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王阳明心学智慧 > 第十五章 修养

第十五章 修养


游于艺,包含着一种悠然自得的从容心态,可以纵情于山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可以挥笔泼墨,在书法之中品悟心灵的智慧;可以平心静气地制作音乐,享受美妙旋律带来的心灵触动。总之,如果能够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和快乐,你就是获得了王阳明推崇的游于艺的功夫了。

        经常保持身心愉快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虔州时,弟子陈九川病倒了,他害怕因病耽误学习,内心十分苦恼。王阳明劝导他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进一步劝导他说:“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情,即为致良知的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忧虑、不急躁,就不至于因思考过多而加重病情,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恢复健康。这也可以算作一种“致良知”的功夫。其实,这就是现在的人们常说的心态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对于相同的一件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从前,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位裁缝,小女儿的丈夫开伞铺,生活得都不错。但自从两个女儿出嫁后,老太太就病倒了。两个女儿轮流回家服侍老太太,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眼睁睁看着老太太日渐消瘦,两个女儿心如刀割般痛苦,只得天天去庙里求菩萨保佑。

        一位禅师看两个女儿如此虔诚向佛,主动上前询问。了解情况后,禅师就随同两个女儿前去家中探望老太太。进了家门,禅师和老太太话家常。渐渐的,老太太就能坐起身来,最后老太太还下床亲自做了一顿斋菜,以感谢菩萨和禅师的救命之恩。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有说有笑,身体日渐强壮。

        面对老太太的变化,两个女儿十分欣喜,却也十分不解。后来,她们又遇到了那位禅师,才知道,并非禅师用什么高明的法术治好了老太太的病,而是禅师解开了老太太的心结,调整了她的心态。老太太之所以犯病,是因为每逢下雨,她就愁大女儿家卖不了衣裳;每逢天晴,她又愁小女儿卖不出雨伞。禅师不过是让老太太换一种心态:每逢下雨,她就为小女儿多卖雨伞高兴;每逢天晴,她就为大女儿多卖衣裳高兴。心情好了,病自然就好得快了。

        治好老太太的病,靠的不是药,也不是禅师的法力,而是心态的转变。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碰到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唉声叹气,处于苦闷怨怼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损害人们的健康。

        王阳明深知心态对健康的影响,因而他才能对陈九川说出“常快活便是功夫”的劝导之言。也正是凭借超强的心态调整能力,王阳明才得以在艰苦的龙场存活下来。正如他在《瘗旅文》中所记载的那个故事一样:

        正德四年(1509年)秋七月初三,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饮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因此在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如果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正如现代医学证实的那样,当一个人用心想象出快乐状态的时候,大脑就会不断分泌出大量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使人处于最佳状态。

        只要我们放松身心,努力保持舒畅的心情及快乐的体验,就会促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使身心保持健康。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王阳明晚年在会稽(南宋以后会稽改名绍兴)讲学时曾经对弟子们说过:“会稽处于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树林、悠长的山谷,比比皆是;春夏秋冬,气候适宜;安静而远离尘俗,好友们从四方云集于此,对于道义日日都有新的见解。真是逍遥自在,天地间哪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在王阳明看来,在一个青山碧水、风景如画的环境里,与朋友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是多么诗意、快乐的生活呀!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息。诗意地栖息就是保有一颗净洁的诗心,让心灵冲破现实的束缚,遨游在一个无限的意义世界。而要想诗意地栖息于人间,就要懂得欣赏自然中的山水之美。

        一个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与她的朋友到森林游玩,到达之后,就暂时在优美的墨享客湖山上的小房子中休息;这里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腰上,是美国最美的自然公园。

        在公园的中央还有一个宝石般的翠湖舒展于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几万年前地壳大变动时,造成了高高的断崖。

