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兵法辑录 >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刘伯温兵书 三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刘伯温兵书 三


  第4章  四选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者北。”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乌桓(1)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适。田畴(2)请为向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3),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4)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鲜卑庭,东陷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5)、辽西单于(6)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7)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8)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9)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注释】
(1)乌桓:古族名。亦作“乌丸”,属东胡族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分迁乌恒山,因以为名。
(2)田畴:东汉无终人,字子泰,好读书,善击剑。曹操北征乌桓,他随军任司空户曹掾。
(3)卢龙塞:古代关塞名,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古有塞道,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循滦河河谷出塞,折东趋大浚河流域,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
(4)堑山堙谷:开山填谷。堑,开凿。堙,填塞也。
(5)蹋顿:东汉末辽西郡乌桓族首领。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他合并上谷、右北平、辽东三郡乌桓,组成联盟,曾帮助袁绍破公孙瓒,被绍封为乌桓单于。
(6)单于:即匈奴、鲜卑等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7)卒:同“猝”,突然的意思。
(8)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总称。
(9)张辽:曹操的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先从吕布,后归曹操。作战勇敢,数有战功。官至征东将军,封晋阳侯。
【译文】
与敌人作战,必须挑选勇敢的将领和精锐的士兵,以组成先锋部队。这样不仅可以壮大自己军队的士气,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威风。兵书上说:“军队没有精选的先锋,必败无疑。”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后逃奔上谷郡。当时北方的乌桓人经常入侵汉朝境内危害百姓,曹操决定征讨他们,而在夏季5月到达无终县。秋季7月的时候,雨大成涝,沿海道路泥泞,车马行进困难,当地人田畴请求做向道,曹操答应了。曹操率领军队出了边塞卢龙。由于雨大,道路不通,曾挖山填谷修了500多里路。他们穿过白檀县,经过平刚和鲜卑的境地向东,攻陷了柳城。当曹操的军队到达离柳城只有200里的地方,敌人才知道他们到来。袁尚、袁熙以及乌桓首领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急忙率领数万人马迎击曹操的军队。当曹军8月登上白狼山时,与敌人相遇,敌人兵多,而曹军的军用器械、粮草都还在后面,穿甲衣的军士也很少,左右将士都十分恐惧。曹操登上高峰远望,见敌军阵形混乱,于是下令部队出击,命张辽为先锋,大溃敌军。这次战役中,蹋顿及其属下的首领被斩,乌桓部族有20多万人降汉。
【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选拔和编组先锋部队在作战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凡与敌作战,必须挑选精兵猛将编组成先锋部队,一来可以助长我军士气,二来可以顿挫敌人威风。首战的胜负,在整个战局中至为重要,而用以开路、引导后卫前进的先锋部队又是战役中的主力。因此首战的成败,取决于有否挑选矫捷的将领和士兵充当先锋部队。这样的战例很多。
公元576年,齐军围晋州(即平阳),楼堞都被打坏了,城墙只剩下7尺来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残酷,周守军梁士彦慷慨激昂地对部众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部众见主将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皆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百。
将帅能身先士卒,并以此来激励部下,必能无往而不胜。                                                                                                                                                                                                                                                                                                                                                                                                                                                    第5章  五步战                                                                                                                                                                                                                                                                                                                                                                                                                                                                                                                                                    【原文】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1)之道,须用拒马枪(2)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持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3)。”
《五代史》(4):晋将周德成为卢龙节度使(5),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6)之险。契丹(7)每趋牧(8)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9)闻之,约李存审(10),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以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追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11)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12)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13),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14),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15)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16)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注释】
(1)平易:谓平坦开阔。
(2)拒马枪:古代作战时所使用的一种能够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敌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3)行马、蒺藜:均是古代作战中的防御工具。
(4)五代史:即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史书。有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又名《五代史记》,宋欧阳修撰;《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
(5)节度使:唐代官职。唐睿宗景云年间始置,五代因之。节度使总揽一区的军、政、财大权,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
(6)榆关:亦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7)契丹:中国古族名兼国名。源于东胡。北魏以来,在今东北辽河上游一带游牧。唐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末,为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朝(公元916~1125年),与五代和宋并立。
(8)趋牧:谓割草放牧。
(9)李嗣源:五代后唐皇帝明宗。沙陀族人,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曾任番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唐庄宗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改名蚮。
(10)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周德威齐名。官至宣武节度使。
(11)胄:古代士卒作战时所戴的头盔。
(12)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32年)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13)挝:意指击、打。
(14)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15)弩:即用机栝发箭的弓。
(16)羸兵:老弱残兵。羸,瘦也、弱也。
【译文】
凡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要依靠有山林、草木之险的地形,才能获取胜利。如果碰上平坦的地势,就要用拒马枪列成方阵,让步兵驻守在阵内。自己军队的马军和步兵要分为驻守部队和作战部队。驻队守阵,战队出击;战队守阵,驻队出击。敌人从一方进攻,我方就从两侧出兵包抄;敌人从两侧进攻,我军就分兵从后面击扰他们;敌人从四面进攻,我军就设圆阵,分兵四面奋力攻打。一旦敌人败退了,我军就派骑兵追赶,并让步兵紧跟其后,这是必胜之法。兵书上说:“步兵与成队车马的军队作战,必须依靠山林险要的地形。如果没有险要的地形,就要让士卒做行马、设蒺藜,阻截敌军车马。”
五代时期,晋王的部将周德威任卢龙节度使时,轻敌不修筑边备,因而失去了险要的榆关。当时北方的契丹民族,经常在营州、平州之间放牧,并趁机攻陷了新州。周德威再来夺取,没有攻下,就带领人马逃到幽州。契丹兵紧追不舍,围城200天,情势非常危急。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源闻讯,便约请李存审率领步兵、骑兵7万人,在易州会合,前往援救。他们到抵易州后,又向北走,越过了大房岭,沿着山涧东进。李嗣源派他的养子李从珂为先锋,带3000骑兵来到山口。这时契丹已派上万骑兵堵在山口,晋军将士大惊失色。李嗣源派100名骑兵先行,自己则甩掉头盔,高举马鞭,用北方民族语言对契丹部队喝道:“你们无故侵犯我国边境,晋王命令我统率百万骑兵抵抗,要一直打到你们的西楼,灭掉你们的族类。”他跃马扬鞭,三次闯入敌阵,斩了一名契丹的酋长。这时嗣源身后的晋军一齐向前,契丹兵被打退了,晋军才得以从山口冲出。李存审又命令他的步兵伐树设鹿角阵,让每个人都拿一根树棍围成寨墙。当契丹兵绕寨而过时,寨中上万张弓齐射,飞出的箭多到可以遮蔽太阳,契丹死伤的人马堵塞了道路。当晋军到了幽州城下时,契丹已摆开阵势迎战。李存审命令步兵在后面布阵,指示他们不得先动。又命令一些老弱残兵拖着点燃的柴草前进,致使烟尘遮天蔽日。契丹不知道晋军有多少人马,便擂鼓进击,这时李存审催促后阵的士兵趁机而起。结果契丹兵大败,从北山口席卷而逃。这一仗,晋军杀死契丹兵上万人,解除了幽州之围。
【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指挥步兵作战,必须利用地形地物,同时还必须根据敌情采取不同的战法。刘伯温认为,步兵对车、骑兵作战时,必须依傍丘陵、险要或林木丛生的有利地形;如在开阔地形作战,须用“拒马枪”等障碍物列成方阵,区分部署,轮流战守。同时,对于进攻之敌,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战法。再者,对于败退之敌,应及时追击歼灭。


  https://www.biqivge.cc/book/38027/486210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