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场的心智模式
关于上班那点事
(1)工作,让人很崩溃
工作,是大部分人半辈子都要持续的状态。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简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期、读书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学前期”还只是婴幼儿阶段,除了肚子饿和摔跤外,似乎没有其他引起痛苦的事情;“退休期”已经是“知天命”的阶段了,再有什么难过的事情,也容易想开了;“读书期”和“工作期”是一个人修炼的两个部分,“读书期”看似一切都还公平,况且所处的阶段是人一生中精神最旺盛的时期。剩下一个“工作期”,又长又痛苦,三四十年的艰苦抗战,令人崩溃的事情似乎每一天都不会少。
1)每天主管让你做这做那,累得要死,但是你做的东西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甚至主管根本没有看;2)接到任务后有不明白的地方,你去问,答案是让你先做,做完了又被领导否定掉,让你全部返工;3)给你指标,给你愿景,给你信任,但是不给你涨薪水;4)工作分配不合理,擅长的工作不给你做,给你的都是最折磨人的;5)怎么努力都得不到领导的夸奖;6)老板对待员工不公平,同事也很势利;7)做好做坏都没有反馈,没人在乎你的劳动成果;8)重复做一些琐事;
9)没有效率的会议,为了加班而加班;10)找领导谈话,每一次都被告知会尽快处理,然而却没有下文……
(2)职场中的错误心态
面对职场困惑时,问自己一句:“你可以试着换一份工作,但是你能保证下一份工作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在现在的职场中,快乐的理由有很多,而烦恼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摆正自己的工作心态。
错误心态之一:公司没有把我放在合适的位置。
在对全国一千多名职业人士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57.2%的人表示公司没有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受到了限制,导致自己没有做出突出业绩。他们表示,如果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效率和业绩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调查者做了一个试验,他们与几个参加试验的公司领导进行沟通,让他们的员工自己选择自己的岗位,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导,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结果却令人很意外,那些自称会将工作效率和业绩提升的人,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反而打了很大的折扣。
这个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也为一些员工敲响了警钟。工作中做不出成绩,很多情况并不是因为我们做着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也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更不是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不行,而是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工作心态。其实,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必须要明白,在工作中,我们没有太多挑选岗位的权利,企业只会把我们放在最需要我们的岗位上,而不是我们喜欢的岗位上。
作为一个精明的老板,对于安排员工的岗位,他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
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我们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唯一的选择。一味地想着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或者抱怨工作中的不如意都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这只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加消极,从而影响自己潜能的发挥。
错误心态之二:我觉得领导有问题。
在厌恶自己工作的人群中,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抱怨自己的主管多么的无能,没有一点工作能力。要不就严厉到没有一点人情味儿,要不就太温柔,没有一点领导的样子。
无论怎么看主管就是不顺眼,怎么也想不通公司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做领导。每当主管下派工作任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抵触,心里想着自己总是这么倒霉。久而久之对工作的抵触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当自己的某项提议或方案被主管否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所做的方案是否可行,而是想着主管为什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客观来说,一些管理者确实存在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可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怎样折磨下属、捉弄下属、报复下属,这种情况应该是没有的。
错误心态之三:这山望着那山高。
无论是新人还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心中比较自己所在的公司和另外的一些公司。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经慎重考虑便跳槽走人。
这些人对公司的管理制度不满,对公司企业文化不满,对工资待遇不满,甚至因为休假的问题而对公司怨声载道。他们埋怨公司的人际关系复杂,钩心斗角严重,自己却像他们一样算计着别人;他们埋怨公司没有给他们合适的职务和待遇,却从没有想过自己为公司创造了多大的效益;他们埋怨公司安排的工作太多,没有休息的时间,但他们却总能在上班时间抽出一大半的时间“放松一下”。
在他们眼中,别人所在的公司就是天堂,一切都是完美的,而自己的公司俨然成了地狱,自己却从没有考虑过,地狱和天堂只是一念之差而已。总认为别人的老板唯才是用,管理人性化,而自己的老板俨然成了黄世仁、周扒皮;总认为别人的下属工作积极性高,根本不用操心,而自己的下属俨然就是一群懒蛋。他们不懂得剖析自己,却很懂得挑别人的毛病;他们不懂得如何服务好现在的公司,却很向往别的公司的风景。
如果你只能看见远处的山,而忽略了脚下的风景,你将失去更多。
公司究竟是谁的
(1)傻员工与精明员工
每个公司都存在两种人,个性和态度相差分明——“傻员工”和“精明员工”。“傻员工”,顾名思义,工作只是工作,没有多余的想法。“精明的员工”可不一样,做什么事,心里的那把算盘总是忙个不停,算算这个事情做了值不值。可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到最后“傻员工”晋升了,成功了,而“精明的员工”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精明的员工”就纳闷了:我们算得很到位,怎么就没有我们的份呢?
