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
谎言曾经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紧急时刻,张伯伦和阿道夫·希特勒于1938年9月在慕尼黑会面,商讨“和平”解决德国和捷克之间的紧张局势。张伯伦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希特勒暗地里积极准备侵占捷克,因此迫切地希望能够阻止捷克集结强大的抵抗力量。这位元首信誓旦旦地向张伯伦保证,他绝对没有袭击捷克的想法,英国首相相信了他的话。会面结束几天后,张伯伦给他的妹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希特勒的:“当他做出承诺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张伯伦确信希特勒说的都是实话,所以力劝捷克不要动员军队,否则可能会被德国视作具有攻击性的举动。张伯伦万万没有想到,不久之后德国就向捷克发动了闪电战,并很快击垮了准备不足的捷克军队,并由此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张伯伦在那次决定性的会面中能够识破希特勒的谎言,当今的世界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世界领导人当然不是唯一的说谎者和受骗者。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谎言的影响。几年前,我跟《每日电讯报》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有关谎言的调查。在所有的反馈中,只有8%的人号称从来没有撒过谎,虽然调查采用了匿名方式,但我依然怀疑这8%的人中大部分都没有说实话。还有一项调查是让人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详细记录每天的谈话内容,而且不能遗漏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谎言。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在一天的时间里会说两次大的谎,1/?3的谈话都会含有某种形式的欺骗,80%的谎言没有被揭穿,超过80%的人会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撒谎(大部分人说他们觉得雇主并不希望求职者坦言自己的背景和经历),此外,超过60%的人至少有一次对他们的伴侣不忠。
你是不是一个撒谎高手呢?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比较善于撒谎,不过,事实上人们在蒙蔽他人的技能上存在着天壤之别。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你就能大概知道自己的撒谎能力如何了。事实上,你已经做过这个测试了。
在本书最开始的部分,我已经让大家在额头上画了一个Q(怪诞心理学的英文首字母)。如果当时你没有做,那么请现在就做一下。抬起你平常用来写字的那只手,然后用食指在前额上画一个大写字母Q。有些人画的Q只有自己能够看到,也就是说,Q的小尾巴是朝向右手侧的。另外一些人画的Q则只有他们对面的人才能够看到,也就是说,Q的小尾巴朝向左手侧。这个小测验能够大体衡量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倾向于让他们对面的人看到自己画的是一个Q。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则会关注于让自己看到画的是一个Q。那么,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跟撒谎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较注重别人怎么看他们,他们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能够很快让自己的行为适应所处的环境,并且很善于操控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撒谎高手。相反,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即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看起来也还是“同一个人”。他们的行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所左右的,他们并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不太会撒谎,也不太可能欺骗他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对很多人做过这个测试。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有那么一小群人,一听到这个测试是干什么的,就马上说服自己改变内心深处的想法,直接把Q的小尾巴撇到相反的方向。这些人可以对摆在自己面前的证据视而不见,而是扭曲事实,强迫自己变成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因此说,这个小测验也大概能够衡量出你是否善于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研究欺骗心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未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善于和不善于说谎者的类型上。相反,这些研究更为关注检测谎言的艺术和科学。那么,人们真的能够检测谎言吗?有哪些征兆会让谎言泄密呢?有没有可能教会人们成为更高明的测谎者?
1994年,刚到赫德福德大学任职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份群发给英国各地学者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说即将举办全国性的科技庆祝活动,该活动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周,所以能够为学者们提供需要公众参与的大规模实验所需的各种资源。被选中的实验项目将会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王牌科技类节目《明日世界》上直播,观众人数将会是百万级的。邮件的结尾说欢迎学者们贡献自己的好点子。我觉得借此机会测试全国的测谎技巧肯定非常有趣,所以建议请几位政客到电视节目中说谎或说真话,并让公众判断到底哪些是谎言。在我看来,通过这种方式就有可能科学地判断出哪个政党内有天才的说谎家。几周后,我高兴地得知我的提议竟然被选中了,于是开始细化和完善研究方案。
打了一大通电话后,我终于明白了,没有政客愿意参与这个实验,因为他们都是可怕的说谎家(他们的话根本就没人相信)。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最佳的替代人选,最后决定向政治类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罗宾·代伊爵士发出了邀请。罗宾爵士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地位就像沃尔特·克朗凯特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地位一样。在对那些政客进行访问时,他提问的风格完全可以用咄咄逼人来形容。他也因此成为英国电视节目中最受观众信赖的人之一,并为自己赢得了“大审判官”的美誉。罗宾爵士欣然接受了邀请,这无疑让我们非常高兴。
实验的设计很简单。我会对罗宾爵士进行两次访谈,每一次都会请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在其中的一次访谈中,他说的每一句话代表的都是他最真实的想法。而在另外一次访谈中,他的描述将会谎话连篇。随后我们会在电视上播出这两次访谈,看看公众能不能分辨出罗宾爵士在哪次访谈中撒谎了。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英国广播公司派出了天才的年轻导演西蒙·辛格。西蒙后来写过几本畅销的科学图书,其中包括《费玛最后定律》和《密码书》。我们两个人后来合作过很多不同的项目,但第一次谋面是在伦敦一家大饭店的大堂里,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拍好罗宾爵士的“真话”和“谎言”访谈。摄像机刚架好不久,门就被推开了,罗宾爵士走了进来。要认出他来一点儿都不难,只要看看那标志性的粗框眼镜和彩色领结就可以了。在摄像机前坐好后,他看起来竟然略显紧张,以前可能都是他向别人提出问题,这次却轮到他来回答提问了。我们开始了第一个访谈,我请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他回答说自己最喜欢看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乱世佳人》。
理查德·怀斯曼:那么,罗宾爵士,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罗宾爵士:《乱世佳人》。
理查德·怀斯曼:为什么呢?
