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八十九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三)

第八十九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三)


  随着邓艾洋洋洒洒的介绍,众臣们也不由得入了迷。

  说到这里邓艾缓了一口气之后,继续不紧不慢的朗声说道,“在前朝之时,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因此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这也是在座的诸位臣工,所知晓的‘察举制’。

  然,这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虽说自前朝建立以来,‘任子’、‘赀[zī]选’、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可是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能由上司向朝廷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因此,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以及真正有才能的民间人士,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对此,司空.陈群大人深知其中要害。因而在昔日太祖武皇帝在时,根据前朝‘察举制’,进行有话,去其害,用其利,创造出了一套前无古人的‘九品官人法’。迄今,已将近二十年矣。”

  文臣之中的陈群听到这里,眉头不禁微微一皱,虽说邓艾先把自己“夸”了一顿,可他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劲,心中并且暗暗道,“怎么,难道这邓士载(邓艾,字士载),要那我这‘九品官人法’做些什么文章嘛?”

  可毕竟还不知道邓艾究竟要做些什么,所以司空.陈群心中虽有一些不快,但是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来。

  而那邓艾还在自顾自的说着,全然不顾周围群臣的反应。

  “而这‘九品官人法’也确实是百年难遇的奇策,自其实施以来,天下吏治为之一清,朝廷和各州府的府衙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人才。由于这‘九品官人法’的存在,民间一些个真正拥有才能的隐士们,也逐渐被发掘了出来,为我大魏帝国所用,此功全赖长文大人(陈群,字长文)啊。

  然而......”

  说到这里,邓艾的话锋之下,而且特意停了下来,先看了一眼皇帝.曹丕,随即又扫视了一圈承明殿中的众臣,随即破釜沉舟的继续说道,“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个宵小之辈,却让这‘九品官人法’变了味儿,让长文大人的心血,开始慢慢的付诸东流了。

  不知诸位臣公是否知道,现如今在某些个州郡,这‘九品官人法’已经成为了某些个豪门赚取私利的工具。甚至一些个豪门大族竟然敢置朝廷律法于不顾,私自勾结朝中大臣,暗中结交大小中正官。

  正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近些年来,我吏部与刑部协同查到的案件便不再少数。可即便如此,那些宵小之辈,仍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wei]的顶风作案。

  另外,我想各位大人也应该知道。近些年来,各州郡所察举的民间人才,寒门之子极少,大部分都是名门望族的士子。而且即便是有一些个寒门子弟,可不知为何,他们的品级大部分都特别低,都是一些个什么下上、下中、下下之品级。

  只有极个别的,能够进入中下之列,诸位臣公难道不觉得奇怪嘛?而且因为此间的种种,民间更是传出了骇人听闻的民谣俗语,不知诸位臣公是否想听一听呢?”

  承明殿内的众人即便再傻,此时也听出了邓艾想要干什么了。更何况,此间的众人,能够站在这里的,又有哪一个不是多智近妖的人物呢?

  另外,能够站在这里的,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这辈子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过了,不该享受也已经享受过了。剩下的人生路,活着也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谋一条更好的出路罢了。

  可现如今,这邓士载虽然还没有明说,可他们已经察觉到了,他似乎要断了众人的这条路子。

  但是还没待他们开口,那高高龙椅上端坐着的皇帝,却率先开了口,“哦?究竟是何民谣俗语,邓爱卿快快说于朕来听。”

  殿内的众臣们看着皇帝和邓艾的一唱一和,此时也终于终于察觉到了,自己这些个人似乎已经掉入了这君臣早就准备好的圈子里了。

  得到皇帝.曹丕的“询问”,邓艾随即接上话茬说道,“回陛下,这民谣俗语也是臣偶尔听到的,这俗语是这样的,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上三品之中,已然没有了寒门士子和普通士子的存在。而只要是出身名门的和世族弟子,只要入仕,就绝对不会出现在下三品之中。

  而且微臣听说,这民谣俗语并不是仅仅流传于帝都.洛阳,以及司隶之地。前些日子,幽州的别驾詹台大人和交州的满宠.满伯宁大人,在依例向吏部进献邸报之时,都曾在其中提到过此事。而微臣因节掌吏部,也才得以知晓。

  陛下请想,这遥远的幽州之地,和南蛮交州之地,都已经传遍了此间民谣俗语。可见此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了,而是已然传遍了我大魏天下的一十三州了。

  臣痛定思痛,为了我大魏江山永固,也为了我大魏千千万万的寒门士子,以及亿兆生民,在长文大人(陈群,字长文)那‘九品官人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著作这‘科举制’。”33ýqxsś.ćőm

  说到这里,邓艾不容他人有插嘴的余地,在轻咳了一声之后,便继续开口了。

  “微臣作此‘科举制’,意在为我大魏选拔各类人才,让天下士子再无氏族和寒门之别,都能够为国效力。意在让我大魏出现更多,像前朝卫青、霍去病之类的人才罢了。

  首先,让微臣先述明这‘科举制’与之前种种人才荐举制度的区别。这‘科举制’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也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并非只是口说而已。

  第三,以各科考察为主要取士科目,而天下士人们,则需要定期赴试即可。

  以上的,也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三个特点。接下来,艾,便与陛下和诸位臣公详细介绍一下,这‘科举制’的内容、方法、制度、时间等等。

  首先,微臣以为,这‘科举’可以分为‘制科’和‘常科’。

  这‘常科’嘛,顾名思义,则是定期需要考试检察的科目,在艾看来,这三年一次为最佳。一来各州郡府衙的花费不会太大,士子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而这‘制科’,真是专门为陛下和朝廷所留,可以作为临时下诏考试。

  其次,这‘科举’的科目,应当包括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尤其是秀才科目,要求应该更高一些。

  明经在前朝之时便有了些许端倪,臣以为,此科考试内容包含各部儒家经典,此外也自然应当包括《老子》。考试,可以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

  另外明经科中,应当附加时务策。意思就是,考官就当前时务当面提出策问,而考生也应当当面书面作答。

  这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可以使读书的士子们,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朝廷、民间,观察、思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此刻比较务实,因此臣以为,此科的取士的人数,可以适当的多上一些。

  明法,顾名思义,这一科是用来考量士子们对我‘大魏律’的理解和精通。

  明字,则是为了考量他们的书画功力;明算,是为了考核他们的算术功底。

  其余的诸如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微臣已经在奏本之中详细解释了,还请陛下您费心审阅。以上的这些,便是臣所创科举中,所需要考试的各科科目以及相关内容。

  如今这考试科目也便算是初定这样了,如若有其它什么不妥,还请陛下多多教诲,也请诸位臣公同僚多多指点才是啊。

  接下来,便是这考试的具体方法了。

  经年以来,微臣经过深思熟虑,暂时定下了这么几种方式,仅供陛下和诸位臣公参考。

  这几种分别为:墨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

  墨义很好理解,也就是它字面上的含义即笔答。负责的考官根据圣贤的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口答的形式,即可将其称为口义。

  至于这帖经嘛,可以说是这五种方式里面最为简单的。也就是负责的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个片段,用纸条贴盖其中任意的数字或数句,然后士子考生们只需将其背出来即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变相的填空考试之法。”

  ————————


  https://www.biqivge.cc/book/21348397/808538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