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六零年代好家庭 > 233.换古董

233.换古董


周小八一副你高兴就好的样子,  淡定地扭头去看信,其实啥也看不懂。  

        看完信,莫茹道:“小弟算不算不务正业?”  

        这孩子脑瓜太好使了,  一个小孩子整天学那么多东西,可别累坏了。她怎么觉得小弟个子有点矮呢?可别跟赵喜东似的心眼儿多了长不高才好。  

        周明愈笑道:“他这叫会学,不只是死学课本。”  

        信中最后还说,  傅妈妈又邀请他周末去吃饭,  他很不好意思,  不过知道他们是冲着姐姐姐夫的面子,  盛情难却,  他还是决定去。  

        自从莫茹和周明愈拜访过傅妈妈以后,因为有女儿的叮嘱,  傅妈妈时常去看看莫应熠,  送点吃的用的,  还邀请他家去吃饭玩儿之类的。  

        莫应熠这孩子嘴巴甜,  人又聪明乖巧懂事,  傅妈妈一家都很喜欢他,  去了两三次,连邻居都稀罕他。  

        这也算是他的本事了。  

        两人商量了一下,当天就去县里取钱,  顺便再收拾几箢子粮食、鸡蛋、蘑菇以及囤积的蔬菜,  拿到县里偷摸换点贵金属或者古董一类的。  

        他们和邱磊的生意只是倒腾一些日用品,  稀罕物是换不来的。毕竟她也没法儿把细粮、蔬菜拿去给邱磊,  只能给鸡蛋蘑菇以及一些手工品之类的,  算是帮村里人赚点外快好换日用品。  

        这时候乡下粮食比城里缺,农民比市民挨饿厉害,就算粗粮她也很少拿到城里去倒腾,基本都给砖窑厂留着救济工人。  

        收拾好了,两人想把孩子送到张翠花屋里去。  

        周七七立刻抱着她的大腿,“娘,我也去!”  

        周小八也立刻眼巴巴地看着莫茹,他也要去。  

        当他们用那种软软的祈求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拒绝的。  

        去和张翠花打了一声招呼,一家四口就骑自行车去县里。  

        小八被放在空间里,周七七却不肯,非要坐在前面,周明愈就用军大衣裹着她,只给她露出眼睛来。  

        看起来是相当惊悚的!  

        大黄狗八八就被要求留在家里巡逻。  

        到了县城莫茹就领着周七七,周明愈将一个大箢子放在后座上,这样一路去酒厂附近。  

        今年不只是经济环境有所放松,政治环境看起来也放松不少,没有再搞这个运动那个教育的,所以城里市民们脸上的表情也放松很多,不再那么紧张。  

        这时候治安人员比以前似乎也少了,没有那么多戴红袖箍的三不五时地跑过来收缴。  

        听邱磊说,是上头的意思,让适当放松一下。既然有命令,那他们自然乐不得,谁爱干那得罪人整天让人背后骂祖宗八代的事情呢。  

        看到不少妇人挎着篮子盖着包袱,贴着墙根谨慎地观察着,不断地跟行人兜售自己的物品。  

        她们带的基本都是鸡蛋,用鸡蛋换城里人的粗粮或者粮票回家补贴口粮的。  

        莫茹不和她们抢生意,就直接去人多一点的家属区。  

        看着有老太太们过来,莫茹给周明愈把帽子的耳朵放下来,自己也把围巾遮着脸,尽量不让人看得太清楚。  

        虽然城里老太太不认识她这个劳模,可万一碰到认识的呢,影响不好。  

        “白面、挂面、炒面……”莫茹低声念叨。  

        别看她声音小,老太太们年纪大,耳朵可灵着呢。  

        她们蹭得就扭头过来,一个看着路口防风,另外的就凑上来,又快又小声地问:“真有白面?可别糊弄人!”  

        这年头要吃白面可不容易,有钱买不到,有的人来卖说是白面,结果是黑面里掺了石膏粉!!  

        黑心肝的!  

        几个老太太火眼金睛扫了一圈,看他们俩穿的不差,小媳妇儿的棉袄还是碎花的,挺厚实,甚至还收腰挺时髦耐看的。再看男人披着个军大衣,个子高高的,腰板笔挺的,不像那些吃不饱饭塌腰驼背的。  

        哎呀,还领着个小闺女呢,长得真俊。  

        这小女孩儿看起来五六岁的模样,个子比一般孩子高,长得俊到极点,穿得也时髦秀气,比城里孩子还好看呢。  

        她们就嘀咕,这三人家只怕是当干部的,说不定是公社干部的家属,从粮管所倒腾出来卖呢。  

        如此便信他们真有白面,纷纷问道:“有多少?”  