罗宾爵士:哦,这部电影很经典。演员都很了不起。一流的电影明星——克拉克·盖博;一流的女主角——费雯丽。很感人。
理查德·怀斯曼: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罗宾爵士:哦,盖博。
理查德·怀斯曼:这个电影你已经看过几遍了?
罗宾爵士:嗯……(停顿)我想得有6遍了吧。
理查德·怀斯曼:你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什么时候?
罗宾爵士: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想应该是1939年。
等他回答完后,我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这一次,他说自己是玛丽莲·梦露的铁杆影迷,最喜欢她主演的《热情似火》。
理查德·怀斯曼:那么,罗宾爵士,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罗宾爵士:嗯……(停顿)哦,《热情似火》。
理查德·怀斯曼: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呢?
罗宾爵士:哈,因为我每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觉得它非常搞笑。电影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每看一次,我对这些东西的好感都会增加几分。
理查德·怀斯曼: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罗宾爵士:哦,我想是托尼·柯蒂斯,他简直太帅了……(短暂的停顿)而且他很聪明。他模仿加里·格兰特真的很像,他试图抵挡玛丽莲·梦露的诱惑,他采取的抵挡方式太有趣了。
理查德·怀斯曼:你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什么时候?
罗宾爵士: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
那么,你们觉得罗宾爵士在哪一次访谈中说谎了?
几周后,实验在《明日世界》的直播中全面展开。在节目的一开始,我们就播放了两次访谈的画面,然后请电视机前的观众判断哪一次访谈中包含谎言,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视台提供的两个电话号码进行投票。此类的尝试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西蒙和我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有观众打电话参与这样的科学实验。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仅仅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有三万多人参与了电话投票。
投票通道关闭后,我们立即着手分析实验结果。52%的观众认为罗宾爵士并不喜欢《乱世佳人》,另外48%的观众则认为他在回答有关《热情似火》的问题时撒谎了。随后,我们为观众播放了一小段视频。我在剪辑中问罗宾爵士他是否真的很喜欢《乱世佳人》。他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天哪!我当然不喜欢!那是我看过的最无聊的电影。每次看我都会睡着。”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公布了调查的结果,并做了必要的解释:在揭穿谎言的时候,公众所掌握的技巧其实比随意猜测好不了多少。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罗宾爵士是一个技巧高超的说谎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更容易察觉谎言。为了验证这一点,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要找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人针对广泛的主题说谎和说真话。这的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在过去的大约30年时间里,有一小部分高度专注于此的心理学家一直都在这么做。他们找人参观艺术展,并谎称自己喜欢某些绘画作品;找人窃取别人的钱包,并拒绝承认有偷窃行为;找人推销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的产品;找人看描述截肢的电影,同时尝试让别人相信他们正在看令人心旷神怡的沙滩景致。他们研究了各种人群的撒谎行为,其中包括推销员、购物者、学生、吸食毒品的瘾君子以及罪犯。我在该领域的实验是让人们看录像带,录像带中的主角为谋杀案的凶手并上诉无罪,后来才坦承犯下罪行。
实验的结果非常一致:如果想要察觉谎言,或许掷硬币决定还比较简单。无论男女老幼,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察觉谎言。调查结果还显示,我们甚至无法分辨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在说谎。在一系列探究爱情欺骗的实验中,我们让一位已结婚多年的人看一连串的幻灯片,幻灯片上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异性,然后要求他/她尝试让自己的另一半相信他/她觉得那位迷人的异性其实没有什么吸引力。结果发现,很多相处良久的伴侣也很难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正在撒谎。有些研究人员相信,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妇之所以能够长期厮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无法识破对方的谎言。
普通大众并不需要为自己无法察觉谎言而忧心忡忡。毕竟,每个人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做过一项研究,他让不同的专家组观看说谎者和说实话者的录像带,并请他们确定谁是说谎者。这些专家包括测谎仪操控人员、抢劫案的调查人员、法官和精神科医师。虽然他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任何一组人员的表现比胡乱猜测的结果更准确。
