和我谈论给养问题!
当然,这位统帅在俄国战局中的作法清楚地表明,人们或许过分忽视给养问题。虽然他的整个战局不只是由于给养缺乏而失败的(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但是,他的军队在前进时之所以遭到惊人的损耗,在退却时几乎遭到彻底毁灭,无疑是由于他忽视了给养。
尽管人们不能否认拿破仑是一个常常敢于走向疯狂的极端的狂热的赌徒,可是,仍然可以说,是他以及在他以前的一些革命军的统帅,在给养问题上摒弃了顽固的偏见,是他们指出了给养问题只应当看作是一个条件,决不应该看作是目的。 第十四章 |补给(1)(四) 在战争中,缺乏给养同劳累。危险一样,统帅在这方面对军队的要求是没有固定界限的。一个性格刚强的统帅比一个柔弱而重感情的统帅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不同的军队因为士兵的意志和力量不同(这取决于战争锻炼。武德及对统帅的信赖和爱戴,或对祖国事业的热忱),承受这些要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可是,下列这一点可以作为一条原则提出:不管给养缺乏和困苦多么严重,永远只应该看作是暂时的现象,今后给养必然会转变得充足起来,甚至,总有一天会绰绰有余的。假如我们想到,成千上万的士兵,穿得破破烂烂,背着三四十磅重的行李,不管天气和道路的好坏,成天拖着疲乏不堪的脚步行军,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置之度外,而且为之得到的只不过是吃不饱的一点干面包,难道世间还有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事吗?人们即使知道,这在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但其实却几乎不能理解,这种情况为什么往往不会引起意志消沉和力量衰竭,为什么单靠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理想就能够长久地激发和支持这样不停懈的努力。
凡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要求士兵忍受给养上的极大缺乏的人,不管是出于感情或者是出于理智,随时随刻都应该想到,有机会时要给他们相应的报酬。
现在我们还应谈一谈给养在进攻和防御中的区别的问题。
防御者在防御中可以不断地利用事先为军队的给养所做的各种准备。因而,防御者不会缺乏给养,在自己国土上这一点十分明显,在敌人国土上也是如此。但是,进攻者却不是这样,他远离给养基地,只要他继续前进,甚至在停止时的最初几个星期内,他每天都必须筹划必要的给养,很少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感到缺乏或困难。
这种困难如果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发生的,就会变得尤其严重。第一。在胜负未分的前进途中。这时,防御者的给养全都在自己身边,而进攻者的给养却只能放在自己的后方,进攻者的大量军队必须集中,因而不能占领广大地区,并且只要会战行动一开始,甚至他的辎重队也不能够跟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在决定性的会战的前几天,就会有一些部队缺乏给养,而这种办法决不会很好促使军队进行战斗。
第二。交通线过长时,在前进路程的最后一段路程上缺乏给养,尤其是当战争在贫穷。人烟稀少。居民多半怀有敌意的国家中进行时更是这样。从维尔那到莫斯科,从科隆经过列日。鲁文。布鲁塞尔。蒙斯。伐郎兴。康布雷到达巴黎,这两条交通线的区别有多么大!在前一条线上,取得每一车粮食都必须使用暴力,而在后一条线上只要一张商业合同或一张支票就能得到可供应几百万军队用一天的粮食。
后,真正战败的各种症候就会渐渐增加。
至于饲料,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在开始时很少会感到缺乏,但在当地力量濒于枯竭时,感到缺乏的却首先是饲料,因为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很难从远方调运,而且在缺乏粮秣的情况下马匹比人更容易死亡。因此,骑兵和炮兵过多,也许成为军队真正的负担和导致实际上削弱力量的因素。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一支军队从建立它的地方出去作战,不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或战区,还是到本国的边境设防,都必须依靠这个地方,必须和这个地方保持联系,因为它是军队存在的条件。军队人数越多,对它依赖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可是,军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整个国家保持直接的联系,它只要和它所掩护的正后方的那一部分地区保持相互联系。在这一地区内,必要时将为储备品建立专门的设施,并为军队的经常补充而建立一些组织。因此,这一地区是军队其他一切行动的基地,同军队应当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为了确保更大安全而把储备品存放在筑有防御工事的区域,那么基地这个概念就会因此更为明确,但基地这个概念并不是有防御工事才形成的,基地在许多场合是没有防御设施的。
