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850再造中华 > 第500章 柏葰必须死

第500章 柏葰必须死


  满清官场的腐败,自乾隆后期开始,便已愈演愈烈。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军、革命军相继而起,满清已有亡国之祸,贪腐之风却毫不收敛。

  今年,顺天乡试舞弊案爆发,就连当朝宰相、大学士析葰也卷入其中。



  这年十月初七,顺天乡试揭榜还不足一个月,便有御史上书,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譬如旗人平龄,除了皮黄戏唱得好,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

  顺天府是满清设于京师的行政建制,除北京外,还辖有宛平、大兴两县,属于京畿重地。

  科举为国家选取人才,何其重要?何其清贵?如今,就在咸丰正思振作之时,就在朝廷的眼皮底下,竟发生这种匪夷所思之事。

  咸丰震怒,肃顺也力主彻查,借此纠弹官场风气。于是,咸丰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会审此案。这两人都是肃顺的死党,端华还是肃顺同父异母的哥哥,自然秉承肃顺的意思办事。

  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顺天府乡府存在极大的舞弊,有五十多本考卷文理不通,需要传讯查办。其中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居然也中榜了。

  这年顺天府乡府,共有一万多人应试,有两百四十五人中举。竟然有两成的举子存在问题,若他们流入官场,岂不带坏官场风气?京畿尚且如此,外省岂不更加严重?

  咸丰帝闻后震怒,将主持顺天乡试的考官尽数革职,抓入大狱,不许外人探望。大学士柏葰担任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入了狱。

  案情很快水落石出。顺天乡试里面存在着极大的舞弊,已经超出了咸丰、肃顺君臣的想象。

  肃顺从当事人罗鸿绎那里找到了柏葰的罪证。罗鸿绎供述,为了能考中,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鹤龄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安则找到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

  一个小小的门丁,其实就是看大门的。看似不起眼,却颇有能量。访客能否见到主人,外间书信能否送到主人那里,全要看门丁的眼色。



  因此,当时的大户人家,选派门丁非常慎重。有些不守规矩的门丁狐假虎威,借机拉皮条,赚取外快。

  考生罗鸿绎在试卷上作了记号。浦安阅卷时,将那张有记号的试卷推荐了上去。柏葰做主考官,审核时发现罗鸿绎的卷子不通文理,将这张卷子撤回。

  但后来,柏葰又听从了门丁靳祥之言,用罗鸿绎的试卷替换掉了本已中试的刘成忠之卷,罗鸿绎遂中榜。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白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顺天乡试舞弊案已经闹得沸沸扬扬,郭嵩焘自然也听说过。可从肃顺这里听到舞弊的细节,郭嵩焘还是忍不住感慨道:

  “科举为国选才,是士子进入官场的第一道关。科场风气尚且如此,还谈什么整肃官场、振兴国家?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柏葰乃当时宰相,竟为了区区十六两银子,自毁名节。”

  当时官场攀附,首重师生,其次同年,再次同乡。每当考试结束,不分院试、乡试、会试,中试的士子第一时间都会拜考官为师,并送上一份贽敬。

  曾国藩年轻时虽然刚正,亦对此毫不含乎。他中试之后,拜的老师是当时的大权臣穆彰阿。有穆彰阿这棵大树,曾国藩官场之路十分顺利。

  有名望的大臣,也乐于做考官。学生的贽敬倒在其次,主要是能够收取许多学生,引学生为同党。

  譬如穆彰阿,秉权多年,担任过很多会试的主考官,门生故吏遍天下。咸丰上台后,第一时间就革了穆彰阿的职。他本想效仿当年的嘉庆,直接把穆彰阿赐死。

  没想到,穆彰阿门生太多,像彭蕴章、何桂清、曾国藩、黄宗汉、许乃钊、吕贤基、袁甲三等人都是他的学生。门生们纷纷上书求救,咸丰无奈,只得免除穆彰阿的死罪。



  考官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位柏葰,论势力自然比不上穆彰阿。可论声望,他毕竟也是当朝宰相,堂堂一品大学士。肃顺要动他,还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不过,从郭嵩焘的话中,肃顺听出了弦外之音。肃顺问道:“以筠仙高见,该如何处置柏葰?”

  郭嵩焘说道:“柏葰为大学士,操守尚可,却顽固保守,排斥贤明。此辈占据高位,被皇上选做主考官,不思为国选贤,却放纵门丁拉皮条,让贤者落榜,奸者中试。

  “治国理政以得人才为首要,柏葰做教官,尸位素餐,败坏科场风气。若不痛加整顿,何以平民愤?若不杀他,何以争士心?”

  “说得好!”肃顺两眼放光,盯着郭嵩焘说:“我早有此议。此辈昏聩无能,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反而一再阻止我重用汉人,一再阻挠改革。

  “尤其是柏葰,占据高位,被顽固派奉为领袖。如鲠在喉,不除不快,只有杀掉柏葰,我才能大展拳脚,推动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整肃官场,才能振兴纲纪。

  “只是,柏葰乃一品大学士,平日操守还算清正。本朝善待大臣,尤其优容文官。我想杀他,怎奈阻力太大,皇上也有心保全他。”

  郭嵩焘刚从山东前线回来,对僧格林沁的骄横、对地方官场的败坏深恶痛绝。他在曾国藩幕中呆过,对八旗高官猜忌湘军同样清楚,便力劝肃顺杀柏葰。他说:

  “亭公,皇上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自当竭诚报效。柏葰自恃资历深,顽固派也遥奉他为领袖,对亭公说三道四。你不杀他,何以立威,何以推行新政?为了挽救危亡,必须杀柏葰。”

  给肃顺戴了顶大帽子后,郭嵩焘又讲了个故事,令肃顺颇为动容。



  当年湘军刚刚创建,只有十营陆军,每个营官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靖港之战时,曾国藩亲率湘军,与长毛接仗。这是湘军第一次与长毛接仗,经验不足。水师先败,陆师跟着大溃。幸亏塔齐布在湘潭取得大捷,湘军才算站稳了脚跟。

  事后,曾国藩把溃败的湘军全部解散,又赏功罚罪。其中有一个营官,姓刘,是曾国藩的同乡,与曾家素有渊源。

  曾国藩认为,湘军在靖港的战败,在于刘姓营官只顾自己这个营,没有救援陷入长毛重围的友军,最终酿成全线的溃败。

  绿营兵之所以屡败,就在于败不相救。湘军要克复绿营弊病,就必须同袍一气,败则相救,胜不争功。

  为此,曾国藩要杀刘姓营官,其他人都反对。各营营官联合作保,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请曾国藩手下留情。因为两家有亲谊,杀了刘姓营官,两家就要绝交了。

  曾国藩不为所动,毅然杀了刘姓营官。此事之后,湘军军纪振肃,极为抱团,在战场上配合紧密,再也没有了败不相救的现象。

  郭嵩焘说:“科场如同战场。柏葰不死,最多就是流放。按照满清官场的规矩,用不了几年,就会有人为他说情。柏葰必能赦免回京,说不定还会起复。”

  肃顺最终定了决心,说道:“我明白了,柏葰必须得死!”


  https://www.biqivge.cc/book/21515238/1107500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