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穿甲弹、轻武器
好马配好鞍。帝国既要改进火炮技术,就要研发更为先进的炮弹。
据陆雨晨汇报,在怡和公司弹药厂的不断努力下,帝国弹药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锥形金属定装弹、药包与炮弹分离等新技术已经得到普及。
令人欣喜的是,弹药厂发明了两种新式炮弹:穿甲弹、新式燃烧弹。
穿甲弹专门用来对付外国列强的铁甲舰。这种穿甲弹原理比较简单,采用硬化铸钢合金弹头。
制造弹丸时,在钢水中加入钨元素,再将弹丸的弹头朝下浇铸,在铁模中形成头部,铁水突然冷却,变得非常坚硬(通过马氏体相变抵抗变形)。模具的其余部分由沙子形成,使金属缓慢冷却,使炮弹体变得坚硬。
尽管这种穿甲弹技术相对原始,但制作简单,对付洋人的铁甲舰非常有效。
目前各国仍未掌握大规模炼钢技术,材料仍以锻铁为主。譬如,英国、法国正在制造的铁甲舰,仍以橡木作战船的龙骨,以锻铁为防护装甲。与帝国的钢铁技术相比,锻炼技术已经落后了。
帝国在美国投资兴建了钢铁厂,采用的炼钢技术相当于属于第一代炼钢技术,钢产量、质量都不如帝国自产钢铁。
各国都在努力钻研炼钢技术,仍未取得重大突破。英国走在最前面,发明了酸式底吹炼钢法。但这种技术只能冶炼含硫量低的富铁矿,而世界上大部分铁矿,都与硫元素伴生。
因此,英国的炼钢技术尚不能推广,只能继续使用锻铁用于造船。
帝国在科技方面的策略是,要至少领先对手一代。怡和公司、新宁公司在继续改进炼钢技术的同时,也在研制特种钢技术。只要在钢水中加入合适的镍、铬、锰、钨、锰等稀有金属,就可以生产出适用于不同用途的特种钢。
现代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1000毫米厚的优质钢材。帝国研制的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列强的锻铁装甲,加入金属钨制成合金弹头后,可以穿透普通钢铁装甲。
150mm榴弹炮配上穿甲弹,对付英国最强的“无畏号”战列舰也不在话下。
至于燃烧弹,也颇令陆雨晨骄傲。燃烧弹早已发明,晚清时称为“烧夷弹”。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燃烧弹都有着广泛应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使用燃烧弹,大败清朝广东水师。清军战船很多中了燃烧弹,化身火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与蒙古马队在北京以东八里桥大战。联军使用康格里夫火箭发射燃烧弹,引燃草地。蒙古骑兵还未战斗,就被大火吓得惊溃。
怡和公司弹药厂对燃烧弹进行了改良,使之燃烧更为剧烈,更难扑灭。预计与湘军水师决战时,这种燃烧弹将派上大用场。
讲完火炮、弹药,陆雨晨又讲述了步枪。步枪是革命军最重要的轻武器、单兵武器,堪称是部队最重要的装备,对部队战斗力影响极大。
根据部队反馈、军工司要求,新宁公司与怡和公司分别对1852式步枪进行了改良。
新宁公司以“可靠耐用”为目标,进一步简化步枪零部件,降低步枪故障率,成本降低,保养维修简单。这款步枪被新宁公司命名为“1855-1式步枪”,很受基层官兵欢迎。
怡和公司以“精准灵巧”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步枪的精度,改良后的步枪命名为“1855-2式步枪”。这款步枪精度很高,设计更为复杂,保养维修不易,成本也有所提高。
两种步枪均采用了弹匣式设计,装弹、换弹十分方便。前者可装8发子弹,更受基层官兵欢迎。后者可装6发子弹,更受中高级军官喜欢。
在中高级军官看来,1855-2式步枪精度比1855-1式高,据枪瞄准也更为方便。因此,士兵装备1855-2式步枪,可以节约子弹,减轻部队后勤压力。
另外,怡和公司的牌子更响,与革命军、军政府关系更为紧密,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更受军政府的青睐。
譬如说,怡和公司按照军政府的指示,与俄国军方签订合约,在没有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向俄军出口了大量的军火。
这一点,无疑也增加了1855-2式步枪在众人心目中的份量。
陆雨晨说:“两款步枪口径相同,弹药通用。我们的建议是,大量采购1855-1式步枪,装备给普通官兵。少量采购1855-2式步枪,供神射手、狙击手使用。”
杨烜赞同陆雨晨的提议,说道:“打仗是一件凶险的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武器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实用第一、可靠第一。