敌国的一部分领土也能成为军队的基地,起码成为基地的一部分,因为军队进入敌国以后,有很多必需品要从占领的地区获得。这时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支军队必须确实成为这个地区的主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确实已服从军队的命令。可是这种服从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只有在守备部队和巡逻队对当地居民起震慑作用的范围以内,居民才会服从。因此,对于军队的需要,在敌人国土上能够取得各种必需品的地区是很有限的,大半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本国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必需品,军队背后的那部分本国的地区依然是基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队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任何耕作区都可以供应的,另一类是只能由建立军队的地区解决的。(www.mhtwx.la 棉花糖小说网)属于第一类的主要是给养品,属于第二类的主要是各种补充品。因而,第一类也可以在敌国解决,而第二类,如人员。武器,常常还有弹药,则通常只能由本国解决。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但这种例外的情况不多,它是不能作为根据的。因此上述区别总是很重要的,这再一次证明,军队与本国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不论在敌国还是在本国,给养品大多储备在没有防御设施的地方,原因如下: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要塞来储放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消费得很快的大量储备品,另一方面,给养有了损失也比较容易补充。与之相反,各类补充,如武器。弹药和装备则宁可从较远的后方运来,不能轻易储放在战区附近没有防御工事的地点,在敌国境内,则只能存放在要塞里。这也说明基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供应各类补充,而不是因为它能供应给养品。
在使用前这两类必需品越是集中在大仓库里,这种从各方面来的补给品就越是汇集成大的储存地,这种储存地好像就越可以代替整个国家,它们就越同基地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仅仅这种储存地就能算作基地。
如果有些地区广阔而富庶,补充和给养的来源非常丰富,为了使这些地区更快地发挥作用,已经组织了几个较大的补给点,并且这些地区又在军队某种程度的掩护之下,距离军队很近,通有良好的道路,同军队后面的广大地区连在一起,甚而有一部分就在军队的周围,那么,这些地区就能给军队带来更大的生命力,使军队的运动具有更大的自由。有人曾经企图用一个概念,即作战基地的大小来总结军队的这些有利条件,以基地和作战目标的关系,即基地两端同这个目标(把目标想象为一个点)所形成的角度,来表示军队补充和给养的来源地的位置和状况等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总和指标洛的理论,请参阅第二篇第二章《基地》一节(第一卷第114页)和注16(第一卷第329页——译者。)很明显,这种几何学上的奥妙不过是一种游戏,因为它是以一系列的概念替换为基础的,而所有这些替换必然损害真理。正像我们所看见的那样,军队的基地由军队赖以生存的三部分组成:当地的补给物资。各个地点上建立的仓库和提供仓库储备品的地区。以其位置来说这三个部分是分开的,不能合而为一,更不能用一个要塞到另一个要塞。一个省城到另一个省城。或沿着国境线等随意想出来的代表基地宽度的一条线来表示。并且,在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不可能确定什么固定关系的,因为事实上它们的性质总是或多或少地混合在一起的。有时,要从遥远地方运来的各种补充品在当地就可以取得;有时,甚而连粮食都不得不从远方运来。有时,附近的一些要塞本身就是大屯兵场。港口或商埠,能够容纳整个国家的军队;有时候,要塞只不过是一个物资缺乏。几乎不能自给的土城。
因此,人们从作战基地和作战角的大小引申出来的所有结论,及根据这些结论建立的整个作战理论,只要它是几何学性质的,在真正的战争中就不会受到任何重视,它只能在观念世界引起一些错误的倾向。但,错误的只是结论,这些观念的基础还是真实的,因而这种见解常常很容易一再出现。
所以,不管基地的作用是大是小,以及作用为什么有大有小,必须承认,基地一般说对作战是有影响的。但我们还要指出,不能把基地简化成几个观念而作为规则来使用,而是必须在每个具体情况下同时地考虑我们讲过的几个方面。
