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
古文为什么不太好读呢?
一是世态变了,民风和文风在跟着演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说话措辞用句方式和以前出入较大。二是汉字本身的变化,我们的汉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生命,是有寿数的,仍在使用的,就是健在的,有些不再使用了,如先秦诸子文章里的一些字和词。一个人去世了,要去派出所注销户口,不再使用了的那些字,就是那些被注销了户口的人。三是字词含义的变化,有些是往丰富里变,是含意增值,比如“说”“道”这两个字,秦汉以前,仅指“学说”“道元”,但今天的意思已很多元了。再比如“朝三暮四”,今天的意思无需说了,这个词的原意喻指改变习惯的不容易,典出庄子的《齐物论》,一个养猴人给猴子喂“芧”(一种干果),习惯是早晨喂四个,晚上喂三个,一天突然宣布要改变,“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猴)皆怒。曰:然朝四而莫(暮)三,众狙皆悦”。朝三暮四故事里的那个“芧”字,今天也不再使用了。汉语里还有一些为特殊的人或事件“量身定制”的词,事过境迁之后,词义的价值也随之终止。远的不说,单列举近年的,比如“***”“知青”这一类术语,还包括前几年的那个流行词“非典”。
生活习惯导致的文风变化,有些是缓慢的,有些则是突兀的。电话发明以后,“尺牍”这种文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手机被广泛使用,“短信”这种新文体又蒸蒸日上。书写工具不仅仅是工具,它涉及着行文的方式和思路。由毛笔到自来水笔是一种全新的变,电脑的普及是更新的变,网络语言的恣肆汪洋和生动鲜明,是对呆板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一种全方位激活,它唤醒的是语言结构的一种革新趋势。
书的单位名称,叫“册”“卷”“页”,文章叫“篇”,源于“书”和“文”的历史成因,是书和文章“小时候”起的名字。最初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后来发展到竹简上,一片片、一页页、一卷卷放在书案旁或驴背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以前读书人的自得和自勉。以前的书文字竖排,左右分行,是为了刻写和装束的方便。人的眼睛是左右装置,读书以上下分行文字横排为科学实用,但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以后仍竖排印刷了一千多年。1950年以后,国家对汉文书籍、杂志做出横排的原则规定,但直到1956年9月,“中央一级杂志共有214种,其中横排的187种,占86%”,而且止于今天,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印刷物仍为竖排,可见读书习惯是多么的积习难改。
民风的基础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方式沉积而成的,但文风的基础不在民间,是“官样文章”推动而成的。一个时代的文风是奢华的,还是朴素的,“归功”于政府的文件和文书。以前皇帝的诏书和政令多为短制,鸿文大论的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大臣们手写,也不能由秘书代笔。笔是毛笔,墨要砚磨,文言文的浓缩紧凑是有客观原因的。如果今天仍袭旧例,政府的公文规定由“大臣们”用毛笔手书,肯定不会那么冗长,那些虚话套话和场面话,“大臣们”自己就删掉了。以前官员水平的外在表现是写文件,如今世态变了,星移斗转,有废有兴,今天是念文件。
唐代的古文运动,初衷并不在文学意义上,而是针对着当时公文的流行习气,主张去掉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藻铺排的“骈文”腔调,倡行先秦两汉简朴的文风,“言必近真”“不尚雕彩”“文采不宜伤叙事”。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很有那么一点切中时弊的意思。
设想一百年以后,后人会用什么样的眼珠子看我们今天的文件和公文呢?
https://www.biqivge.cc/book/25714204/560279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