        她朋友的目光穿过森林及雄壮的崖岬,轻移到丘陵之间的山石,刹那间光耀闪烁、千古不移的大峡谷照亮了她的心灵,这些美丽的森林与沟溪就成为滚滚红尘的避难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着骤雨与阳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湿淋淋的,衣服贴着身体,心里开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和她的朋友仍彼此交谈着。慢慢地整个心灵被雨水洗净,冰冰凉凉的雨水轻吻着脸颊,霎时引起从未有过的新鲜快感,而亮丽的阳光也逐渐将衣服晒干,话语飞舞于树与树之间,谈着谈着,静默来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间。

        她们用心倾听着四方的宁静。当然,森林绝对不是安静的,在那里有千千万万的生物活动着,而大自然张开慈爱的双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运作声却是如此和谐平静,永远听不到刺耳的喧嚣。

        在这个美丽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双手熨平她们心灵上的焦虑、紧张,一切都归于平和。

        当她们正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乐章之中时,一阵急促的乐曲突然刺激着耳膜,那是令人神经绷紧的爵士乐曲。伴随着音乐,有三个年轻人从树丛中钻出,原来是其中一位年轻男孩提着一架收音机。

        这些都市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经意地用噪音污染了森林,真是大煞风景!不过他们都是善良的青年,并在她和她的朋友身旁围坐着,快乐地交谈。

        本想劝三个年轻人关掉那些垃圾音乐,静静聆听大自然的乐曲,但是想到并没有规劝他们的权利。最后还是任由他们,直到他们离去,消失在森林之中为止。大自然的音乐多美!风儿轻唱着,小鸟甜美地鸣啼……这种从盘古开天以来最古老的音乐绝非人类用吉他与狂吼能制造出来的旋律,而他们竟然白白浪费大好的自然资源,委实令人惋惜。

        人的心不安静,就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一颗丧失了美的心灵,哪里还有诗意可言呢?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只要人们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中心,询问自己的灵魂,再现那些激起热情的回忆,就会知道,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唯有那种单纯是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出来的诗才会这样伟大,这样高贵,这样真正的无愧于诗这名称。”

        王阳明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他就曾利用诗歌来抚慰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他在家乡余姚组建了一个龙泉山诗社,诗社成员人数不多,没有名噪一时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无非就是下棋饮酒,游山玩水。

        在创办诗社的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以诗言志,抒发苦闷,佳句迭出。如:“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在龙泉山清秀的环境中,王阳明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惬意悠闲的一段时光。可以说,在龙泉山诗社两年的生活,王阳明抛开了纷繁复杂的世俗,为自己创造了思考和反省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官场生涯积蓄了力量。

        在龙场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也能一边种地一边赋诗为乐:

        起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正是带着诗意的心灵去生活,王阳明才得以在龙场悟道,走出心学的第一步,并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如果人们像王阳明一样懂得品味山水之美,也能够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书法之中悟心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阳明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于是我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人们常评价书法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对书法的表现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可以说,书法是心灵的律动、感情的流淌和释放。书法能使人静,更让人思考,确实是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延年益寿的良药。书法之所以能带给人们无尽的美感,根源在于它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学。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背后的深意:无论学习什么事情,人们都要让心真正地静下来,让所要学习的事物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生动的心理图像,越生动逼真越好,这样自然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许多时候,经验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或学习一样东西,反复地去做、去练习,重复的次数多了,就能获得成功。然而,使我们最后获得成功的,仅仅是重复的次数够多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如果你没有用心去练习,重复得再多也不会帮助你获得成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尔滋所说的那样:“学习某种技巧,并不是做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而关键在于你的大脑神经能否记住那种成功的经验。”

        在《C罗:挑战极限》纪录片中,曾经有一个黑暗中踢球的测试:先由一位足球运动员示范动作——接过他人传来的足球,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刹那灯被关闭,球员将依靠自己的直觉将球踢进球门。无论是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刹那关灯,还是接到足球前的某一刹那关灯,著名足球运动员C罗都能利用身体(足、肩)将球顺利送入球门。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C罗在观看示范球员动作时在心里对动作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和练习,对球速、距离等有较为准确的计算,因而才能在实战中找到准确的位置将球踢进球门。如果C罗只是单纯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就不会有这样好的结果。