        莫茹就把包袱掀开一角,让她们看看。  

        哇!一大箢子!  

        发了发了!  

        白面当然要啊!  

        这个白面看起来比他们去粮油店买的还白呢!  

        而且还有股子面香,一点柴油味儿都没有,一看就是石磨磨出来的!  

        几个老太太立刻说要,这个要十斤那个要二十的,一个个不差钱。  

        他们这些人家,家里只要双职工的其实就不缺钱,工作几年以后,工资都在三十多。只可惜有钱买不到东西,粮票布票都是定额的,想买多也不可能。  

        这两年别说多买,就正常买定额都买不到。  

        以前一个月细粮有三分之二的,后来细粮粗粮对半分,再往后细粮只有三分之一。  

        到现在,玉米面都成细粮!  

        哪里说理去?  

        一个月三十斤口粮,应该至少有七八斤细面,结果这都好几个月买不到了。  

        粮油站要么说没货,要么到了货大家排队,结果长长的队伍也就一半的人能买到,其他人依然买不到。  

        这会儿有卖白面的,简直跟天上掉下来似的,自然要买!  

        有的买就是好事。  

        对他们这些人,赚了钱不就是吃么。  

        这都多少天没吃过一顿饺子了,一家人都馋死了啊。  

        整天吃玉米面、秫秫面、地瓜干的,吃得人都要萎靡了。  

        他们又不是农村那些粗肠子的老乡,连小麦根玉米秸都能吃的,他们吃地瓜干多了都便秘不消化啊。  

        他们问多少钱一斤的时候,莫茹小声道:“大娘大婶们,俺们不要钱,要……”  

        “不要钱?”一个老太太故意打断莫茹的话,“不要钱好啦,这些我都要了。”  

        伸手就要去抢。  

        莫茹蹙眉。  

        周明愈立刻将她们挡开,道:“我们不收钱,只收老物件。”  

        几个老太太瞅着他们,老物件?  

        莫茹就给她们解释,建国以前的东西,能作价的都可以。  

        一个老太太道:“我家里有根银簪子。”  

        这会儿都让剪了头发,簪子也没地方戴,就算戴出来,有时候妇女主人还得说资产阶级情调不让戴呢。  

        这些东西这会儿在大家眼里并不值钱,毕竟市场不需要,没有需求就没有价格,很多人家的银锁、手镯都丢在家里发黑,被孩子拿去当玩具,有的都丢了。  

        这会儿听说能换细面,他们就表示自己家去找找。  

        很快有人把一些银的、铜的甚至是漆器都都找出来。  

        不用花钱和粮票就能换白面,傻子才不换呢!  

        这些不值钱的东西也能换白面,这俩人不是傻子吧!  

        莫茹看了看,还有那种黄铜的摆件,寿星公、笔筒之类的,还有银簪子、银镯子、银项圈,倒是没有金的,另外还有一些黑漆烘漆器具,还有文房四宝、鼻烟壶一类的。  

        甚至还有一些破烂儿!  

        这些东西价格也好估摸,莫茹只需要比那些下来收货给的价格高一成,老太太们就很乐意卖。  

        以往也有人下来收,价格很低,一块钱就能买三根这样的簪子。去年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人用粮食收,结果更便宜,一根银簪子换不到一斤白面!  

        乡下就更苦了,59、60年的时候,听说有人家饿得受不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大衣拿去跟人换粮食,结果换不到一斤面!  

        饿死人的时候,粮食最金贵,救命的粮食,哪怕是金子也不换的。  

        这种老物件,不当吃不当穿,拿出来还被批评,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破烂儿,没用的。  

        能换点白面,当然不错的。  

        也有心思多的,看他们用面换这个,忍不住觉得这东西是不是很好啊,要不他们怎么还用白面换呢?  

        一斤白面换一个簪子?  

        那是不是能换两斤?  