假如某一地区或某一方向已经为军队的补充和给养作好准备,那么,这个地区必须看作是这支军队的基地,即便在本国内也是如此。变更基地总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即使在本国内,也不可能天天变换基地,因此军队的作战方向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基地的限制。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假若想把毗连敌国的全部边疆都作为军队的基地,那么,只有在处处都建立有种种设施的情况下,一般说才是可能的,但是边疆并不是每一处都有这样的设施,所以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作为基地的。在1812年战局开始时期,俄军在法军的进攻面前后退的时候,由于俄国幅员辽阔,军队向任何方向退却都有宽阔的地区可以活动,所以自然可以把整个俄国看作是它的基地。这并不是幻想,之后俄国军队从几个方向反击法国军队时,这也的确成了事实。可是,就战局的每一具体时期来说,俄国军队的基地并不那么广阔,它的基地主要还是在军队来往运输物资的大道上。因为受到这种限制俄国军队,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会战三天之后不得不继续退却时,除了向莫斯科退却外,就没有退到任何其他方向的可能,也没有能象人们原本建议的那样忽然转向卡卢加,以便把敌人从莫斯科方向引开。在这种场合,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准备才有可能改变退却方向。
很明显的我们说过军队的人数越多,军队依赖基地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军队好比是一棵树,它总是从它借以生长的土壤中取得生命力的。假如是棵小树,或者是灌木,那么要移植它还是很容易的,可是,树长大了,那么要移植它就很困难,长得越大,移植就更困难。一支小部队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源泉,但它在任何地方都容易生根,人数很多的军队却不是这样。因而,在谈到基地对作战的影响时,必须经常考虑到军队兵力大小这个尺度。
另外,就当前的需要来说,给养是比较重要的,但就较长时间支持军队来说,补充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后者的来源是固定的,而前者却能通过各种方法取得,这都是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又进一步地说明了基地对作战发生的影响。
不管这种影响多大,人们都不可忘记: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这种影响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到底可能发生什么事,这始终是个问题。因此,作战基地的价值对确定作战行动起决定性影响的场合一直就是很少的,只有在人们要作力不从心的事时,它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基地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应该同其他种种有效手段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衡量;当决定性胜利产生力量的时候,这些困难常常就消失了。 第十六章 |交通线 从军队配置地点到军队给养和补充源泉的主要聚集地区的道路,在通常情况下也是退却用的道路。因而,这些道路有双重的使命:第一。它们是经常补给军队的交通线;第二。是退却路。
我们在前一章中说过,虽然按照目前的给养方式,军队主要是在当地获得给养,但是军队和它的基地依然必须看成是一个整体。交通线是这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基地和军队之间的联系,应当看作是军队的生命线。沿线布满各种供给品。弹药车辆。往来的支队。邮局和信差。医院和仓库。弹药库。行政机关,它们的总的价值对军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些交通线必须既不导致长期中断,也不便路途过长和通行困难,因为路途过长总会使力量受到一些损失,结果就会使军队削弱。
就交通线的第二种使命而言,也就是作为退却路来说,交通线其实形成了军队的战略后方。
从这两种使命看,这些道路的价值决定于它们的长度。数量。位置(也就是它们的总方向和它们在军队附近的方向)和状况,及地形上通行的难易。当地居民的情况和情绪,最后,也决定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为掩护。
