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之巨宼逆袭 > 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

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这是老朱家祖传下来的寝宫,已经传了十四辈,现在被顺治占了去,在这儿读书睡觉、批阅奏章,有时还在这里召见大臣。

        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报丧的急报和他临死前写的奏章摆在御案上,年仅十五岁的满清小皇帝福临正拍着桌案大发雷霆。

        由于大兴军保宁之战后几乎没有清兵逃脱,后来又严密地封锁消息,直到今天二月初三日,吴三桂和李国翰兵败身死的消息才传到北京。

        去年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兵败身亡,消息震动东虏朝野,满汉官员号天大哭,悲呼“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福临也是忧怒交加地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他和孝庄皇太后商量是不是要和李定国各分南北,划地而治,然而此事还没有商议出个结果,又收到了四川大败的消息!

        “诸位都说说吧,是和还是战?和要怎么和?战要如何战?”福临发够了脾气,长吐了一口气坐回龙椅,满面愁容地向下面十来位满汉大臣问道。

        内大臣之首索尼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战和之议可暂缓,当务之急是汉中的事情。小李贼盘踞四川,若汉中再失,则局势糜烂也!”

        “若不先论战和,那湖广之兵是进还是退?江浙闽赣之兵又当如何?”福临反问道。

        索尼一时无言,内大臣鳌拜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暂不可和议,无论湖广、江浙闽赣都不可撤兵,否则岂不是前功尽弃?”

        “宁卿,你意如何?”

        “皇上,臣以为可与南朝议和,划江而治,再遣精兵强将进驻汉中,缓图四川才是上策!”这次出列的是隶汉军正红旗的宁完我。

        这宁完我也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早年间便投了后金贝勒萨哈廉,后来努尔哈赤听闻他自幼读书,精通文史,便将他召入宫内入了值文馆,授予参将之职。

        自此以后,宁完我便死心踏地为东虏卖命,多次跟随清兵伐明犯边,屡立军功。福临亲政以后,将他提拔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皇上,宁大学士所言甚是!臣亦以为当与南朝议和!”刚被晋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务的满臣图海也出列奏道。

        孔有德、尼堪、吴三桂、李国翰这四名骁将的败亡,对清廷来说,兵力上的损失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让许多人丧失了信心,甚至是产生了恐惧。

        今年年初有三名进士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却全都畏惧不去,可见得清廷内的恐惧情绪已经是非常普遍。

        清兵和南明军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并且清兵自入关以来,满洲八旗兵战力下降得特别厉害,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几位满臣才有议和的建议。

        满清入关仅仅数年战力便大幅下降,这绝非信口胡言。

        八旗兵实力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士卒减员。士卒来源于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经包括了汉军旗和蒙古军旗,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士卒不过几万人。而且入关以后又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也是不少。

        进入中原之后,八旗兵见识到了与黑山白水苦寒之地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并且享受着胜利者的战果,逐渐滋长出追求安逸、奢靡的风气,远不像入关之前那样战必争先、敢于用命。总之一句话就是兵少了,士气低了。

        其次,清朝入关初期勇猛的领兵贵族和将领由于染病(多数是染上天花)、迷恋女色以及内部倾轧,都死得差不多了。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顺治八年就因年高病重基本不理朝事,更别提带兵打仗。

        顺治九年过后,清廷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将领基本不复存在。他们的子弟即使承袭了爵位,也是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再也无法如同父兄一般驰骋疆场。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剩下少许,但也无复当年英雄气概。

        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皇帝和大臣们都非常清楚,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他们对南明的作战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能招抚的就想方设法尽量招抚,实在不能招抚的,作战时不到关键时刻也不会动用满兵。

        即使在关键的重大战役中也多半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旗打前阵,满兵跟在后面,这样就能够减少伤亡,而且还可以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战功的作用。

        福临听了几位满臣的话,正自难以决断,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清初三院之一,职位相当于宰相,但没有实权)的洪承畴出列奏道:“皇上,微臣有言!”

        “洪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说就是。”福临和颜悦色地道。

        洪承畴自投清以来,日子过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反而过得很是凄苦,也可以说是屈辱。汉人用各种方式咒骂他,父母亲人恨他,连他的结发妻子也不认他,跑去庙里出家当了比丘尼!

        他老家是福建泉州人,顺治四年的时候,他派人回老家接老母到京城来尽孝,哪知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到京刚一下车,抡起枣木拐杖就是一顿暴打,口中还喝骂要打死他为天下人除害。

        他的弟弟甚至根本不认他,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母亲搬到船上生活,从不上岸一步。

        而在清廷之内,满人受了汉人文化的影响,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皇太极将他作为顾问,并不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给他一个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虚衔,但还是不让他进入决策层。

        洪承畴现在里外不是人,他当然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如果明清之间议和划江而治,他投靠敌国“不忠不孝”的名头可就再也摘不掉了。

        “皇上,臣以为不应议和!”洪承畴躬身说道,“我朝两路大军虽然暂时失利,但却仍有一战之力!何况现在战场都在南境,就算我军不敌南明余孽,战火也不至于蔓延到我大清境内。”

        …………………………

        PS1:历史上的洪承畴毁多于誉,但为他叫好的人也不少。至今他的老家福建南安英都镇,仍然修建有“承畴纪念园”!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粉丝”是些什么人。

        但无论以何种理由和借口,都掩盖不了他投敌卖国当汉奸的事实!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满清入关都是“异族入侵”,而不是有人鼓吹的“民族融合”。

        还有人鼓吹满洲入关是中国内部问题,是正常的改朝换代,但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满清在入关前,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是不折不扣的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日寇入侵和满清入关如出一辙,如果没有两百多年前的满清入关的成功案例,没有明末大批官史屈膝事清的前例鼓舞,以岛国弹丸之地,怎么会妄图侵吞我偌大中华?

        对比一下“鬼子”和“满八旗”,再对比一下“皇协军”和“绿营”,是不是感觉完全一样?差的只是年代而已。听说有些人也在给汪精卫翻案,是不是也要为他修一个纪念园?

        吴三桂和洪承畴、尚可喜之流,不管什么理由和原因,都应该定论为汉奸!他们卖国投敌的影响并不只是在当时,而是影响到了后世,简直可以说是万死不足以赎其罪!

        某些“砖家叫兽”,不遗余力地为吴、洪、尚之流鼓吹,抹煞历史事实,其心可诛!当然他们能够“调皮”,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PS2:秦桧:我冤啊!我只不过是呼吁和平而已,打不过又不议和,难道是要亡国吗?况且杀岳飞也是皇上干的,凭啥拉我来顶锅,在这儿一跪就是近千年?

        王氏:老娘更冤啊,啥坏事都没干,只因为嫁给了你,就日晒雨淋地跪了几百年!还不让穿衣服……你这个没出息的死老汉,看看人家洪承畴、尚可喜,换个新主子,照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死后还有纪念园!

        洪、尚(狂笑):那是咱自家本事,儿孙满堂、开枝散叶不说,旗下的奴才们也争气……

        秦桧(痛苦状):谁叫你自己不争气,没有后人替咱们撑腰啊?养个鸡还要生蛋呢……

        王氏(大哭):……


  https://www.biqivge.cc/book/36479/222564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