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四合院:芯生年代 > 第116章 曙光二号

第116章 曙光二号


  赵烨他们的设计工作进展顺利,之所以这么顺利,是因为整个团队在这两年里得到了锻炼。
  赵烨早早的就完成了自己这部分工作,他并没有插手别人的工作组,而且找到了沈机和微电所那边去了。
  在八号实验室的会议室内,赵烨又组织了一次小型的会议。
  “今天找大家来,是想请大家帮忙做一个小玩意儿。”赵烨说完,就给在座的人分发资料。
  京一机的秦工这次也在这里,说起来,他跟赵烨打赌输了,真的来找赵烨“负荆请罪”了。当着众人的面,赵烨总不能真的让人家一個快四十岁的工程师给自己磕头认错吧?这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只不过这位秦工还是个挺轴的性格,非说输了就是输了,一心要给赵烨做徒弟!
  赵烨哪敢真的这么干啊!就是占着理也不行。最后没办法,杨厂长直接把人给“收了”。如今,秦工变成了联合厂技术处的副处长了。
  是所以是技术处而不是技术科,那是因为联合厂的行政级别又升了。技术科也就升级成为了技术处。
  所有人都跟着水涨船高,赵烨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他东来不关心这个,对于一个穿越者来讲,尤其是赵烨这样的,钱根本就不是问题。实在缺钱了,随便找个金矿附近,收取一些含金的石头,分分钟就就能从里面提取出黄金来。这也是赵烨前段时间发现的一个功能。
  “赵工,这是个什么东西啊,看着结构还挺复杂的。”沈机的张主任开口问道。
  “哦,这是我设想的一个软盘读写器,他能配合软盘,存取一些数据。”赵烨给大家解释道。
  “我是这么想的,磁带大家都见过吧?原理上,跟那个有相似之处,不过结构是不一样的。”
  说完,赵烨就在后面的黑板上,画起图来了。先是画了一个圆,然后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再画一个同心圆,一直画了32个。然后在一个最外围的一个圆上,又开始标点,直接把一个圆分成了16份。
  赵烨由重新在黑板的空白处,画了一段弧线,表示其中的一份,在这段放大了示意图上,开始标记了一个64的数字。
  这个时候,赵烨才重新给众人解释了起来。:“大家看,这个就是我想做的磁盘,整体来讲,我们把一个圆形的磁盘,分成32个同心圆,我把这个叫做“磁道”,再把每个磁道分成16份,那么一份就是一个扇区。在每个扇区上,我们在规划出64个字节的存储位置,也就是512个存储单元。在每个扇区的头尾,我们各规划一个字节,用来存放地址信息,这样一来,这个磁盘理论上就能储存15872个汉字信息了。当然,实际要比这个数量少一些,因为还有一些其他的固定信息需要占用一些空间。但肯定能超过13000个汉字的存储空间。”
  大家听着赵烨的话,心里有点儿搞不明白,你跟我们说这个干什么?这跟我们手里的资料也对不上啊。
  “大家手里的资料是对我设计的这种磁盘做读写功能的设备,大家看设计图……”赵烨详细的跟大家解释了软盘读写器的结构设计,分析这个设备加工制造的难点。
  对于有了一次自动化设计经验的众人来讲,这个东西确实有些难度,但难度也不是很大。伺服电机有现成的设计方案,读写的磁头,是一个难点,不过难点在于如何做的更小。位置传感器同样有现成的方案,这个用不上激光设备,不过这个软盘是固定位置的,只要根据读取到的位置信息,通过伺服电机控制磁头的位置就能够实现定位的功能了。
  对于软盘的制造,赵烨没打算放在这里,这不是这边的强项。他打算交给718厂,用一个薄薄的塑料片,上面用光刻机的原理,在化学图层上进行紫外线照射,规划出磁道和扇区。再用氧化铁做磁感应材料,填充进规划好的存储位置里,这样一来,只要在上面在覆盖一层高分子材料,阻止氧化铁和空气接触和互相干扰,一个软盘的盘芯就完成了。再把这个盘芯抛光,放入专门的外壳里,一个软盘就算完成了。
  这个东西虽然目前的技术做不到太大的存储空间,不过也还是有进步的空间的。比如双面存储,比如扩展扇区的存储单元,再比如增加磁道的数量。