        善于在心里反复进行踢球入门练习的全过程,想象着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在脑子里有条不紊地及时判断处理的种种细节,这或许就是C罗成为世界级超级足球运动员的根本原因。

        就像深谙绘画之道的画家在作画时,心凝气静,万虑皆空,意随心转,笔随意动,在常人看来只是寥寥数笔,这一点,那一画,一幅栩栩如生的翠竹图便出现在眼前。在旁人看来很难的事,在画家看来却极为简单,只因他不过把早已进入他心胸的竹子用笔勾画出来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如果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先在心中反复练习,做到“胸有成竹”,就能达到王阳明所推崇的“致良知”的境界。

        兵书中参破人生成败

        盖用兵之法,伐谋为先,处夷之道,攻心为上。

        王阳明认为,用兵作战,先要以谋略制服敌人;要彻底地战胜敌人,则要让对方从心里臣服于自己。王阳明的这一思想,与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南征教》里所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相类似。

        征战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要使敌人心服口服。“攻心为上”,是历代兵家克敌的有力武器。《孙子兵法》中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虽然没有“攻心”之说,却包含了攻心策略。

        王阳明作为人、人性、人心的研究家,当然知道攻心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每次作战之前,王阳明都会通过发布榜谕,对百姓犯错的原因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并阐述宽大政策以及自己不立即进兵的原因,殷切期望误入歧途者幡然悔悟。在《王阳明全集》所辑录的一百五十篇文章中,属于榜谕性质的就有二十一篇。很多起义的百姓看到他的榜谕,都自动缴械投降,这就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强者,震慑的是人心,而不是肉体。王阳明攻心为上,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对手屈服,实在为人称许。“攻心为上”的核心在于“心”,一个人如果注重内心的修行,锻造自己的气势,也能不战而胜。

        古代,有一位专门训练斗鸡的名手叫纪渻子。一天,君王让他代为训练一只斗鸡,十天过后,君王询问训练情况:“进展如何?是否近日可用?”纪渻子回答道:“时机尚未成熟,它杀气腾腾,一上场即横冲直撞。”

        又过了十天,君王再度询问,纪渻子还是回答说:“不成!它只要一听到斗鸡的叫声,便马上斗志昂扬,无法控制自如。”

        又过了十天,君王又来询问此事,说:“怎样了?现在该可以了吧!”纪渻子仍然摇头,说:“还不行,它只要看见斗鸡的身影,便立刻来势汹汹,火暴蛮斗。”

        十天很快又过去了。君王走到纪渻子面前时,终于得到了纪渻子满意的答复:“大功告成!如今它置身竞技场,不论其他的斗鸡如何挑其怒气,煽其斗志,它都如木鸡一样,无动于衷。这就是内心充满‘德行’的证据。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斗鸡遇见它,莫不落荒而逃。”

        纪渻子不愧为一个训练斗鸡的高手,他将斗鸡培养成大智若愚的木鸡,锻造了斗鸡的内心气势,让别的斗鸡充满恐惧,不战自败。人亦如此,不要稍微有点能力就四处卖弄、不可一世,轻率随便只会体现自己的无知,自我魅力的修养要靠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形成。

        军事上讲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说的就是心理博弈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将威严流于表面的,他震慑的是人的心理,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距离感”,使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认为听从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让人不得不屈服、跟随。正是这种不声张、不傲气、捉摸不透、神秘的感觉,彰显了强者的人格魅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敬畏、崇拜。

        内心沉稳、不怒自威才是真正的内心气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要急于与对手搏斗,而要注重气势的培养。急于求成不但不利于竞争,反而会让我们一败涂地。韬光养晦、引而不发,培养自己内心深沉、淡泊名利的品质,当我们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内心的威慑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对手便会甘拜下风,失去反抗抵触的心理。当我们掌握了王阳明所说的“攻心”之术,就能减少人际纠纷的烦恼,也能够专心探求自己的良知了。

        品味音乐之美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一天,弟子钱德洪问王阳明:“在心上如何寻找和谐的音律呢?”

