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宗室也需要缴税了
“另外今年的财政支出,户部列表出来了吗?”
“列好了!”
张凤立刻将早就准备好的报表拿出,摊开在桌上和同僚们分享。
“今年需要的钱财,比起前面两年还要多出一些……”
随着朱见济弄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比如地方社学,总要朝廷出钱聘用老师来教书吧?还要规划场地,出一笔建筑费用。
自古教育从来都是要花大价钱的,不论国或者家。
当初社学被荒废不少,只在一些经济情况良好的地方得以保留,便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小太子坚持如此,那这钱就必须出!
除此之外,去年的苗民之乱,五月份的广西桂林府大疫,还有湖广黄梅县于春夏之时爆发的瘟疫,也是一大笔支出。
朝廷需要赈灾济民,是掏空了国库的。
由于这些大事,便让景泰八年的国库显得极为饥渴。
“那就加征赋税!”
朱见济不在乎的摆手说道。
这话让臣子们听的有些不得劲,毕竟经过几年相处,他们是知道小太子对于民生是很看重的,加税这种事,他不怎么爱听。
这次,怎么主动提出来了?
张凤更是呐呐。
他之后其实还想说因为制盐效率的提高,还有毛纺织品慢慢的流通于北方地界,朝廷可以借由这个方法扩大财政收入来着。
但太子自然有太子的道理。
大家都等着朱见济继续说下去。
“孤的意思是,找别的人加征赋税!”
朱见济随手拿来一份奏疏在桌上敲着,口中说着,“各地的亲王郡王不是占了很多田地吗?找他们收税去!”
“朝廷每年给他们那么多禄米,还给了他们何等优容,现在国库要钱,找他们要一些也是应该的!”
“如果他们不肯……那就派人传话去问问,说他们是不是和广通王抱着一样的心思!”
广通王朱徽煠,这是一个在朱太宗以亲王之身靖难成功后,敢于效仿的猛人。
此人据说天生神力,在封地之内时常做恶,被当地的官员弹劾多很多次。
他有个家奴叫做段有洪的,是个称职的舔狗,将本就狂傲的朱徽煠舔的飘然若神人。
再有个叫于利宾的说朱徽煠生有异相,应当统领天下,于是朱徽煠就打算谋反了。
时间在景泰二年。
他拟造假诏,让段有洪、蒙能、陈天行进入苗地,用金币银币引诱当地苗人,使他们进攻岷王封国所在地武冈。
当时的苗人首领杨文伯不敢谋反,还转手把消息递给了朝廷。
事情于是败露,段有洪被岷王朱徽煣所捕。
广通王朱徽煠跟他一块谋反的兄弟阳宗王朱徽焟被逮捕,关了几年后,终于在景泰五年被宣布革除爵位废掉了封国。
按理来说,这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朱见济眼下旧事重提,却是有原因的。
因为才被平定不久的蒙能,最初就是受到了这两人的召唤,从而生出了叛逆的心思。
这让本来就对大明宗室制度有所不满的朱见济立马找到了借口,想着晚弄不如早弄,利用这件事去压制一下宗室,为朝廷省钱也好。
后世大明便有官员统计过,以朱太祖定下的标准去供养一个省内的宗室,是掏空了府库,也养不起一半。
这个正月,在朱见济忙于照顾景泰帝的时候,地方上面还有一些宗室因为各种问题而不停的给中央发消息,嚷嚷着要天子做主,解决他们家的矛盾,吵得朱见济更加头疼。
小太子由此,对干了他们的想法非常浓烈。
于谦这些大臣倒是不怎么反对这个主意。
作为臣子,他们也是很看不惯那些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宗室王爷的。
想建文帝时期,在地方亲王还手握实权的时候,就有人敢提议削藩,还逼死了湘王,圈禁数位王爷,可见大明的臣子是很看不惯藩王们的。
而且舆论上面也有推动力。
在孔公诚成为奉圣公,南孔取代北孔成为读书人心中新的圣脉后,就一直在对着皇家表示忠诚,在《文政杂谈》上面发表了不少文章。
其中便提到,“如今孔家德行浅薄,需要继续磨练,为天下人树立精神榜样的工作,得让父慈子孝的皇家来办。”
这种话有舔狗之嫌,但朱见济顺水推舟,让景泰帝下了道旨意,责令地方宗室“自省修身”,要求他们为国家考虑,节俭一点,省心一点。
现在有些人明知故犯,也算“忤逆圣旨”了。
最重要的——
君主要拿自家人放血,又不是拿官老爷来抽脂,他们有啥可反对的?
“这件事,孤等会就和父皇说说,诸位卿家自己先去商议个章程出来吧。”
朱见济说完,结束了这次的偏殿会议。
“臣还有话说!”
高谷忽然开口说道,“臣年迈,请求致仕,望殿下批准……”
他去年年底就打过报告,说自己年纪大了撑不住,要告老还乡——
其实,也是受了点刺激,高谷才这么迫切回家养老的。
就在去年九月份,因为处理北孔乱事,而一直心中郁闷的薛希琏在官位上病逝,听说在此之前,他是上了封奏疏,请求辞职的。
结果奏疏还没到京城,人直接没了。
这让和薛希琏同朝为臣几十年的高谷甚为感慨,有些担心在小太子不客气的使唤之下,也走上薛希琏的老路。
至于和陈循的内阁争权?
这人已经不配和自己斗了!
去年顺天府乡试,陈循和王文这两个知名朝臣闹出来了一个乱子,导致陈循在此后一直老老实实的干活,连话都不敢多说。
王文这位的皇帝心腹都被处罚了一通,气得他折腾起底下官员更加厉害了。
景泰七年的顺天府乡试,陈循和王文的儿子都参加了,却没有成功上榜。
气急之下,陈循直接上疏质疑起了当时的主考官刘俨、黄谏,说他们徇私舞弊,就连王文也跟着打报告,只是言辞没有陈循那样激烈罢了。
凭什么他俩儿子不中?
这次顺天府乡试增加了几个数算题,早就听到风声的两家可是摁着儿子狂补了一通数学的!
他们觉得自己儿子比起寻常学子,掌握了更多优势,只要数算正确,那评分自然就高了。
结果还是没考过别人!
难怪陈循那么生气,打出了“科举舞弊”的旗号,几乎是要置刘、黄二人于死地。
偏偏国家抡才大典,不容轻忽。
于是景泰帝令高谷和礼部将那次乡试的试卷重新查阅,没发现有什么走后门的情况,人人都是真才实学。
朱见济对此发表看法,“大臣子弟与寒士奔进已不可取,况且他们又不安于义命,竟然欲借此加罪于考官?”
陈循和王文就此被通报批评了一顿,各自罚了一笔款。
王文还好。
他在事情发展到后期已然醒悟过来,主动向皇帝陈述他的错误。
可陈循就不行了。
他本就是内阁中有名的清谈首辅,闹出那样的事,名声持续下落。
现在还死皮赖脸的待在内阁不走,那是因为陈循还想着能以首辅的身份退休,舍不得权势。
在小太子经常把六部长官拉来开会后,内阁的地位明显提高了不少,负责内阁事物的首辅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陈循宁可不要脸,也不愿意放弃这种掌权的快乐。
好在他也懂点事,闹了难堪后一直乖乖听话,朱见济要的姿势他都能摆出来,所以还真实现了他留在内阁的目标。
但也只是留在内阁了。
所以高谷能走的那么轻松。
https://www.biqivge.cc/book/23512127/6442222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