小王是机关车队的一名司机。刚进车队时,司机们经常为出车的事情发生冲突,为什么呢?因为车队里有小车、面包车、大巴车,开这三种车意味着不一样的待遇。小车出车,肯定是领导,开小车的师傅,除了跟着领导吃香的喝辣的之外,有时还有些“外快”,并且任务通常比较简单。面包车出车,基本上是小规模的考察、调研等任务,事情也不多,还算轻松。最累的就是大巴车了,车最大,拉的人最多,然而地位最低,基本上都是载着普通职员去开会、参加各种活动之类的事,经常需要来回拉客,常常被紧急调援,来回奔波。接送完了,人家只派发他一份盒饭就打发了。
小王在车队中比较年轻,他从来不争,于是他总是被派去开大巴车。除了既定的任务外,平时还需要接送一些普通职员上下班。就这样,那辆大巴车成为小王的专属车,同事间开玩笑时总说小王是个老实人,有时其他司机还找他顶班,小王也没什么怨言。
几年之后,车队里又进来了一名年轻司机,大家都认为小王这次可以“升级”了。但是小王却说:“大巴车我开得顺手,又有了感情,还是让我继续开吧!”小王一如既往地认真完成他的每一次出车任务,其他司机也依然在内部争风吃醋。又过去了几年,机关里的司机来来去去,小王也慢慢地变成了老王,唯一不变的就是陪伴他的那辆大巴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曾经坐过大巴车的机关职员,提升为机关的高级领导,几位领导都抢着要老王做自己的专属司机。老王最终还是被车队领导抢了去,因为车队领导明年就退休,并向上级推荐了老王:“我觉得这个位置就他合适,踏实又负责,选他谁也不会有意见。”
终于,老王离开了陪伴他多年的大巴车,成为了车队的一把手。那天,车队里的司机们聚会,为他庆祝,大家都不由感叹,没想到老王这么快就升职了。
像老王这样的“傻员工”确实不多。命运喜欢捉弄“聪明人”,传统标准下过于“精明”的员工,往往反被“精明”误,把很多机会拱手让给了“傻员工”。“精明”的员工总是在小事上占便宜,大事上没机会。“傻员工”总是小事上吃点亏,大事上被机会“缠住”。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傻人有傻福”。
忍耐是痛苦的,但回报是丰厚的。“傻员工”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员工,他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他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凡事都站在同事、团队、公司和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他们会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一切,成为公司的灵魂和凝聚力,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员工。
(2)打工者与主人翁
“打工”这个词来源于我国港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港台企业、外资企业一起进入我国内地的。“打工”本来是个中性名词,当时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机构就职的叫“工作”,在外资、民营、私营企业就职的就叫“打工”,慢慢的“打工者”“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就产生了。
现在“打工”已成为一种常态,除做老板以外的人都可以叫作打工者,甚至国企职员和公务员都称自己是打工者。“打工”已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工作形态。
在打工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即 “打工心态”。打工心态简单讲就是:公司又不是我的,我又不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一个人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别人给我工资,我为别人做事”的心理。“尽量少做事,想法多挣钱”就成为了“打工者逻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就成为打工者的工作表现。这样的员工是老板最头疼的员工,你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还想让老板怎么看你呢?
世界500强企业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问过他公司的一个员工:“如果公司付给你1000元钱的话,你应该做多少事情才对?”