但从军队配置地点通到生活源泉和力量源泉的道路并不都是军队的真正的交通线。当然,不是真正的交通线的这些道路必要时也能利用,可以作为交通线体系的补助线,可只有那些有专门设施的道路才构成真正的交通线体系。只有设有仓库。医院。兵站。邮局,指定警备长,派有宪兵队和守备部队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线。在这个问题上,在本国内同在敌国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却容易被人忽视的差别。军队在本国内固然也经过专门设置的交通线,但却压根不受这些交通线的限制,必要时能离开这些道路,选用任何其他现有的道路。因为军队在本国内到处都象在自己的家里,处处都有自己的国家机关,到处都能得到善意的帮助。即使其他的道路不太好,对军队不太适用,依然是可以选用它们的,因此,如果军队被敌人迂回,必须变换正面时,是可能利用这些道路的。与之相反,在敌国境内,常常只有军队已经通过的道路才能作为交通线。在这方面,一些微小的。往往是不大显著的原因就可能产生极其不同的效果。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团只能随着前进和在自己的掩护下设置一些构成交通线的设施,使居民因为存在害怕军队的心理而产生一种印象,觉得这些设施是不可改变和无法避免的,甚而使他们把这些设施看作是减轻战争灾难的。沿路留下的兵力不大的守备部队可以支援和维护整个交通线。但如果把军需官。兵站司令。宪兵。战地邮局及其他机构派到军队没有到过的较远的道路上去,那么,居民就会把这些看作是完全能摆脱的负担。如果敌国还没彻底失败,还没有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那么,这些派出的官员就要受到敌视,被打得头破血流而被赶走。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控制新的道路首先要有守备部队,守备部队的兵力必须比一般情况下更强大些。并且,即使守备部队比较强大,仍然有遭到当地居民反抗的危险。总而言之,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队没有能让当地居民服从的任何工具,它必须依靠武力首先设置自己的行政机关,但要设置这种机关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也需要牺牲和遇到困难的。可见,军队在敌国境内比在国内更不能用变换交通线的方法来更换基地(在国内必要时还是可能的)。因此,通常说来,军队在敌国境内运动时要受到较大限制,因而更害怕被敌人所迂回。
就是交通线的选定和在交通线上建立设施,也是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条件限制的。作为交通线用的道路一般说不仅要比较广阔,而且,从很多方面的要求来看,道路越宽阔,沿线人口稠密。生活富裕的城市越多,能用作掩护的要塞越多,就越为合适。另外,作为水路的河流,作为渡河点的桥梁,也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交通线的位置和军队的进攻路线,只有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它们的具体位置还要受地理条件的局限。
上述一切都是决定军队同军队基地之间的联系是不是紧密的条件,假如再把对方军队同基地之间的联系和这些条件作一个比较,就能看出,交战双方中哪一方有可能首先切断对方的交通线甚至退路,用普通的术语来讲,谁就更可以迂回对方。除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优势之外,只有交通线的状况比对方优越的一方,才能有效地迂回对方,因为,假如不是这样,对方就会同样用迂回的方法轻而易举地保障他自己的安全。
因为道路有双重的使命,因此这样的迂回也有双重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破坏或切断交通线,折磨和困绝敌方军队,从而迫使敌军退却,另一方面能切断敌人的退路。
关于第一个目的,应当指出,在实行现在的给养制度的情况下,交通线暂时中断是不会有很大影响的。要令这种影响达到严重的程度,一定使敌人遭受一系列零星的损失,为此就需要不停地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在采用复杂的给养制度的时代,成千上万辆面粉车往返奔驰,一次翼侧活动就能使对方受到决定性的打击。可是现在,即使翼侧活动很成功,至多也只不过中断一次运输,使敌人受到一些削弱,决不能迫使敌人退却,因此,根本不会产生效果。
所以,在过去本来就是在书本中比在实际生活中更为流行的翼侧活动,在今天同实际的距离就更远了。可以说,只有在交通线很长,情况很不利,尤其是随时随地都会遭到民众武装的袭击时,遭到翼侧威胁才是很危险的。
至于在切断退路的问题上,更不应过分夸大由于退路受到限制和威胁而可能产生的危险,因为最近的作战经验告诉我们,要切断一支由大胆的指挥官指挥的优良的部队的退路比突破这支部队更困难。
交通线很长的时候,要想使它通畅和得到保障,方法是非常少的。在军队配置地点附近以及军队退却路上占领一些要塞(假如没有要塞,就在适当地点构筑堡垒),以良好的态度对待当地居民,在军用路上建立严格的纪律,在这个地区内配备优良的警察,不断整修道路,这是仅有的一些方法。用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减少不利,但决不能够完全避免不利情况。
