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

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


  科举制在大魏朝终于推行了,其所造成的后续连锁反应,自然也就接踵而至了。

  首先便是天下士族门阀和普通百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了,由于朝廷早就知道了这些,也知道这是在科举制推行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因此当朝堂上还在议论科举制是否要推行的时候,江陵王.曹植以及吏部尚书.邓艾等人就已经看到了下一步,而且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措施了。因此,在各州府中,事态一旦有了要变大的苗头的时候,便会有一支特殊的由寒门出身和士族门阀出身的朝中大臣,作为特殊使者,亲自前往该处灭火。

  而且像这样的小队,不禁只有一个。当然更多的是需要当地的父母官来管控的,在科举制推行达成一致之后,司马懿、陈群、崔琰、王凌这些个氏族出身的公卿大臣们,所写的书信便也就随之传至四方了。

  这些个小波澜,并没能阻止科举的推行。

  于是,在朝廷的一纸诏书抵达各州郡之后,各地官府便也就随之行动了起来。游走在各地的官府快马随处可见,大多都是奉命传诏于各乡里的。

  士族门阀们相对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们早先一步便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消息。普通百姓们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欢喜雀跃,随后又奔走相告的。

  就这样,黄初一十六年的秋季如约而至,这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这一年的秋季不仅仅只有粮食的丰收,最重要的是自三皇五帝以来的第一次恩科,就要在这个秋天召开了。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准备,各地州府只待读书的士子们进场了。

  只不过,毕竟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见识过科举,所以即便是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可真到了临场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有一些手忙脚乱的现象,不过总体还好。

  各州郡依照朝廷的诏命,在各自地方,事先准备好了场地,按照科举制论策中的科目和要求,对所有提前报名的读书士子们进行考核。当然同时进行的,还有武科举,只不过两者所考试的科目不一样罢了。

  因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所以这次恩科报名的人数也是格外的多,场面那也是格外的热闹。当然朝廷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在考核上面自然也就严格了一些。

  可即便是这样,各州府考核完,随着粮税车队进京的人数,已然达到了两千余人之巨,而且这两千人已经是各州府严格考核和筛选之后的了,这倒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由于各州郡距离京都洛阳的长远不同,所以当一十三州通过秋闱的士子都抵达洛阳的时候,已然是接近年关了。其中大部分的寒门士子和普通百姓,也是第一次来到洛阳这样大的城市,看花眼那是必然的。

  而当这些人抵达京都.洛阳之后,迎接他们的自然便是尚书省.礼部文选清吏司的省试了。也正如当初所定的那般,由江陵王.太傅.曹植担任本次恩科的主考官,日常循例于各个考场之间,其余的监考官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在经过了差不过又一个月的折腾之后,首次恩科终于放榜了。这时人们才惊奇的发现,此次恩科上榜的竟然有五六百人之举,最为重要的是,这五六百人之中,竟然有三成是出身寒门或者普通百姓。

  虽然仅仅只有三成,可是这在以往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对于以往公卿大臣和各州府衙之中只有寥寥无几出身低微的人,这次的事情简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不过三成倒也算是不少了,毕竟那些个士族门阀的积累可不是十年二十年那么简单,而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了的。可这些个普通百姓和寒门出身的人呢?自然是没有办法比的。

  在本朝开国之前,普通百姓连一张纸都买不起的,更别说送孩子进入私塾读书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改良了造纸、印刷的江陵王.太傅.曹植,对制定推行了兴学国策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呢。

  可即便是如此,从黄初早年推行兴学至今,也不过才堪堪十余年的时间,跟这些已经积累了数代的士族门阀们自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另外这三成,说的是文、武科举统一都算的,而且普通百姓在武科举中榜的比例更大。

  但这个结果依旧让天下百姓所振奋异常,本来他们对这朝廷的科举制还是有所怀疑的,毕竟人人皆可投碟自进入朝为官,那可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所以他们忧虑不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同样也正是此次恩科放榜,才让天下百姓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科举,也才对这科举真真正正的放下了疑虑。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讲,此次恩科放榜有着当年商君.卫鞅在秦国变法之初,徙木立信的作用。

  当然同样对这次恩科比较满意的,还有皇帝.曹丕、太子.曹睿以及寒门出身的大臣们,他们本以为首次恩科,能够有一两成的普通百姓上榜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事实结果却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不管怎么样,这首次恩科总算是顺利完成了。从此,大魏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必将是一个令大部分人都向往的新时代。

  只不过,寒门和氏族门阀之间的泾河分明,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慢慢磨平。

  ......

  春去冬又来,冬去春又至。

  转眼间,距离朝廷首次恩科,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氏族门阀和寒门子弟之间的隔阂,很明显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的激烈了,并且再次有了同结一心的趋势。

  古人诚不欺,时间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随着第二次、第三次恩科的召开,民间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有才之士,进入了各个州府甚至朝堂中枢,得以为朝廷效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那些个原来的官员们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毕竟现如今朝廷遵循的原则,乃是能者上庸者下。以至于朝堂和天下各州的吏治,再次出现了自九品官人法之后的又一次彻彻底底的澄清。

  而那些个因此丢了世代爵禄的就士族门阀自然就会心生不满,而产生怨恨了。只不过这些人不敢怨恨皇帝,也不敢怨恨江陵王.曹植、任城王.曹彰,以及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所以他们只能将这份怨恨转换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那个人便是开创并推行了科举的吏部尚书.邓艾了。

  只是现如今的邓艾他们还惹不起,毕竟他上有皇帝.曹丕以及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这铁三角保着,下有新生代的寒门大臣们拥护着。现在对付他很明显不是明智之举,而这些个被迫下台的士族门阀又有哪个不是人精,所以他们看邓艾锐气正盛,毅然而然的选择了暂时隐退,以避其锋芒。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能够爆发出来的怨恨反而无所谓,最令人害怕的反而是这种隐而不发的仇恨。当然现在朝廷一派生机盎然,邓艾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整个大魏朝的变化当然不仅仅只是在朝堂之上,民间的变化也在日新月异。

  黄初初年的种种国策现如今已然有所成就,百姓的生活越发的富足,国库中的粮食和铜钱也越发的充盈了。有些国库里的粮食,甚至都出现了吃不掉而发霉的情况,即便是有专人照看。

  钱库中的铜钱也堆满了所有的储仓,甚至绑铜钱的麻绳多出现了腐烂,以上出现的种种还是朝廷在轻徭役薄赋税的前提下。

  这从某种方面上来讲是朝廷政策比较清明适宜,从另一种方面来讲也是官员们精明能干的成果,这很显然是盛世来临的征兆。

  而当初那些反对种种国策的人,现在也不由得在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

  帝都洛阳城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邦人的面孔,西域诸国、北庭各部,当然还有很多赤发赤须和鼻梁高昂金发碧眼的。33ýqxsś.ćőm

  西域诸国在龟兹国的叛乱被平定之后,便彻底臣服了,甘愿做大魏的属国,年年朝拜进贡。

  那些赤发赤须的人,自然便是二十万大军都折戟在北庭都护府铁骑之下的萨摩公国了。

  再加上后来他们的储君阿良.莱蒙,乔装打扮暗访了一次大魏朝之后,就更加坚定了向大魏学习的信念。也是从那次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与这样一个巨无霸为敌很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本来六部之中的礼部是最清闲的一个部门,可这几年却越发的忙碌起来了。外邦来使、商团贸易、春闱、秋闱,哪一个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以至于礼部尚书.司马懿,看起来比前几年都苍老了许多。

  ————————


  https://www.biqivge.cc/book/21348397/807658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