这个员工回答说:“你给我1000元,我就给你做1000元的事。”
松下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公司是要开除你的!因为给你1000元钱,你只做1000元的事,公司就没有利润可赚,是在赔钱,所以公司不会要你,你自然一分薪水也领不到了。我给你1000元工资,你应该给我做2000元的事情才对。”
当你觉得老板付给你的工资太低时,你就要问问自己: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你能经常这么想并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加薪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假如你不愿意多做事情,老板怎么会心甘情愿付高工资给你?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傻瓜。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在浙江万向集团大门上,醒目地悬挂着“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的大幅标语,这四个词简单概括出了主人翁心态的精髓。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思考,灵活应变,具有“公司属于我们”的意识。将主人翁精神发挥好的企业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企业;相反,将主人翁精神发挥不好的企业,只是一个机械化的运作车间,迟早会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标语中特别要关注的是这个词——“享主人乐”。当一名员工具备了主人翁精神,视工作为事业,视事业为己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一切,事事为企业着想,处处为企业效力,那么他一定会享受到作为主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收获到比一个打工者更多的财富,到时自然就会上位。
(3)德与才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忙问原因。工匠答道:“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在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一个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德才俱备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这么做的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小蘑菇也有春天
(1)可怜的蘑菇
小军和小珊是公司的新员工,同为当年应届毕业生,而且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两人虽说学的是不同专业,但是凑巧的是到了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很快被安排了新工作,小军是学计算机的,人事部就安排他维护公司网站和客户信息系统;小珊是学企业管理的,于是收发邮件、复印文件、搜索资料、客户电话回访、发送邮件这些琐碎的事情通通交给了她。乍一看,小军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田地,而小珊只是一个长工。
转眼就过去了三个月,两个人做的事情都同样的繁杂和耗时,然而在工作中的感悟却有不同:处理专业工作的小军刚开始还很投入,可没过多久,他便厌烦了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每天把大量的客户信息输入系统,总感觉这种事情只要会用电脑的人都会做,何必公司要招一个专业人士做这样的事情,这样枯燥的工作简直就是浪费年轻人的激情和才能。于是小军时不时对着电脑发呆,偶尔客户归类上出现错误也没有重视。
跑腿打杂的小珊日子也并不好过。公司的老员工似乎并不懂得尊重人,对她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她每天跟复印机、电话、快递人员打交道,有时因为疏忽耽误了工作进度,还要受人指责,似乎就她做着跟公司业务没有关系的工作。然而小珊没有气馁,她学会怎样用传真机,学会怎样跟客户打电话交流,看似简单的工作慢慢地也做出了规律和效率。她热衷于参加公司晚上的培训,抢着为客户经理做会议总结,周末时主动要求跟随客户经理出门拜访。小珊的热情和认真大家都不会拒绝,小珊渐渐地从大大小小的文件、实际走动中了解到公司的业务和发展动向。
几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到了,在转正考核中,小军几乎说不出自己自己做了哪些代表性工作,对公司的业务几乎一窍不通。而小珊还没有等到转正期,几个客户经理就向人事部打了“小报告”:小珊转正后,安排到我们部门吧!
案例中的小军和小珊,或许就有一个就是你吧!每个进入职场的新人肯定躲不开最初的懵懂阶段,这个阶段也叫作“蘑菇期”。“蘑菇期”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发现的。这个时期专门指刚从学校毕业的职场新人,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
为什么叫“蘑菇期”呢?因为新员工或年轻员工往往处于这样的境地:像一朵朵矮小的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的工作),到头来还要被浇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并且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是生是灭完全看自己的造化和对工作的态度。
大多数新人进入公司后,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意外地遭遇职场“蘑菇期”:职场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视的部门,或被安排做打杂跑腿的工作,“吃的是杂粮、干的是杂活、做的是杂人”。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身为“蘑菇”的员工难免会有些困惑,一般表现为:困惑一,宏伟抱负无处施展;困惑二,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困惑三,干不完的杂活。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公司对待初入门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如何快速走出职业生涯中的“蘑菇期”是每个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通过面试进入企业仅仅是第一步,快速度过“蘑菇期”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才是真正胜任工作的关键。