此外,我们关于军队选定道路的论述在谈给养问题时,尤其适用于交通线。经过最富庶的城市和通过最富饶的耕作区的很宽阔的道路是最好的交通线,即便利用这些道路时要走很多弯路,也值得优先地利用,这些道路对军队的配置的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直接影响。 第十七章 |地形 地区和地貌同军队的给养有关,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它同军事行动本身也有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无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我们依据它同军事行动的关系,也就是说纯粹从法语地形这个词的具体意义上来研究这个问题。
地形的作用绝大部分表现在战术范围,而其结果则表现在战略范围。就其结果来看山地战斗与平原地战斗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只要我们还没有把进攻和防御分开,还没有对二者作进一步的考察,从地形能起什么作用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就不可能从地形的每一个主要特色,而只能谈谈地形的一般特性。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地形的其他一切影响全都可归结到这三个方面来。
地形的这三种影响无疑会使军事行动变得更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与需要技巧,显然因为它们是军事行动中新增加的三个因素。
在现实中,只有对很小的部队来说,才存在纯粹的。绝对开阔的平原概念,也就是说,才存在对军事行动毫无影响的地形的概念。即便对这样的部队,也只是对它的某一时刻的活动来说才存在这样的地形概念。对较大的部队的活动与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来说,地形就必然会发生影响。就整个军队来说,即使在某一时刻,如在一次会战中,地形不发生影响的情况也几乎是不能想象的。
由此可见,地形几乎始终是有影响的。当然,地形的影响随着地区的性质不一样也是有大有小的。
若观察一下大量的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某一地区同完全没有障碍的开阔地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地貌,也就是地势有高有低,其次是有森林。沼泽和湖泊等天然物,最后是耕种造成了地形的变化。地形在这三个方面同平坦地不同的程度愈大,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就愈大。假如我们对所有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那么就会发现有三种地形:山地。很少耕作的森林沼泽地与复杂的耕作地。在所有这三种地形上,作战将变得更为复杂,更加需要技巧了。
就耕作地而言,当然并非各种耕作地对作战的影响都是同样大的。影响最大的是弗郎德勒。霍尔施坦因与其他地区所常见的那种耕作地,在这些地区,许多沟渠。篱笆。栅栏和堤坝切断土地,到处是分散的人家及小灌木丛。
所以,平坦的。耕作均匀的地区最便于作战。不过,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而且根本没有考虑防御者利用地形障碍的情况。
这三种地形中的每一种都在通行。观察与对火力的防护等方面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发生影响。
森林地主要是妨碍观察,山地主要是妨碍通行,复杂的耕作地对观察与通行的妨碍是一样的。
在森林地,大部分地区都不利于运动(因为除了通行困难以外,由于完全不能观察,不能利用所有的林间小道),这一方面使行动更简单了,而另一方面也给行动造成了同样大的困难。所以,在这种地形上很难充分地集中兵力进行战斗,但也不必像在山地与极其复杂的地形上那样分散兵力。换而言之,在这种地方,分散兵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分散的程度比较小。
在山地,主要是通行受到妨碍,这表现在两方面:不是处处都能通行;即使在可以通行的地方,军队的运动也一定比较缓慢,较为费力。因此,在山地各种运动的速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整个活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可是,山地也具有一种其他地方没有的特点,即某一地点可瞰制另一地点。我们在下一章中将要专门谈制高的问题,在这儿只是指出,山地的这种特点会导致兵力的过度分散,因为有些地点所以重要的原因,不只是由于它们本身重要,而且是由于它们能够对其他地点产生影响。