        王阳明回答说:“古人大治天下,首先需要培养人们做到心平气和,然后才进行礼乐教化。就像你领诵诗歌的时候,心里很平和,听的人才会自然愉快,激发起兴趣,这里只是元声的开始罢了。《尚书》说‘诗言志’,‘志’,就是音乐的根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根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求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就是制作音律的根本,又何苦要到心外去寻求呢?”

        在王阳明看来,舜作《韶》乐九章,周武王作《武》九变,都是具备了中正平和的心境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的,因而具有较强的民风教化的作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而后世制作音乐,却多是作一些俗词滥调,与民风教化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还可能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王阳明才苦口婆心地劝诫人们:现在要想使民风返璞归真,人们就要将音乐中的淫词滥调都删去,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使百姓人人都能明白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良知,长此以往,真正的音乐就能够恢复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就能够制作出美妙的音乐,也能够品味音乐的美妙了。

        由此可知,并非所有的音乐都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应该能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沉重压力释放出来,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舒缓、休息和平和,并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触到自己的良知,重拾生活的信心。不能起到这种功用的,就不是真正的音乐,而是噪音了。

        今时今日,音乐充斥着任何一个角落,走出家门,大街上、商店里、汽车内都回荡着各种旋律;回到家里,电视中、电脑上,甚至邻家的窗口都会有音乐飘来。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喜欢与否、接受与否,音乐已每日每夜地浸润着我们的毛孔,但这些音乐大部分是噪音。

        大作家余光中先生在《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一文中,列举了诸多被音乐逼于无奈的事实,从声乐家席慕德到大文豪夏志清、哲学家柏拉图,从计程车、火车到咖啡厅、餐馆、街道,从中国台湾地区到日本、欧美国家,用了大量的人物、现象来反映音乐带来的后果:“其一是噪音、半噪音、准噪音会把我们的耳朵磨钝,害我们既听不见寂静,也听不见真正的音乐;其二就更严重了,寂静使我们思考,真正的音乐使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加倍敏锐,但是整天在轻率而散漫的音波里浮沉,呼吸与脉搏受制于繁芜的节奏,人就不能好好地思想。”

        当然,余光中先生并不是讨厌音乐,相反,他是一个音乐的信徒,对音乐不但具有热情,更具有信仰与虔敬。正如他自己解释的那样:“国乐的清雅,西方古典的宏富,民谣的纯真,摇滚乐的奔放,爵士的即兴自如,南欧的热烈,中东和印度的迷幻,都能够令我感发兴起或辗转低回。惟其如此,我才主张要么不听音乐,要听,必须有一点诚意、敬意。要是在不当的场合滥用音乐,那不但对音乐是不敬,对不想听的人也是一种无礼。我觉得,如果是好音乐,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值得放下别的事情来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有它本身的价值,对我们的心境、性情、品格能起正面的作用。但是今日社会的风气,却把音乐当作排遣无聊的玩物,其作用不会超过口香糖,不然便是把它当作烘托气氛、点缀热闹的装饰,其作用只像是霓虹灯。”

        毕竟大多数人不是音乐家,也不擅长制作音乐,因而我们在无法回避那些不和谐的非音乐——噪音时,更需要修炼自己心体的中正平和,换一种心态去体会创作者的心声,哪怕是挑剔其中的不完善之处也好,往往能让我们忘却了噪音带来的折磨和痛苦。

        总之,心中有音乐,听到的皆是音乐,否则,入耳的就只能是噪音。对音乐如此,对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拒绝某些事物,更不应强加在别人的身上。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那么,世界处处都散播着美妙、和谐的音乐!


  https://www.biqivge.com/book/31905/195629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