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文要降,武要战
王有龄亲自送胡雪岩出城。敌军压境,苏州早已是风声鹤唳,戒备森严。胡雪岩出城,只能坐在吊篮里,从城头缒城而下。
看着胡雪岩的身影越来越远,王有龄只得叹一口气,走下城门,坐轿来到巡抚衙门。
门口听差见到王有龄,连忙迎了上来,说道:“王大人,您来得正好。抚台着急开会,刚派人到各司衙门送信。”
王有龄知道情势已急,自己一家性命、官途前程,或许就系于今天的开会。想想胡雪岩的叮嘱,王有龄心里有了计较,从轿厅下轿,由听差引着面见徐有壬。
徐有壬身边只有几个心腹幕僚,其他官员尚未到场。王有龄心想,自己第一个来,不妨先与抚台通个声气,先定个宗旨出来。
苏州城内的文官,徐有壬为首,王有龄排第二。只要他们两个主意一致了,其他文官不敢不从。武将里面,张国梁有勇无谋,不难摆布。
计议已定,王有龄向徐有壬行礼已毕,略一寒暄,说道:“抚台,学生刚从常州听说一则大新闻,嗯……”
明清时,下级文官在上司面前,常常自称学生,暗指自己乃上司的学生。古代官场很看重师生关系,下官自称学生,很给上司面子。有时候,有些高级文官为了表示自谦,亦以学生自称。
王有龄顾忌其他幕僚在场,不愿让他们与闻。
徐有壬明知王有龄的意思,却故意说道:“哦?莫不是何桂清弃城逃跑,顺便枪杀了几十个常州士绅?”
王有龄一听徐有壬的语气,心感不妙。他是何桂清的亲信,平时极力敷衍徐有壬,仍然不受徐有壬待见。这次何桂清晕了头,徐有壬非要落井下石不可。
王有龄假装不知,说道:“啊?竟有这种事?怕是谣言吧?”
徐有壬知道王有龄与何桂清关系密切,只是冷笑不语。
王有龄却低声说道:“学生听说,常州守不住了,城内文官武将都……”
说到紧要处,王有龄故意打住。徐有壬见状,把王有龄引入签押房,屏退听差,问道:“雪轩,你说常州的文官武将,怎么了?”
王有龄信口胡诌,说道:“何大帅出城后,常州文官武将争相效仿。常州士绅集议,决定献城投降。革命军一下常州,往南就是无锡,再往南就是苏州了。
“张殿臣的捷勇,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完全靠不住。咱们指望捷勇守城,还得防备趁机他们抢劫。抚台,事急矣,咱们可得早作打算了!”
常州方面的败局,并不出徐有壬的意外。他叹口气,恨恨地说道:“何桂清擅自弃城,枪杀无辜士绅,此中罪行,罄竹难书,我非要上书严参他不可。”
王有龄心里好笑,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参劾政敌。况且,江南马上就要改朝换代了,不知徐有壬参劾何桂清,是向北京参劾,还是向南京参劾?
他并不愿落井下石,说道:“抚台,何桂清之事,日后自有公论。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应付苏州的危局。”
徐有壬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随即恢复了镇定,便问道:“雪轩,你一向多谋善断,依你高见,咱们该如何应对?”
王有龄略一沉吟,觉得事态已急,没必要再绕弯子,便坦诚地说道:“学生以为,战不如降,晚降不如早降。
“第一,苏州人向来文弱,不喜兵事。阖城士绅,十之八九愿降不愿战。
“第二,我们没有可战之兵。捷勇不中用,绿营兵更是一触即溃,团练只能维持市面秩序,未曾临阵。
“第三,胜败之势已明,革命军必胜,官军必败。我们何必再作无谓之挣扎?