“当初定型1852式步枪时,就有要实用还是要精准的争议。当时,我们实力有限,不能同时生产两种步枪。现在,我们的军工基础好了,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步枪,就按政务卿所说的办吧。”
步枪之外,就是自动机枪。这是杨烜特意关照,大力推动的陆军武器项目。
自动机枪是对付敌军骑兵、步兵冲锋的有效武器。对照后世机枪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技术能力,杨烜认为,帝国可以发展两种自动机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按照杨烜的设想,枪炮厂应该一步到位,直接研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但怡和公司反映,说这种水冷机枪难度太大。按照杨烜给出的标准,机枪要使用子弹残余燃气完成自动装弹、抛壳等动作,射速至少要达到每分钟200发的标准。
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供弹袋,但却无力设计出如此先进的自动机枪。这也难怪,历史上的马克沁式水冷机枪,直到1884年才诞生。
既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有难度,杨烜退而求其次,要求枪炮厂设计加特林式多管机枪。按照杨烜的设想,这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配有六个枪管,每分钟可以发射300发子弹,采用摇把式设计。
机枪手摇动摇把,带动枪管转动,摇把转动一周,便可发射6发子弹。
加特林机枪比马克沁机枪结构简单多了,诞生于1861年。1874年,淮军便引进了加特林机枪,称之为“格林快炮”。甲午战争中,淮军将之用于平壤防卫,给日寇以大量杀伤。
但在历史上,加特林机枪射速太高,枪管材料不过关,未能大规模应用。直至近代以后,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加特林机枪才开始枯木逢春,重新在美军中大量装备。
尽管这样,枪炮厂还是研制出来的加特林式机枪仍不过关,子弹卡壳率太高。这种机枪需要射手摇动摇把,带动枪管转换,对射手要求极高。射手过快或过慢摇动摇把,都容易引起子弹卡壳。
最主要的是,不管是工厂里的技术人员,还是军工司的官员,普遍并不看好这种机枪,对开发这种多管机枪并不积极。
陆雨晨便说:“陛下,这种机枪假若能够研制成功,消耗子弹太过惊人。以1852式步枪为例,其枪管寿命大约为5000发子弹,熟练射手每分钟可击发10发子弹。
“以最极端的情况看,该步枪枪管可使用500分钟。以当前战争烈度来看,一支1852式步枪的枪管,使用一年是足够的。
“若换了机枪,以水冷式机枪为例,就算其枪管寿命达到可发射10000发子弹,采用低射速每分钟打100发子弹,枪管只有100分钟的寿命。
“按照用途来看,机枪必将用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我估计,战事紧急时,不到一个月,枪管就要报废了。而且,机枪射速太高,射手在战场上面临汹涌而至的敌人,心理高度紧张,根本就来不及瞄准,精度必将降低,实在是浪费子弹呀!”
马克沁发明水冷式机枪后,曾邀请各国名流现场参观。当时李鸿章也在现场,看了直摇头,认为这玩意太消耗子弹,大清国装备不起。
要知道,十九世纪中后期各国工业不像一战、二战时那么发达,子弹生产亦很消耗资源。当时各国军队,就极为重视步兵射击的精准度,对轻武器火力密度反而并不重视。
譬如,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型的国家。直到二战时,日军仍不重视机枪,反而一再要求士兵珍惜子弹。
直到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非洲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各国纷纷开始研制自动机枪。
但实际上,早在康熙年间,军工奇才戴梓便发明了“二十八连珠火铳”,堪称世界上第一支机关枪。
以华人之聪明,配以怡和公司的雄厚财力,再加上杨烜的指点,何愁设计不出来自动机枪?
为了引起陆雨晨的重视,杨烜特意强调:
“机枪是今后枪械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咱们也弄个有奖竞争,谁先设计出实用的自动机枪,谁可得到一千元法币作奖金,并且可以自主命名。到时候,我亲自给他颁奖。”
话说到这份上,陆雨晨还能说什么,只得连连应诺。
https://www.biqivge.com/book/21515238/1108452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