(2)冷板凳上的热屁股
当你了解了“蘑菇定律”,理解了企业刚开始冷落你的意图,还需要有所行动才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应用“蘑菇定律”。为了能够运用好“蘑菇定律”,提供几个要点作为参考:1)认真对待工作。首先要放低姿态,职场新人往往会期望拥有一份挑战与乐趣并存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当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便会丧失信心和对工作的热情。因此,职场新人应该调整心态,把刚开始的职场生活当成一种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认真对待你现在的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它,这是一份事业的开始,同时也为你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环境。职场新人要主动融入职场,培养职场习惯。多留意和关注公司前辈的动态,在具体工作中观察资深人士的工作模式、交流方式等。
3)贵在坚持。很多人在“蘑菇经历”时最容易产生的念头,就是放弃。但是,真正的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只有认准目标,不断坚持,在“蘑菇经历”中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才能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4)自强自立。职场新人要做到嘴快、手快、腿快。自己要多问: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等。多为自己争取工作机会,多干多做,变被动为主动。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和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谁都希望上场成为主力,而不是坐在板凳上当替补队员。可是教练和老板都有自己的心思,新人大多数被安排坐冷板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可是总有一天替补队员会有正式上场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靠争取的。怕的是坐在冷板凳上的新人,时间长了,有人变成了一根木头,有人变成了一尊冰雕,失去了站起来上场的机会。只有那种时刻保持热情的人,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职场胜任力
(1)你的可替代价值
有一个技师在退休时反复告诫自己的小徒弟:“不管在何时,你都要少说话,多做事。凡是靠劳动吃饭的人,都得有一手过硬的本领。”小徒弟听了连连点头。
十年后,小徒弟也成了技师。他找到师傅,苦着脸说:“师傅,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不管做什么事,从不多说一句话,只知道埋头苦干,不但为工厂干了许多实事,也学得了一身好本领。可是,令我不明白的是,那些比我技术差的,比我资历少的都升职加薪了,可我还是拿着和过去一样的工资。”
师傅说:“你确信你在工厂的位置已经无人替代了吗?”他点了点头:“是的。”师傅说:“你到了该请假的时候了。”他不懂地问:“请假?”师傅说:“是的,不管你用什么理由都行,你一定得请一个星期的假。因为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那么就没人会注意到它,只有熄上一次,就会马上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明白了师傅的意思,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在那个星期里,全厂的人都在找他,其中一条生产线还因此停工了3天。一周后小徒弟来上班了,厂长找到他,说要提拔他为全厂的总技师,并且给他加薪。在他请假的那一周,厂长才发现工厂多么需要他,因为平时很多故障都是他去处理的,其他的技术员根本不会处理。
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别人替代。一个可以随时被别人替代的人,他的价值无疑是最低的。能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他的价值才会不断增加。
一个员工在企业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他离开之后,本职工作很难有人替代,这个叫作“可替代价值”。
“可替代价值”也体现了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他人效仿,具有竞争优势、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很多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本领,而且比你强,那么这种本领根本算不上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并以这些优势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能让老板、上级领导、同事及周边的人值得称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财富,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利用好它便可以轻易地切开一次次机遇的口子。
职场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超强的执行力。综合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成为一个公司不可缺少的顶梁柱。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晋升与加薪的机会时,你就有更多的“谈判资本”,即使面对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你也拥有主动选择或“择良木而栖”的自信。
(2)终身受雇力才是铁饭碗
