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凡尔赛只有女王 > 第96章 游记

第96章 游记


玛丽的第一年是在环游法国。

        假如单纯观光,一年时间是显得多了些。

        现代法国的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介于四川和青海之间。不算海外殖民地,此时法国在欧洲本土的疆域已经基本定型,和后世差不多了;仍没有合并进来的主要地区有后世的上萨瓦省、滨海阿尔卑斯省和阿维尼翁地区。

        其后,虽历经数次战争,包括拿破仑的扩张,但最终领土大致上还是回归了1793年第一共和国时期,只有微调——这也是历史上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上了断头台的年份。

        这一年中,包括科西嘉岛在内,玛丽去了法国每一个地区。每隔一周,她都会给凡尔赛宫写信,对象除了王储之外,还有老国王,内容则通常是当地美丽怡人的风景,或者独特有趣的民俗,另外就是问候和闲谈。

        给郎巴尔的信则私密得多,通常只由郎巴尔的信赖的雇员传送。常常涉及她对当地各种状况的点评,用汉语拼音写成;作为掩饰,其它部分则主要是关于时尚和八卦的。

        更为详细的调查报告,则都记在了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假如让她的敌人拿到手,以此为依据控告她为奥地利间谍,可能都有赢面。

        调查越多,她就越感觉到,仅了解一方土地仍然不够。在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以超出她预计的紧密程度相互交流着;如果只盯着法兰西本国看,结果只会是闭门造车。

        于是,在考虑过凡尔赛宫的情况后,她决定将行程扩大到整个西欧。

        关系紧密的德国和意大利自不必说,曾经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也不能落下。最最重要的,是英国。

        此时,工业革命的苗头已经悄然出现,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小小纺纱机,捻出了改变整个世界的引线。在接下来的百年中,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从西班牙抢走日不落帝国称号;这一切自有其内在原因。政治课本上虽然总结过,但那是经过提炼的抽象描述,必须亲眼看一看,才能对具体的做法有所把握。如果玛丽需要一个现成的模仿对象,英国肯定是首选。

        最起码,英国王室没让人民给推翻了,即便别的学不来,学学怎么保命也是好的。

        ——如此又花了一年时间。

        这两年里,法兰西岛的日子并不平静。

        离开凡尔赛众人的视线后,玛丽渐渐被贵绅贵妇们抛诸脑后,偶尔想起来时,便会兴致勃勃地猜测国王属意何时离婚。

        也不知道是她从不间断的信件软化了老国王的心,还是王储维持这桩婚姻的坚定态度让他为难,又或者波兰和土耳其的局势逼得他不得不重视奥地利方面的关系,路易十五一直没有明确提出离婚;但这枚地雷就一直埋在那儿,随时可能爆炸。

        巴黎民众对她的关注倒是一直持续着。他们不停质问:我们的王储妃到底在哪里?各种小报、传单、册子纷纷推出各自的猜测,有的说王储妃和人私奔了,有人说她因为偷情怀孕被赶出宫廷,有人说她为了逃避杜巴利的迫害而逃亡,不一而足;最多的矛头,是说她太过热衷于游玩,根本不关心国家和人民。

        历史上的玛丽,有一部分是死于舆论——例如那句著名的“人民吃不起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实际上找不到可靠出处,很可能是子虚乌有,却为玛丽本人招致了极大愤慨。如今的“玛丽”当然要引以为鉴。

        于是,一些关于王储妃旅行过程中的传奇小故事,开始从沙龙中流传出来。

        其中包括:惩戒邪恶贵族,帮助被逼迫的姑娘摆脱恶霸少爷;与地方总督智斗,以打赌的方式为一个村庄赢得了建造一座水车的经费;同狡猾的神父进行神学辩论,使得对方不得不勾销了向他借高利贷的穷苦人的欠款;细致调查、严密推理,点醒愚昧的法官,为被指控谋杀丈夫的妻子洗清罪名……

        这些故事倒不全都是假的,但经过各种添枝加叶、夸张渲染,基本已经面目全非。主意是玛丽出的,但幕后“写手”是郎巴尔,以她阅小说无数的经历,自然知道要怎么编这出“微服私访记”才足够吸引人;里边甚至有破案元素——此时距离爱伦·坡发表世界上第一篇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还有近70年。

        故事传播最初靠的是夏尼夫人,但这些传奇真正变得家喻户晓,还是后来的事——玛丽曾有过一面之缘的阿尔萨斯贵族,瓦尔德纳·德·弗兰施泰因小姐,后来的奥博基希夫人,动笔将这些故事编纂润色,以更生动优美的文笔写出来,先是在杂志上连载,后正式出版,引发拥戴玛丽的一轮热潮,连带着小说中机智敏锐的教师维耶尔、善解人意的热内小姐和忠诚勇敢的博伊队长都成了不少人的梦中情人。

        其中的短篇《尚贝里谜案》使奥博基希夫人被后世冠以“侦探小说之母”的称号。还好,爱伦·坡仍然是科幻小说的始祖。

        这都是后话了。

        如今,归来的玛丽,来到了她下定决心的原点。

        多米夫妇喜出望外地接待了她。虽然获得了大量赏赐,但夫妇俩的生活依然简朴;家中不过是置换了一些必备用品,还多了一匹耕马——这下马棚真的没法住人了。另外,他们设法多租赁了一份田产——虽然税贡也会因此增加,但收入总能多一点。一天一片面包,至少能变成两片。

        ——和他们获得的赏赐相比,添置这些东西的花费只是很小一部分。这是因为剩下的大部分,他们都分给了其它村民;而且是在国王的仆人抬着赏赐到家的当时,当着全村人的面,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分给了每一家。

        多米先生有自己的考虑。他说他并不无私,只是担忧。在一个大家都过得不容易的村落里,只有他家一夜暴富,拥有的还是大量金币、银币,招人眼红的是轻的,最怕的是被惦记上。村里仍然有卡图什的眼线,即便没有,也不排除哪个混蛋因为眼红而去勾结歹人。他不怕麻烦,但不想惹麻烦。

        郎巴尔曾提出过将他们雇佣到城堡去,但被拒绝了。他们还是不想离开自小长大的地方,也怕城堡里的条条框框。一开始看在他们救过王储妃的面子上,城堡里的人可能会给面子,但日子久了呢?

        让夫妇俩最高兴的,还是小奥兰获得资助,进了镇上的教会学校。古代欧洲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中国;直到文艺复兴,人类自身的智慧成果开始与神学对抗,启蒙运动则再次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像多米夫妇这样的底层人民,对知识的认知不过是学习之后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实用性未必比得上去当学徒工,但既然老爷夫人们都有文化,那么小奥兰能沾点也不错。

        玛丽与他们聊得热切,心里有个地方,却在微微发凉。

        要帮助像多米这样的千万家庭,单靠发钱从来就是不够的——中国有句话,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这次回访,仿佛就是专为了坚定她的决心而存在。

        她离开多米家时,闻讯而来的村民被士兵拦在外边,眼含热切和好奇,等着她露面。人数比上回多——开春了,在巴黎打短工的青壮年们要回来耕作。他们带回王储妃的一些巡游故事,其间不知又增添修改了多少不实细节。不过村里人都照单全收——毕竟,王储妃曾在他们眼前挺身维护两个农民,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会在别的地方为穷苦人说话?

        马车缓缓驶离,人群则追在后面,一直送出村外。

        王储妃再三挥手告别,他们才停下了脚步,站在原地,目送马车远去。

        那目光仿佛寄托了他们所有的希望。


  https://www.biqivge.cc/book/18071/123751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