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十二章 太行峻秀,高山仰止

第十二章 太行峻秀,高山仰止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夏,五月十九。

这一天晴空万里,老天爷甚至舍不得洒出一片云彩,为大地上的人儿遮凉。稍微有一丝风吹过,也是热浪滚滚,吹得人脸庞发烫。

可即便是夏日的炎热,也没能阻挡住某些人的激情。

信都城外,南面官道之上旌旗满目。州郡一众大小官员们,此时都在路旁的林间簇拥而坐,似乎是在等什么重要的人物。

早上巳时方过不久,远远便看见,有一队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由南向北而来,那便是他们要等的贵人。

“快快快,来了来了!”

众人闻言急忙从林间树下站起身来,随后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官道两旁。一时间整个路边鸦雀无声,隐隐只能听得到那夏蝉的嘶鸣。

少时,那支数百人的车队便来到了身前。

只听得路旁为首一人高呼一声,“臣,冀州刺史.崔琰,携信都城全体官员,恭迎贵使.司徒大人。”言罢,随即带着身后的一众官员们,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

那远道而来的队伍,自然就是奉天子命,持节巡视北部各州的司徒.陈群。

自四月的那一日,丞相.钟繇和皇帝.曹丕密谈完之后不久,司徒.陈群和司空.华歆便离京了,二人一北一南奉命持节而去。

而司徒.陈群代天巡视的第一站,自然便是这冀州州府.信都城,因为这信都城里有一所让皇帝.曹丕都赞赏不已的“信都书院”,而且陈群此次前来,还带来了皇帝钦赐的牌匾。

而天子使者巡视的消息,自然早早的便到达信都城。,冀州的众位官员,尤其是崔氏一脉的人,无不欢喜雀跃。“信都书院”能够被皇帝钦赐墨宝,并敕造了牌匾,那可是无上的殊荣。因此也才有了,方才的这一幕。

只见那有着云罗华盖的马车,随即稳稳的停下来。

有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朗眉星目的人,持节慢慢的从车上走将车来。随后将手中符节递给了从一旁的宦官,并从他的手里接过一道圣旨,缓缓舒展开来。

此人自然便是那持节使者,三公之一的司徒陈群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慷慨于民,营造信都书院,深得朕心。朕特赐下墨宝,愿尔等.......”

圣旨自然还是冠冕堂皇的那一套,先宣扬了冀州崔氏两脉的功绩,着实有功于民什么的,再然后赐下牌匾,以兹鼓舞,愿你们再接再厉什么的。

“臣等,谢陛下隆恩。”

“哈哈哈,季珪兄(崔琰,字季珪)快快请起,如今正事已毕,诸位无须再如此多礼。”说罢,陈群上前一步,将地上的崔琰虚扶起来。

  崔琰诚惶诚恐的说道,“有劳圣使,不避炎夏酷暑而来。我等已在城中摆下酒宴,特为陈大人接风洗尘。”

言罢,却见那陈群微微摆手说道,“诶,吃饭不急,还是劳烦季珪兄先带我去看看那,声名满洛阳的‘信都书院’吧,老夫可是早已迫不及待了呀。哈哈...”

崔琰微微低着的脑袋眉头微皱,“呃...不瞒大人,那信都书院在城西山脚下,距离此处尚远,恐怕......”

“无妨无妨,好饭不怕晚,还劳烦季珪兄差人于城内通传一声,什么时候我们看完了书院,什么时候再回城开筵如何?”

“遵圣使令!”

......

一个时辰之后,陈群、崔琰一行人,便来到了城西太行山脚下的信都书院。

不过此时书院正在营建之中,狼藉一片,还不能称之为书院。无数的工匠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再加上那伐木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好不热闹。

只见这信都书院的建址,东面距离信都城城郭,约摸着有七八里的路程,就算是走路,小半个时辰也就从城里走过来了。而西面则毗邻太行,山幽林静,风景秀丽,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整个书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约百余丈,东西长约五十丈,建成之后,足可容纳学子千余人。虽然比不上洛阳的太学和国子学那般恢弘壮丽,可对于一州一郡,甚至还是一个私人书院而言,气势足以了。