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认为是全球企业管理的典范,连美国企业也不敢小觑。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战后的基本用人制度。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企业工会制度并称为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终身雇佣制指一个刚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将在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公司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开除职工。
“终身雇佣制”由创立于192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许多公司开始反思某些管理体制是否已经没落,其中就包括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的始祖松下公司在2001年9月也宣布引进提前退休制度,代表着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开始动摇。当年松下公司计划通过这项提前退休制度裁员5000人。松下公司宣布裁员后,富士通、三菱、NEC、SONY等各家电子公司也相继宣布裁员计划。当年日本劳动部在调查591家企业中,表示坚持“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只剩下9.5%。
终身雇佣在中国也有专门的名词——铁饭碗。原来指一旦进入正规单位或者工厂,一个人可以从年轻一直待到退休。“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一辈子有饭吃,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在职场中,哪一类员工最容易脱颖而出?在老板心目中,哪一类员工最有分量?在同事中,哪一类员工最容易被扫地出门?下面的一个简单的“人才阶梯定律”说明了真相。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劣者汰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劣者,不甘心做一个平者,不情愿做一个庸者,而想做一个众多企业渴求的能者,那么你就应该评估一下自己的受雇力。不管你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至少要具备以下四点中的一点,那么你才不至于在“人才阶梯”中处于下坡的趋势:1)非常特殊:拥有特殊才能,如运动员、专利掌握者、技术继承人。
2)非常专业:区别于一般性质的工作,律师、会计师、设计师。
3)非常深耕:从事无法数码化、复制的工作,如化妆师、厨师、培训师、演员。
4)非常会调试:能够主动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能够最快适应组织需求的人。
(3)五类将被社会淘汰的人
第一类:工作时间之外不学习的人胡适先生有一句话:“人与人的区别在于8小时之外如何运用。”8小时之内决定现在,8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拒绝学习,就是拒绝成长。
第二类:对新生事物反应迟钝的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与巨大的商机挂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在一片反对、怀疑、拒绝声中悄然来临。21世纪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趋势有关,而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来判断的。谁抓住趋势谁就抓住了未来。不学习就会把推论当结论,用已知判断未来,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终一定被社会淘汰。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反应能力就是:多学习、多接受、多思考,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第三类:心理脆弱容易逃避的人
事情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伤害人,而你的想法会伤害你。永远不会存在没有不被填充的空缺,面对挫折的时候,强大的内心是最可贵的财富。
第四类: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世界在推进,技术在发展,原来风靡的一些事物,随着岁月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1851年创刊的《纽约时报》宣布将在2015年停止印刷;现在谁的照相机里面还塞着胶卷;身边的IC电话亭里积满了尘土;磁带唱片早已经成了过去时;传呼机不知何时已经悄无声息;中国发改委预计10年内禁用及禁售白炽灯。
许多原来一统天下的事物,现在已经变得陌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也如此,“一招鲜,吃遍天”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少,时代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在变。很多由于功能减退而被辞退的员工,其中最大一部分就是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没有危机便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人一定要在得意时给自己找退路,不要等失意时再找出路。
第五类:情商与逆商低下的人
对于3Q的描述,大家耳熟能详。在职场中,IQ(智商)高的人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EQ(情商)高的人可以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AQ(逆商)高的人可以成就自己登峰造极的事业。世界上80%的人是见了困难就害怕、躲避,他们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15%的人是见了困难能够迎刃而解,他们将丰衣足食、获得财富;5%的人是不战胜困难不痛快的人,他们将把人生推到极致,实现梦想。
职场自我角色认知
(1)管好三匹马
