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巢县独立营与巢湖独立连
1939 年冬天,巢县县委组建了巢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斗争。1940 年 2 月,游击队扩大,正式定番号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大队长纪正,教导员吴屏周。
当时的环境极为艰苦,物资匮乏,武器简陋,但游击队员们的抗日决心却坚定不移。
1940 年 2 月,游击队扩大,正式定番号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大队长纪正,教导员吴屏周带领着队员们活跃在敌后战场。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与敌人展开周旋。无论是深山密林,还是崎岖的山路,都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
在纪正和吴屏周的指挥下,第十大队多次成功袭击了日军的运输队,缴获了大量的物资,为部队的补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们还经常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扰乱敌人的作战计划,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在一次战斗中,第十大队遭遇了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但队员们毫不畏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成功突围。纪正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受了轻伤却依然坚持战斗。吴屏周则在后方冷静指挥,确保队伍有序撤离。
经过多次战斗的洗礼,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声名远扬,成为了当地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信心。
1940 年 5 月,江北游击纵队第 10 大队改称巢县独立营,仍然管辖着 3 个连。尽管番号有所改变,但战士们的抗日热情丝毫不减。
不久,中共舒城县委所属部分武装转移至巢北,编入了独立营成为第 4 连。营长纪正,教导员惠自华,他们二人紧密合作,对新加入的第 4 连进行了严格的整训和融合。
纪正营长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他以严厉而公正的作风,迅速让第 4 连适应了独立营的作战风格和纪律要求。惠自华教导员则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的交流和教育,让战士们明白战斗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使命感。
在纪正和惠自华的带领下,巢县独立营的战斗力不断提升。他们在敌后频繁出击,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敌人的据点,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无论是在艰苦的山区游击战中,还是在激烈的正面交锋里,巢县独立营的战士们都英勇无畏,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抗日决心。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抗日英雄和希望的象征。
高林桥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显得至关重要,成为了敌我双方都密切关注的醒目之地。
它坐落在槐林嘴的北面,与散兵、班家巷相邻,几乎就在巢湖的水畔。这里水网纵横,河道交错,既能作为天然的屏障阻碍敌军的进攻,又能为我方的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提供便利的通道。
高林桥周边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茂密的树林为部队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从高林桥出发,可以迅速辐射到周边的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控制住这一带的战略要冲。
正因如此,高林桥成为了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无论是日军妄图占据此地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统治,还是我方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开展有效的抗日斗争,都围绕着高林桥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和战略部署。
姜家仓徐吉彪在巢湖撑大木帆船已经好些年头了。徐吉彪和程明远是表兄弟关系,彼此往来密切。
徐吉彪的前妻姓张,名三姐。她的娘家在肥西三河,那是个热闹的地方。后来因为生意上的变动,他们搬到了合肥的双岗。
双岗这个地方铁匠众多,整日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张三姐娘家人在这里努力经营着生活,试图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然而,过往的经历和人脉关系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抉择,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张三姐的舅舅凭借着出色的篾匠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为人和善,广结善缘,与合肥十人团之一的张开泰关系尤为要好。
在张开泰的影响和引领下,张三姐的舅舅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党员之一。
他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自己的手艺和人脉,为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支持。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为了心中的理想默默奉献。
徐吉彪主要承担着为上海李大姐织布厂运输纺织品的工作,他的运输路线广泛,合肥、舒城、巢县等地都有涉足。
正因如此,他对各地的水运码头了如指掌。哪个码头装卸货物效率高,哪个码头水流平缓便于停靠,哪个码头在特定季节容易出现水位变化,他都心中有数。
在长期的运输工作中,徐吉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天气和水流情况,灵活调整航行路线和时间,确保纺织品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目的地。他熟悉每一个码头的工作人员,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为他的运输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
1939 年 4 月,中共和县含山、全椒县委在巢县北黄山小殷洼宣告成立,如今此地归苏湾镇管辖。
县委成立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日工作中。他们活跃在巢县尉子桥、汪家桥、柘皋一带,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和集市,张贴抗日标语,散发传单,向广大群众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抗日的必要性。他们还组织群众集会,激情澎湃地演讲,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
在田间地头,他们与农民亲切交流,鼓励大家团结起来,为保卫家园贡献力量。不少热血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纷纷报名参加抗日队伍。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发动工作,当地群众的抗日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不久,县委奉命迁到全椒古河。古河距离苏湾不过十几里地,穿过油坊集便能抵达。如今这里是司集,向北行进不远便是。
古河的水陆交通颇为便利,为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小黄山的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山林茂密,成为了山中游击队的绝佳屏障。
游击队充分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与敌人巧妙周旋。他们在山林中隐藏行踪,出其不意地对敌人发动袭击,然后又迅速消失在茫茫丘陵之中,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疲于奔命。
在这片丘陵地带,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抗日战场上一支令敌人胆寒的力量。
县委迁到古河后,以此为立足点,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强三县相邻地区党的发展建设上。
为此,派出了一批经验丰富、意志坚定的党员干部。他们深入基层,依靠各地的动委会,工作团,积极开展工作。
这些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通过组织群众集会、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
在他们的努力下,众多热血沸腾的优秀青年被深深吸引,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这些青年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光荣地成为了中**员,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力量。
仅在和县北乡,就成功建立了两个区委和 5 个支部,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同时,县委充分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正确执行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战政策。他们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党的号召下,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农民们组建了农抗组织,拿起农具保卫家园;妇女们也不甘示弱,成立了妇抗团体,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保障;孩子们则组成了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这些抗日团体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情绪。人们不再畏惧敌人的威胁,心中充满了对抗日胜利的渴望。群众的抗日信心日益增强,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赶走侵略者,迎来和平的曙光。在党的领导下,和县北乡的抗日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为整个地区的抗日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抗日活动和组织建设,从中培养了一批充满朝气的青年干部和英勇无畏的抗日骨干。
这些青年干部思想进步、勇敢果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起来。抗日骨干们则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战斗能力,成为了群众的榜样和引领者。
他们深入了解当地情况,熟悉群众需求,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在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时,能够冷静分析,果断决策。
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即将到来的反摩擦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做好了一定的组织准备和干部准备。他们将成为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带领广大群众为保卫家园、抗击日寇而英勇奋战。(未完待续)
https://www.biqivge.cc/book/27822297/418638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