当地形的这三种影响达到极点时,正像我们在别处说过的那样,统帅对战斗成果所起的作用就会降低,下级军官甚至普通士兵的作用就会相应地提高。不言而喻,部队愈分散,观察愈困难,每个行动者就愈要独立行动。当然,在行动比较分散。行动方式比较繁多。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也必然要增加,因而统帅的才能在这里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可是,在这儿我们必须回到早已说过的一点上来:在战争中各个成果的总和比这些成果相互联系的形式更有决定意义。所以,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考察一直进行到最大限度,假设一支军队分散成一条很长的散兵线,每一个士兵都各自进行一个小型的战斗,那么,一切就更多地取决于胜利的总和,而不是这些胜利相互联系的形式。因为良好的计谋只能够由积极的结果中产生效果,它不能从消极的结果中产生效果。因此,个人的勇气。技巧与士气在这种场合能决定一切。只有在双方军队的素质一致,或双方军队的特长不相上下时,统帅的天才和智谋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民族战争和民众武装等等(在这里即使每个士兵的胆量与技巧并不一定十分优越,然而,至少他们的士气是始终高昂的)在极其复杂的地形上和在兵力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优越性。而只有在这种地形上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民众武装通常都缺乏大部队集中作战时不可缺少的一切特性和武德。
另外,军队的性质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通过许多层次的阶梯的,因为在保卫祖国的条件下,即便是常备军,也会带有一些民族武装的性质,因而也就比较适合于分散作战。
军队越是缺乏这些性质与条件,对方在这些方面愈是优越,它就愈害怕分散,越要回避复杂地形。可是,能否避开复杂地形,很少能够由它自己决定,人们不能象挑选货物那样随意选择战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在性质上适合集中作战的军队,总是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作战方法作战,而不顾地形的性质。这时,它们在其他方面必然是不利的,如给养的缺乏和困难,宿营条件不好,在战斗中常常会遭到多面攻击等。可是,完全不发挥自己的特长时遭到的不利,恐怕比这还要大得多。
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是两种相反的倾向,军队倾向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程度取决于军队的性质适应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程度。然而,在最紧要的关头,适于集中的军队不能始终集中在一齐,适于分散的军队也不能单靠分散活动获得成果。法国军队在西班牙,就不得不分散兵力,而西班牙人用民众起义保卫国土时,也曾经有必要派遣一部分兵力去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除去地形同军队的一般性质,特别是同军队的政治性质的关系外,地形与兵种的比例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
所有通行极困难的地方,无论是山地。森林或耕作区,都不适于使用大量骑兵,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密林区不适于使用炮兵,因为这里经常缺乏充分发挥炮兵威力的空间,缺少可以通行的道路和缺乏马匹的饲料。对炮兵来说复杂的耕作区不利的条件要少一些,而山地最少。当然,这两种地区的地形都有对火力的防护性能,因此对主要依靠火力发挥作用的兵种是不利的,同时,四处都可以通行的步兵能使笨重的火炮常常陷于进退不得的境地。然而,在这两种地区决不会缺乏可以使用大量炮兵的空间,而且炮兵在山区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敌军运动较慢,所以炮火的效力增加了。
不容否认,在每一种困难的地形上步兵都比其他兵种优越得多,因此在这种地形上,步兵的数量可很多超过一般的比例。 第十八章 |制高 制高这个词在军事艺术中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事实上地形对使用军队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恐怕有一半以上是这个因素带来的。军事学中的许多法宝,比如瞰制阵地。锁钥阵地。战略机动等等都是以制高为基础的。我们要详细地但又不致烦琐地考察这一个因素,来辨别它的真假虚实。
任何物质力量的发挥,自下而上总比自上而下困难。战斗也必然是这样,这里显然有三种原因:第一。任何高地都可以是通行的障碍;第二。从上向下射击虽不会显著地加大射程,可是,从各种几何关系来看,比从下向上射击容易命中;第三。有便于观察的有利条件。至于这一切在战斗中怎样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我们这儿要谈的问题,我们只是把战术由于制高而得来的几个有利条件综合成一个总的有利方面,并把它看成是战略上的第一个有利的方面。
上述三个有利条件中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在战略上必然也会出现,因为在战略上也同在战术上相同,是要行军和观察的。所以,如果说军队配置在高处对低处的军队来说高地就构成了通行障碍,那么,这就是战略可以从制高中获得的第二个有利方面,第三个有利方面就是利于观察。