什么是职业化?职业化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在每个行业里,都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比别人更努力、更聪慧、更成熟。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加职业化!”
我们借助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提出的“三我”理论,来诠释“职业化”正好合适。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自我:规范本我,是本我的理性表现。即根据规则行事。
超我:追求完美,追求自我实现。即按照道德、价值观行事。
三个“我”如同三匹马,共同拉着一辆马车奔跑。三匹马有时你快我慢,有时你左我右,如果不能顺利驾驭好,那么所拉的马车必然会四分五裂。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昨晚睡得比较迟,早上闹钟响起时发现自己根本不想起床。可是你要去上班,否则就是旷工,矿工就得扣工资。于是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几个不同的想法,如同三匹马在嘶叫牵扯。第一个想法是,给经理打个电话,撒谎说自己今天生病了,请假一天,然后躺下再接着睡;第二个想法是,考虑要扣一天的工资和全月的全勤奖,而且今天计划要去拜访一个客户,所以要好好权衡一下睡觉还是去上班之间的得失;第三个想法是,觉得自己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样消极的工作态度在阻碍自己成功,不光对不起公司,更是对不起自己,于是马上起床去上班。
有时跟公司里年轻的员工聊天的时候,他们开玩笑说:“摧毁一首好歌,最佳方法就是把它设为闹钟。”25岁以下的员工,晚上的生活总是过得很丰富,于是早上起床成为每天的“生死抉择”。有人作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请病假中大约75%是撒谎的,谎言里面的75%是因为不想起床。从以上三个想法很容易看出,第一个想法以睡觉为关注点,这就是“本我”;第二个想法以“得失”为关注点,这就是“自我”;第三个想法以“自省”为关注点,这就是“超我”。
在创办公司的十几年中,曾经担任一个老总的司机有两个人,一个是陈师傅,一个是刘师傅。两个人年龄、体型、相貌都差不多,车技也不相上下。
陈师傅只要出车,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商务装扮,外人看来,感觉他是老板而老总只是秘书。无论车上载的是客户还是员工,无论车内的人多么热闹,他在开车时从来不讲话。与客户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早早吃完下桌。陈师傅出车时从来不迟到,对于不熟悉的地点他事先总是会先查好地图。
但是刘师傅是另一种“风格”,他夏天的时候穿着短裤拖鞋,上身总是一件花花图案的圆领衫。不管什么场合,下车后他就开始抽烟。他在开车时总喜欢跟乘客聊天。老总与客户坐在一起商谈时,他时不时也会插上一句,发表自己的观点。更离谱的是,他有几次甚至找不到要去的地点,浪费了老总的时间。很明显,老总只忍受了刘师傅3个月,而陈师傅为老总开了11年的车。
这三个“我”该如何区分,该如何使用?本我,闽南语有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最恰当不过了——欢喜就好。“本我”是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本我”尽量留给工作以外,最好放在较为私人的区域内表现,而不要将大量的“本我”带入职场。譬如你在家里因为夫妻关系或是生活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上班后见谁都绷着一张脸,工作无精打采,别人跟你说话也爱理不理,稍微有一点不顺,可能还会引发办公室争吵,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表现。反之,你也不应将“超我”带回家中。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与家人相处可以简单到不用“大脑”,给人一种自在轻松的感觉。然而你若在家中也表现出你的职业化,家人和朋友在你的眼中仍然是“客户”或者“同事”,你的角色如果没有及时转变过来,最终难免会演化成一种压力。同时三个“我”如果运用得不得当,有时也会闹出笑话。
警察一日与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他看见了一只梅花鹿,于是,他悄悄地绕到它的身后,举起枪,大声喊道:“不许动,举起手来,不然我就开枪了!”
妻子和丈夫一起回家,妻子一进门就把门关上。丈夫一边敲门一边喊:“开门,开门,我还没进去,真是的!”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说:“吵什么吵?坐下一班吧!”
某局局长突然接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文是:母亲去世,父亲病危,望速归。阅毕,局长痛不欲生,边哭边在电报回单上签字。邮递员接过回单一看,竟是“同意”二字。
(2)不做职场动物
在办公室里,有一些事情不能做,有一些事你必须做。针对白领阶层存在的一些不良表现,笔者归纳出11条戒律,分别以一种动物作比喻。对比看一看,你时常都在扮演哪一种动物。
1)没有创意的鹦鹉:只会做机械性的工作,不会变通,只懂得模仿他人,不会自我创新,自我突破,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2)不愿合作的独狼:丝毫没有团队精神,不愿与别人配合,分享自己的劳动,也无视他人的意见,自顾自地工作,离群索居。嫉妒他人,只对别人的成就飞短流长而不愿意向他人学习,以致在需要帮助时没人肯伸手援助。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对环境无法适应,对工作的变动经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
4)速度缓慢的乌龟:反应慢,效率低,做事磨蹭拖延。
5)不愿沟通的贝壳:有了问题不愿意直接沟通或羞于讲出来,总是闭着嘴巴,任由事情坏下去,缺乏诚意。
6)不求改变的犀牛:对外界信息反应不敏锐,对社会问题及趋势也从不关心,不肯充实专业知识。
7)邋遢随意的野猪:不守时,常常迟到早退,服装不整洁,讲话带刺,不尊重他人,做事或散漫或刚愎自用,根本不在乎他人。
8)不能自理的熊猫:工作独立能力差,对工作需要一点一滴交待得十分清楚,什么事都需要帮忙,否则干不好。
9)不重视健康的小虾:不懂得照顾自己,身体状况糟糕,常常闷闷不乐,工作情绪低落,自觉压力太大,并将这种压力带给别人。
10)状态消沉的考拉:不会主动工作,因此很难掌握机会,对事情没做前先发出悲观论调,列出一大堆不可能,同时对周围事物也不关心。