那么,人们为什么无法准确地察觉谎言呢?来自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心理学家查尔斯·邦德教授所从事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邦德调查过与说谎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其他心理学研究不同,他并没有去找几百名美国大学生在设定好的表格上做选择题。相反,他对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数千人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描述如何分辨别人是否在说谎。人们的回答竟然惊人的一致。从阿尔及利亚到阿根廷,从德国到加纳,从巴基斯坦到巴拉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
然而,这里却存在一个小问题。研究人员曾经花费过数小时,仔细对比说谎者和说真话者的录像带。这项工作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观察人员,他们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已经数字化的视频。每次放映的时候,观察者都会仔细寻找特殊的行为,比如微笑、眨眼或手势。每次看到想要寻找的行为后,他们都会按下一个按钮,而电脑会因此记下他们的反应。通常来说,一分钟的视频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有助于研究人员对比与谎言和实话相关的行为,并因此找出哪怕是最细微的差距。调查的结果一目了然,说谎者和说真话的人一样,他们也会正视着你,并不会紧张地挥手,而且也不会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要比说真话者更为沉静)。人们之所以无法察觉谎言,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对各种行为的看法当作了评判的基础,但这些行为其实与欺骗无关。
那么,到底有哪些迹象能够揭示谎言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在行为方面的可靠差异。结果看起来在于我们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在说谎的时候,你给出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烦。所以说谎者的话一般没有说真话者那么多,而且提供的细节也相对较少。让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一下罗宾爵士的访谈记录。在谈论《乱世佳人》的时候,他用到的英语单词大约是40个,而在谈论《热情似火》时使用的词汇量几乎是前者的两倍。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两次访谈中提到的细节。在每一次访谈中,他对电影的描述可谓是泛泛之谈。他只提到电影很经典、演员都很了不起。但在说真话的时候,他提到的细微之处则明显多于前者,他描述了托尼·柯蒂斯试图抵挡玛丽莲·梦露诱惑的场景。
在谎言的遣词造句方面,上面提到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说谎者通常会从心理上与谎言保持距离,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很少提到自己或个人感受。罗宾爵士的例子再次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当他说谎的时候,他只有两次使用了表示“我”的英文单词“I”,但在说真话的时候却用了七次。在整个有关《乱世佳人》的访谈中,罗宾爵士只有一次提到了自己的感受(“很感人”),但在谈论《热情似火》的时候却多次阐述了自己的感觉(“每看一次,我对这些东西的好感都会增加几分”“很多我喜欢的东西”“柯蒂斯,他简直太帅了……而且他很聪明”)。
此外还有遗忘的问题。如果有人向你提了一连串的问题,问你上周都做了什么。你很可能已经不记得很多琐碎的细节了,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肯定会坦言自己已经忘记了,但说谎者却不会这么做。当说到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信息时,他们似乎都具备了超强的记忆力,而且通常都会“想起”哪怕是最细枝末节之处。相反,说真话者知道他们自己忘记了某些细节,而且也乐于承认这一点。罗宾爵士的访谈就是一个明证。在两次访谈中,他只有一次承认自己不记得某个细节了,也就是在有关《热情似火》的真实访谈中,他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
研究人员还不确定为什么肢体语言常会造成误导,而说谎时的遣词造句却能够让谎言泄密。有一种理论认为,目光接触和手势都是比较容易控制的,所以说谎者能够利用这些信号传达他们想要留给人们的任何印象。相反,要控制我们的遣词造句和说话方式则要困难得多,因此,在分辨真话和谎言的时候,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就成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无论是什么理论,都离不开一个简单的事实:能够辨别谎言的真实线索就是人们的遣词造句。那么,通过聆听谎言或者仅仅阅读说话的文字记录,人们是不是就能够更好地察觉谎言呢?我得承认其实自己也撒了一个小谎。我并没有把罗宾爵士实验的所有真实情况和盘托出。和所有善于欺骗他人的人一样,我其实并没有真正说谎,只是刻意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https://www.biqivge.com/book/31894/195623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