陈群看着眼前这正在营造的书院,忍不住心生感叹,这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的实力,不愧是北方第一大氏族,势力果然不容小觑啊。  

“大人请跟我来”,崔琰在前引导不紧不慢的向陈群讲解道,“这石材、木料,都是就地取材于太行之中,这所有的工匠也都是按时发放工银的。”

只见崔琰指着一座正在修建的大门说道,“此处乃是我信都书院山门,届时当今皇帝陛下所钦赐的牌匾,将挂于此处。由此而内,分别是书院的仪门、先圣殿、讲堂、泮池、藏书阁、杏坛,两边乃是廊房,可作为学院先生和外地士子们住宿所用。

仪门者,礼仪之门也,旨在提醒学子们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

先圣殿,乃是当年拜谒我儒家圣人之殿。届时,主位会供奉仲尼圣人,左右两侧会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立像。东山墙会画上孔圣人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传略,以及十二先哲的画像。东山墙会将我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书写于上。

讲堂,顾名思义,将来会是书院先生给学生们授课的地方。

泮池者,泮水之池也。孔圣人家居泮水之滨,少年时常在泮水边读书。此泮池,以示不忘先师之意也。

至于这藏书阁,自然是储存学院书籍之所在。待书院建成之日,我崔氏一族将会把家中藏书,全部运往藏书阁,以供学院士子们观览。再好的书,没有人读也不过废纸一张罢了。

杏坛,昔年孔圣人曾于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他望着那银杏说道,‘银杏多果,乃弟子满天下之意。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不曲。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白标着弟子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坛也就叫就杏坛吧!’我等循孔圣人杏坛讲学,在此除地为坛,并栽植一颗银杏,亦名‘杏坛’。

整个书院,按现在的营建进度,预计明年开春,第一批学子们就可以入学了。”

陈群在崔琰的引导下,一点一点参观着书院的进展,心情不免大好。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将来那朗朗书声盈满园的场景。

随即陈群好像想到了什么,出口询问道,“季珪兄,不知这信都书院可有门槛,收费几何呀?”

崔琰即刻答复道,“回圣使的话,至于书院的学费一事,我等暂时没有敲定。不过下官在此承诺,如果真有士子家中贫寒,而他本人有恭谨谦顺的,我书院分文不取。

另外,如若个州郡的校馆满员,那些无学可上的各乡俊杰,都可以到我信都书院来。”

陈群闻言,眼睛不经意的一眯,可很快又恢复了正常,也并没有说些什么。毕竟当下,帝国的国库还不是那么充裕,有崔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带头兴学建馆,终究还是利大于弊的。

忽然,身旁的崔琰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向着陈群深深一揖道,“陈大人,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大人应允?”

陈群闻言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哦?季珪兄所为何事啊?”

见状,崔琰急忙说道,“不瞒司徒大人,我书院仪门的牌匾,未有着落也还未落匾,希望大人能不吝赐教,为仪门起名留下墨宝,不知大人可否应允?”

陈群闻言本想着拒绝,因为有皇帝陛下珠玉在前,自己又怎么好意思献丑呢。

可随即一想,人家崔氏一族为了帝国兴学之事,不惜出巨资兴修书院,如今只是向自己讨要一份字帖,又有何不可呢?

想到这里,陈群心中豁然开朗,随口说道,“《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虽不能至,然心神向往之。这仪门之名不如就叫‘高山仰止’如何?”

“好,好名字,司徒大人,不愧是博学之士啊。下官在此代书院,谢过大人”,听完陈群引经据典为仪门起名,情不自禁的出口夸赞。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陈群闻言哈哈一笑道,“哈哈,季珪兄谬赞了。汝崔氏一族,不惜耗费万金创立书院,以养天下士子。我陈群不过搬弄了一下口舌罢了,又有何功劳可言呢?”

再后来,天下读书的士子,人人皆知在那冀州信都城以西的太行山麓,有一“信都书院”,山门牌匾是由大魏太宗文皇帝.曹丕钦赐,而仪门牌匾则是由“九品官人法”开创者,鼎鼎大名的司徒.陈群所赠。

这份殊荣,可是其它书院甚至州郡校馆所没有的。

信都书院的声名,也因此广播天下。


  https://www.biqivge.cc/book/21348397/832117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