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制高。瞰制与控制的效力,这也正是一支在山顶的军队看到敌人在自己下面时产生优越感与安全感的原因,与此同时,也是在下面的军队所以感到处于劣势并担心的原因。这些印象可能比制高在实际上能起的作用还要强有力,因为制高的优点比造成这些优点的实际条件给人的感觉要强烈得多,或许超出了实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须把人的想象力看作是增加制高的效果的一个新的因素。
当然,就利于运动这一点来说,高处的军队并非绝对有利的,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是有利的,只有当敌人想接近它时才是有利的。要是一个大山谷把双方隔开,那么在高处的一方就没什么利益了。如果双方想要在平原进行会战(霍亨甫利得堡会战),那么,甚至在低处的军队反而有利。同样,观察也是有极大的局限的:下面繁茂的森林以及军队所占领的山脉本身,都非常容易妨碍观察。人们照地图选定的瞰制阵地,在现地看来并不怎么有利,甚至反而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不胜枚举。然而,这些局限和条件并不能抵销高处的军队在防御与进攻中的优越性。我们只想简略地谈谈处于高处的军队在防御与进攻中是怎样具有这种优越性的。
制高在战略上有三个有利方面是:战术上的利益。敌人通行困难以及我方便于观察。其中前两个方面实际上只有防御者才可以利用,因为只有驻守在那里的军队才能够利用它们,而在运动中的进攻者是不能够利用它们的。第三个有利方面,则是进攻者和防御者都可以利用的。
由此可见,制高对于防御者是多么重要,而且只有在山地阵地上,制高才能够带来决定性利益,所以山地阵地能替防御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至于这一点在其他情况影响下会有何变化,我们要在《山地防御》一章中阐述。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区分清楚,我们所谈的不只是某一地点(例如一个阵地)的制高问题。若只是某一地点的制高问题,那么战略上的有利方面就几乎仅表现为一次有利的战斗这样一个战术利益了。但,如果人们把一个广大地区(如整个省)设想为一个倾斜的平面,就好象是分水岭的斜坡一样,人们可在这上面行军几天而能始终瞰制前面的地区,那么,战略上的有利方面就增多了,因为这时制高就不但有利于战斗中兵力的运用,而且有利于几个战斗的运用。在防御中就是如此。
在进攻时,也几乎可以得到防御中从制高得到的那些有利方面,是因为战略进攻不象战术进攻那样只是一次孤立的行动,它的进程不象齿轮的运转那样是接连不断的,而是通过几次行军实现的,每次行军之间都有或长或短的间歇,而在每次间歇之中,进攻者同他的敌人一样,也是处于防御状态。
在便于观察方面,无论在防御与进攻中制高都能产生一定的有利效果,这种效果是必须考虑的。它体现于便于各个单独的部队发挥作用这一点上,因为整体从制高中可以获得的有利条件,每个部分也是能得到的。所以,每个大的或小的单独的部队有这种有利条件比没有这种有利条件总要好一些,并且,这些部队配置在瞰制阵地上也比没有这种阵地时遇到的危险要少一些。至于这些分开的部队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将在别的地方研究。
假如我方既在制高方面有有利条件,且在地理条件方面比敌人有利,而敌人的运动却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在大河的近旁)受到其他的限制,那么,就会迫使敌人尽快离开这个不利的位置。一支军队假如不占据大河谷两侧的高地,它就不可能扼守那个河谷。
由此可见,制高可能成为真正的控制,而且这个观念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瞰制地区。掩护阵地。国土的锁钥等等名称只是根据地势高低来确定的,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们不是没有健康内核的空壳。有些人为了给军事行动平凡的外貌增添一点装潢,首先抓住这些理论上的高贵的因素不放手,于是这些东西就变成那些博学多才的军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战略法师手中的魔杖。但这种空洞的概念游戏以及它们同实际经验的各种矛盾,都不能使作者与读者信服。他们这样做无异于达乃敦往无底桶里灌水。有人把事物的条件当成了事物本身,把工具当成了使用工具的手;把对这样的地区和阵地的占领看作是力量的本现,看作是击剑中的砍与刺;把这些地区和阵地本身看作真实的数量。其实,占领不过等于为了砍和刺而抬起胳臂,这样的地区和阵地无非是一种死的工具,只不过是一种只有通过某种客体才能体现出的特性,是同数值还没有联系在一起的正号或者负号。而这种砍和刺,这个客体,这个数值就是胜利的战斗,只有它才能真正算数,才能用来计算。无论在书本上评论还是在战场上行动时,人们都必须永远牢记这一点。
所以,既然只有取得胜利的战斗的数量和重要性才起决定作用,那么显而易见,双方军队及其指挥官的素质又跃居首位,而地形所起的作用只能看作为次要的。
https://www.biqivge.cc/book/38027/486271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