        她就躲在一旁等着瞧。  

        很多人欢欢喜喜地换了回去,莫茹这里就有一口袋老物件了。  

        还有人家去拿了盘子瓶子的来问,莫茹看看有晚清时候的,画工粗糙,眼下没什么价值,可过些年以后就值钱了。  

        莫茹和周明愈一直板着脸,没什么表情,那老太太见她不乐意要,还急了,“你不是说老物件就换吗?这个是我公公的爷爷留下来的,好着呢,大不了我两样换一斤!”  

        莫茹还是给她换了一斤,反正空间如今大得很,有的是地方装。  

        她突然有一种用那些废料盆子换旧手机的感觉,O(∩_∩)O。  

        一箢子换完,莫茹又让周明愈和闺女等着,她假意推着自行车去藏好的地方又推来一袋子细面。  

        很快又换掉大半。  

        原本观望的那个老太太瞅着箢子里的面越来越少,一下子着急了,赶紧道:“我也换我也换!给我留点!”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来,里面有俩银镯子,一个断了的项圈连着一个银锁,还有几个银质的帽花,还有一些精致的银勺子。  

        她要把莫茹剩下那些面全部换走!  

        她寻思自己这几样,要是正经换能换五六斤,而袋子里起码还得有七八斤。  

        莫茹想给她算算,老太太却不乐意,一定要全都拿走,生怕莫茹不给她。  

        她家娇贵的小孙子天天吃粗粮拉嗓子,瘦得皮包骨头,忒可怜了。  

        她连说带抹眼泪的,最后逼着莫茹同意交换,回家把面粉倒在自家面缸里,把面袋子给莫茹还回来。  

        就这么着一上午也收获颇丰。  

        莫茹发现其中居然有一只乾隆年间的盘子,有个缺口,还有裂纹,当时没仔细看,只是看着那辣眼的富贵配色风她就想到了乾隆。  

        她原本是不想要的,毕竟残品了。  

        那老太太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抹起来,说家里多难,多少日子没吃上一口细面,小孙子饿得皮包骨头,育红班都上不了。  

        她们都喜欢用小孙子说事儿,还非要指着和两个小孩子一起翻花绳的七七说,也就这么大,还不如她高呢。莫茹还能说什么?  

        换完了面粉,他们去找傅臻请她吃饭。  

        一见面周七七小嘴就抹了蜜的甜,“小姨,你穿白大褂真好看,发光呢!”小手还比划了一下。  

        傅臻高兴地把头上一个小花的发夹摘下来给她戴上。  

        他们关系好了,莫茹也不跟她客气,只笑道:“估计她还想拿发夹再跟你换块糖。”  

        周七七一副哎呀娘,你怎么知道?  

        傅臻伸出纤长的手指刮刮周七七的鼻尖,“我是大夫,很严肃地告诉你,你不能再吃糖,我瞅着你好像要有龋齿了。”  

        周七七立刻紧张地让周明愈给她瞧瞧。  

        说笑着进了食堂。  

        莫茹早就从空间里拿出饭盒和饭盆来装在箢子里,里面有酱烧茄子、韭菜炒蛋、肉渣蘑菇,还有杂合面的窝窝头,自然不需要花饭票,这样请傅臻吃一顿都比食堂吃的好。  

        傅臻听说是莫应棠汇钱过来,替莫茹高兴,“你这几个弟弟真是好样的。”  

        说完忍不住小声跟莫茹咬耳朵:“所以我说地主富农家的孩子,和贫雇农是不一样的,到哪里都改不了这种差距。”  

        她笑了笑,喝了一口汤,“当然,别是败家子就行。”  

        莫茹朝着她摇摇头,小声道:“可千万别再说这种话。”  

        这是很危险的!  

        万一被人听见举报,不但傅臻没好果子吃,傅书记都要被她连累!  

        傅臻笑笑,“我这不就和你说嘛。”她叹了口气,“幸亏你隔几天还来趟县里,要不我真能憋死。”  

        周七七很大度地道:“小姨,你去我们家玩儿呗,我们村的磨房可好玩儿了,我家现在也是砖瓦房,住着可舒服了呢。”  

        傅臻笑道:“过年放假,我去住几天,你可得好好招待我啊。”  

        “没问题,我的糖你随便吃。”  