11)叫个不停的蛤蟆:怨天尤人,总觉得谁都对他不好,对公司、对同事都不满意。
(3)办公室的眼镜
在职场上奋斗,就像马拉松长跑,相互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得到重用和提升,有的人在原地踏步或频繁跳槽,还有的甚至被同事们排挤、孤立。也许,大家的工作能力相差无几,只是有人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无形的“眼镜”,以这种面目为人处世,自然无法将职场看得清楚、明白。
第一副眼镜叫作“反光镜”。一块透明的玻璃,在镀银之前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一个清晰的世界,可一旦镀了银,就使我们眼中只剩下自己。戴上“反光镜”的人,整日盘算的就是自己那点蝇头小利,做任何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小张两年前应聘到一家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但很少与同事交流。有一次,他利用双休日加班,将已经拟订的设计方案自作主张作了修改,也没存备份。为此,设计室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同事们也只好陪着他加班赶制设计图。小张却认为自己的设计有创意,心中对主任和同事很是不满。后来,同科室的同事出差时请他取个包裹,或职称考试时求他代个班,他都不愿意,认为自己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够了,没必要为别人做什么。不久后,他便成了单位上的孤家寡人,连去食堂吃饭别人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个餐桌上。
小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原因是小张戴上了反光镜,工作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自然变成了失道者寡助。在与同事相处时,我们要记得为他人着想和考虑,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自私、冷漠。因为眼里没有别人的人,别人眼里自然也不会有他。在具体工作中,更不要只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学学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相互的沟通、协作,肯定会使你的工作更加出色。
第二副眼镜叫作“放大镜”。放大镜可以将眼前的一切放大,透过它,我们只能见到别人的伟岸和高大,感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所以用放大镜看世界的人,总是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
小杨在这家企业算是老员工了,这么多年来,公司领导看到他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多少也给了他一些机会。然而他总是自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学历不高,能力不够,觉得公司里面有的是人才,自己只适合做助手的角色。久而久之,他为人处事客气谦卑,连新进员工也对他不屑一顾,他在公司越来越没有地位。
在职场上请你放下“放大镜”,用欣赏而不是膜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和“棉花糖”只能得到别人的同情,而不是尊敬。
第三副眼镜叫做“凸镜”。顾名思义:在人潮涌动的岔路口,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面交通凸镜,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缩小的世界。
A公司一年前来了个海归尤先生,任策划部经理。他自恃有洋学历,又获得过一个国外设计大奖,就到处炫耀,动不动用英文训人,说别人的设计都是垃圾。凭心而论,他的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可他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很不舒服。所以好几次有提升的机会时,老总都以他的设计“叫好不叫座”“不符合当地实际”为由,没把机会给他。
在任何时候,一个处处压制别人、把别人风头抢尽的人,都得不到周围人的欣赏与钦佩。真正成熟的职场人,不会妄自尊大,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他会随时放低姿态,谦虚地向上级和同事请教。这样,拥有了宽广的胸怀和平和的心态,再加上自己的才华,才能在职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第四副眼镜叫作“有色镜”。有色镜可以帮我们挡住烈日,但它也会让我们眼前的世界失真。因为世上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以用僵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小陈从事市场公关工作,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小谢发生了争执,后来她就认为小谢处处和自己做对,私下里从来不和小谢多说一句话。后来一次小陈的电脑出了问题,电脑中的客户资料全部丢失,这让小陈非常郁闷。小陈怀疑是小谢下的毒手,于是私下里在同事圈内就讲开了。小陈的怀疑声传到了小谢的耳中,小谢暴跳如雷,觉得自己很冤枉。于是小谢找到总经理,要求对这件事有一个公平的处理,不是小陈走,就是自己走。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是青蛙背着蝎子一起过河,因为以前有过过结,所以它们各怀心事,怕对方加害自己。到了河中央,蝎子扬了扬毒尾巴,青蛙以为它要蜇自己,便畏惧地缩了缩身。蝎子感到水漫到自己脚上,以为青蛙要趁机淹死自己,慌乱中将毒尾巴蛰在青蛙背上,结果青蛙被毒死了,蝎子也被淹死了。
同事之间有不同意见、有争辩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化解这些矛盾,其前提就是坦诚地、毫无偏见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有色镜”会蒙蔽我们的眼睛,摘下它,给别人一个机会,也为自己带来希望。
职场承载着人们的汗水和伤痛,也记载着欢笑与成绩。摘下办公室里的各种怪异“眼镜”,还你我本来的面目,不要让工作成为让人崩溃的事。
https://www.biqivge.cc/book/31869/195602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