“第四,杨氏志在振兴中华,百姓安乐。我们饱读圣贤之书,无非是想为国为民谋求福利,归顺杨氏后还能继续报效国家。
“……”
王有龄口才很好,说得头头是道。他虽读过书,却是个捐班出身,名节观念不重。
徐有壬倒是颇有顾忌,老家又在北京,害怕千秋之后有人说他的闲话。
正在徐有壬沉吟之际,帮办团练大臣冯桂芬、按察使薛焕同时来到巡抚衙门,被请入签押房。
江南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冯桂芬与薛焕,都极富才干,也是晚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
冯桂芬是苏州吴县人,道光二十年进士,是林则除的学生。当年,冯桂芬在籍守制,与曾国藩等在籍官员一起,在家乡办理团练。
(吴县冯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治学讲求经世之用。历史上,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冯桂芬兵败,受李鸿章邀请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成为李鸿章手下洋务干将。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他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化,消解变法改革中的古今中西矛盾。
(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的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所提变法措施都具有可行性。
(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
(他的一系列变法思想、主张,大都在清末新政中得以实施。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校邠庐抗议》里,但内容太过激进,一直未能出版。
(直至光绪帝亲政后,才有人把他的著作呈给光绪,受到清廷的重视。)
至于薛焕,同样不遑多让,之前任苏松太道,即上海道台。在晚清,上海道台兼任江海关监督,是满清第一肥缺。
能当上海道台,除了自身得有两把刷子,还必须得到朝廷中枢强有力的奥援。这种奥援,至少得是军机大臣。薛焕的后台非常硬,是当今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
薛焕担任上海道台时,顶住各方压力,遵照《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大力开发上海。上海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迅速发展为经济繁荣稳定的商业大埠。
(历史上,薛焕是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为西风东渐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有壬很重视冯桂芬和薛焕的意见,询问他们和战的态度。
冯桂芬并不言语,递来一封公函。徐有壬拆开一看,原来是苏州本地士绅写的联名信。
信中,士绅们公开呼吁,要求徐有壬心念苏州城内百万苍生,不要为了一己虚名,伤及百万性命,毁及名城古迹。
华夏的文字非常具有艺术性。这封联名信只字不提劝降的事,字里行间都透着劝降的意思。
冯桂芬地位最低,理当率先表态。徐有壬先征求冯桂芬意见,说道:“景亭兄,你出身于苏州望族。对于苏州士绅的这封联名信,你怎么看?”
冯桂芬非常仰慕明末大儒顾炎武。顾炎武被后世称为亭林先生,冯桂芬的号也为“景亭”,即景仰亭林先生之意。
冯桂芬沉吟片刻,只说了一句话:“民心不可违。”
徐有壬明白冯桂芬的意思,追问道:“景亭兄的团练怎么样,还能用吗?”
冯桂芬苦笑一下,说道:
“江南大营集中了全国绿营七八万精锐,他们不能抵挡革命军。依靠学生那点团练,还能有何作为?听说革命军大军压境,团练武装散去大半,没人敢主动言战。”
徐有壬知道冯桂芬所说不假。冯桂芳的团练武装大多是吴县子弟,从未离开苏州打仗。指望他们死守苏州,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徐有壬非常失望,问薛焕道:“觐唐,你怎么看?”
薛焕毫无顾虑,说道:“士绅想投降,军心已经涣散。咱们手上又没有足够抗衡革命军的力量,抵抗下去纯属徒劳无益。不如干脆请降,保住阖城百姓,也算是一件大功德。”
听过这话,徐有壬大吃一惊。薛焕的后台是恭亲王奕䜣,他作此表态,是不是已与恭王取得了默契呢?
徐有壬不由得想起了从京城里传来的流言:洋人支持恭亲王啦;咸丰吸食鸦片,与女戏子有染啦;咸丰顽固排外,与英法联军闹得越来越僵啦;兰贵妃干政啦;肃顺擅权啦……
一个危险的想法涌入徐有任的脑海:也许,京城内部出现了分歧,有人开始主动寻求与革命军接触。
这个想法一旦被点起,就在徐有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叹口气,说道:
“战不如降,晚降不如早降。大局走到这一步,我们也没办法了,准备与革命军接洽投降吧。”
话音刚落,江南提督张国梁一身戎装,满面风尘,进入了签押房。听说文官们一致要求投降,张国梁义愤填膺,说道:
“我张国梁虽没读过什么书,却也颇识忠义二字。你们要投降,我宁死不降!”
https://www.biqivge.com/book/21515238/1108659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