        这可是最大方的了。  

        吃过饭,聊了一会儿,很快傅臻就要上班。  

        她去拖了一个藤编篓子出来,里面是她收集的一些东西,什么玻璃瓶子,旧针管子、手术手套、口罩等。  

        这些东西拿回去在农村也挺有用处。  

        她还悄悄塞给莫茹一个小纸袋,里面也不知道什么,让莫茹回家再看。  

        不耽误她上班,莫茹就和她告辞,说取了钱就回家去,不再过来。  

        反正他们常来,傅臻也就不强求。  

        离开县医院,他们就去邮局取钱。  

        邮局也不大就在百货商店旁边,拿了户口本、证明信,摁手印取了钱,三人又去了一趟百货商店。  

        邱云不在。  

        不过商店里的营业员也都认识他们,如今再也不是当初刚来的时候,现在对他们俩热情的不得了。  

        两人现在也是有钱买不到东西,比如说收音机。  

        手上还有邱云帮忙弄的三张工业券,他们又买了一个小点的台钟花了九块七毛八分钱,再买一些电池备用。  

        其他的布票也都扯了布,再问问有没有特价不要票的。  

        一般来说供销社来了货,基本都会提前几天在门外贴通知,几号卖什么要什么票,大家都会奔走相告,到时候提前来排队。  

        要是有不需要票的特价品也会这样,只是特价品一般只拿一半出来销售,一半留在店里当自己人的福利。  

        反正不愁卖,卖给谁不是卖?  

        只要拿出一半安抚市民不让他们挑刺,其他的就留在店里,自己人来买做人情也好啊!  

        要不怎么说大家都巴结售货员和屠宰工呢。  

        扯了一些次品布,还买了两件反季的次品男式套头汗衫,这些都不要票。莫茹也不缺钱,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买回去给自己家分,或者卖也好。  

        都是抢手货!  

        没想到这一次百货商店还进了塑料布!  

        这个不便宜,要两块两毛二一斤,可买回去也有大用处。  

        不说盖大棚这样超前的话题,就是打场的时候突然来了暴雨,收不及的时候赶紧盖上塑料布,那就帮大忙。  

        防潮防雨保暖,塑料布还是很有用的。  

        只是不够环保,而且不能降解,这个似乎有点麻烦。权衡之下,现在还是利大于弊,莫茹就买了五斤回去和队里分。  

        买完以后他们就回家,看看时候还早呢,又悄悄拿了一箢子白面去面粉、食品厂那一片换。  

        不要以为在面粉厂换白面是傻子,就好像银行工作人员也爱钱一样,经手的东西虽然多却不是自己的,那种感觉更让人滋味不好受。  

        更何况这会儿面粉厂加工的多半是粗粮,细面也少,细面都要运往军区、大城市,乡村没有,小县城也少得可怜,有也都进了县委或者一些干部家里。  

        以往手松,吃惯了细面的,这会儿天天地瓜干,还真不是人受的。  

        乍一看到这么白这么香的白面,那些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依然是换老物件,有人拿了以前囤积的丝绸锦缎出来换。  

        这东西如今不敢拿出来穿,放着也没有用,他们就想试试能不能换,生怕莫茹不肯,一个劲地说这是多少多少年的贡缎。  

        莫茹当然换!  

        不过她学了儿子的面瘫脸,就算心里乐开花,表面也得一副肉疼面粉的样子。  

        还有个老太太因为家里没有老物件,家具总不能换吧,最后发现院子里一个大花盆好像有点年头,反正有个几十年了,也没破,就想拿来换。  

        莫茹看了看,倒是晚清官窑出品,现在不值钱,留着以后也有价值。她现在换回去也可以种花嘛,让人帮忙弄株桂花、红梅的养在盆里也挺好。  

        换完了,他们就骑车回家。  

        到了僻静处,莫茹就将东西都收进空间,只挎着个箢子做模样。  

        “哎,哎!”  

        正走着,巷子口有个人招呼他们。  

        莫茹就看到那个脸上长着痦子的老太太朝着他们招手。  

        如果不是她长个痦子,莫茹对她也没有印象,毕竟这么多老太太,一打眼看过感觉模样差不多。  

        她挎着箢子走过去,“大娘,您有事?”  

        走到近前她发现那老太太比上一次见面瘦得厉害,真是皮包骨头一样。  

        想着从她这里换的剪刀自己一直用着,怀表也很好,莫茹不由得就生了同情心,想着送她几斤粗粮。  

        痦子老太太瞅瞅四下里,低声道:“我有东西可以跟你换,你来瞅瞅。”  

        如果是现代,人家鬼鬼祟祟的让她进去瞅瞅,那莫茹只会跑得更快。  

        这会儿她不怕,不说治安好的不得了,就她的本事,只有她打人的份儿。  

        她就跟周明愈说了一声,让他带着七七放风,她跟着老太太去看看。  

        老太太家的院子和屋子比别个家都要破旧一些,玻璃窗破了也没换,只糊着一些报纸,窗台上堆着一些烂白菜叶子。  

        房门是木板门,没有油漆,已经开裂,底下还烂了一个洞。  

        莫茹跟着进了屋里,吓得差点跳出去。  

        就一间屋子,里面却堆满小山一样的杂物,让人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她绕过去,进门是炉灶,左边窗户里面摆了两张小木板床,也被淹没在杂物堆里。  

        一张木床上躺着一个老人。  

        那老人一看就是病得不轻躺着一动不动,听到她进来,还勉强睁开眼,朝着她点了下头又闭上。  

        莫茹心道: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还在里面生火,居然没发生火灾,真是万幸。  

        老太太道:“老头子,这个下乡嫂子有粮食,不用粮票,咱们把家里的杂拉古董的都倒腾给她换粮食。”  

        老头子争了睁眼,似乎是同意。  

        老太太就开始往外拿,一边拿一边还留意外面。  

        莫茹看她居然从床底下的破箱子里捣腾出好几件旧衣裳,散发着浓重的霉气,两件绣花的满清旗装,还有两件民国的旗袍。  

        料子是好料子,绣花也是好绣花,就是有的地方发霉长了霉斑。  

        老太太脸上闪过留恋和伤痛的眼神,不过是一闪而过,立刻又冷冷淡淡的,“这些,能换几斤粮食?”  

        莫茹道:“要是换细面,换不了多少,不如换点粗粮,可以吃一段时间。”  

        熬过冬天,来年情况会好很多。  

        老太太想了想,又去翻腾,找出基本线装书,也是发黄发霉,但是还好没破,估计是她力所能及保存最好的了。  

        莫茹看了看,是几本幼童启蒙的书,还有两本手抄本的论语讲读。  

        另外她又翻出一个木盒子来,里面居然是一套抽大烟的工具!  

        还有几个鼻烟壶,一支进口钢笔,一些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旧报纸、画片、烟盒、信。  

        她又去杂物里翻腾,一边翻一边得意地道:“我要是不堆满垃圾,杂碎们还不得拿得就剩下我们俩老骨头?”  

        莫茹心里叹了口气。  

        老太太却发了狠要一次换个够。  

        居然还翻出一个自制矿石收音机,这是老太太说的,莫茹没看出来这是收音机,看着像小孩子玩的线路板,杂七杂八的装在一个掉了漆的木盒子里。  

        只要老太太觉得能换粮食的都拿出来,莫茹也没拒绝,救济谁不是救济?  

        她都不知道老太太是怎么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屋子里藏了这么多东西!  

        连孩子玩的溜溜蛋儿,滚铁圈儿,小孩子写字的铅笔头……  

        以前挂蚊帐的银钩子、铜钩子,甚至还有几张留声机的老胶片,一些晚清民国时候的老照片、老裁缝的账本子等等。  

        老太太道:“你看看能给都少就给多少,有用的就拿,没用的就……扔了吧。”  

        莫茹看着那些小孩子的东西,就道:“大娘你收藏了那么久,怎么能扔了呢。”  

        老太太没说话,眼皮耷拉得更厉害了。  

        莫茹就扒拉一下,都装袋子里,其实基本都直接装进了空间里,回头再分门别类归置。  

        收拾完了,她直接把盖着包袱的箢子里装满了面粉,说都给老太太。  

        “大娘你等等,我们自行车篓子里还有点东西,也一起给你。”  

        她把面粉装在老太太的面缸里,又去外面和周明愈说了一下,拿了鸡蛋、蘑菇、洋柿子、茄子、南瓜,再装上一袋子粗粮粉拿进去,还顺便给了几包盐,二十来个鸡蛋。  

        老太太看她给了那么多,就看了她一眼,没说什么。  

        原本只是做生意,现在见莫茹给她这么多,她还有什么不知道的,自己这是碰到好人了。  

        人家可怜自己呢。  

        这么想着,她又去自己床板子上抠了好一会儿,然后把十几个银元趁着莫茹不注意丢进了装破烂的那个袋子里。


  https://www.biqivge.cc/book/29635/219874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