  在后世经典的3.5寸磁盘上,人们做到了1.4MB的存储容量。不过那个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现在赵烨只是在目前能达到的精度上,做到了32KB。假如读写器能搞出来双磁头来,那就能再翻一番,变成64KB。
  小当然是略显小了点儿,可是相比于现在柜子那么大的硬盘来讲,这个小东西还是很方便的。
  软盘读写器或者说是存取器正式开始了制作工艺的研究设计。这个对于目前的沈机,微电,联合厂来讲,难度有,但不大。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这个东西做的足够小。
  因为他们的设备小了,软盘才能实现小的可能。最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试验,赵烨和这里的研究员,把软盘的尺寸定在了10厘米。也就是说比之后世的3.5英寸大了一点点。
  软盘的尺寸确定了,赵烨也就开始联系718厂那边。生产设备不是问题,赵烨在软盘项目组展开研究的时候,他已经提前弄出了生产软盘的设备了。这对于此时能够生产自动化光刻机的联合厂来讲,真心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无非是简化一下设备,把硅晶圆换成塑料片,调整一下灯光的强度和透镜。
  这个技术的难点是材料,好在这对于赵烨是最简单的问题。
  尺寸最终定了下来,设备也就按照这个尺寸进行调整和固定。最后试生产一下进行检测。
  718虽然是军工单位,可是赵烨他们这个联合厂也算半个军工单位了。再者两家单位毕竟已经配合过多次了,这才还是对于曙光一号的改进工作,所以718厂的领导觉得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他们的报告打上去,当天就得到了上级的批准。首台设备当天夜里就送到了718厂了。
  至于软盘外壳的生产,那对于718来讲,不是个大问题,几天时间,就拿出了方案,跟赵烨确认过后,随即就开始生产了。
  至于软盘读写器,则是在沈机的人在联合厂的试验车间里搞出来的。因为不是大批量的生产,所以也就没有搞专门的生产设备,只用这里的通用机床,加工了一批。当然了,很多精细的零部件也是赵烨带着技工手搓出来的。
  如果将来要批量制造,那到时候就需要让沈机总厂配合研发专门的加工设备了。
  忙忙碌碌中,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如今又是年关将近,赵烨领着大家再次组装起了新的微型计算机。这一次的曙光一号改进的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一致决定,给新弄出来的这个机型取名为曙光二号。
  现在的曙光二号更加的接近赵烨理想中的计算机了。他有两种显示器可以选择,一个是原来曙光一号的那种点阵式液晶显示器,只不过比第一代大了一些,不过也大的有限。这个技术真心是不那么容易的。二一个选择就是用电视机代替,曙光二号给加装了信号转换器,机箱上也留出了专门的插头接口。
  此外还有硬盘接口,互联接口,软盘读写器。距离赵烨印象中的电脑,差距越来越小了。这个差距主要存在于处理器的性能上。对于外接设备的理念是,两者几乎快要“达成一致”了。
  这一次,在实验室里,一共搭建起来六台曙光二号,这是为了测试一下多机互联的功能。慈教授他们特意找来计算量非常的大的数据进行试验,以一台做主机,负责计算任务的分解和整合,另外五台计算机在主机的命令下,分别进行运算。计算的数据随时实地的通过主机进行互联,实现了多处理器多机的并行运算。
  测试进行的第一天结束,喜报就被上报到了有关部门。没等测试工作全部做完,上级的生产任务就下发到了厂里了。
  联合厂这边再次投入到了新机型的生产中去了。这次的生产同样是多厂协作,就连任务很重的曙光厂都接到了相应的生产任务。
  为啥,因为所有的自动化光刻设备都在他们那里啊。
  处理器是不能让他们来搞的,但是周边设备所用的一些芯片,那些设备还是能够胜任的。联合厂这边主要利用二代光刻设备加工核心处理器,其他配套厂生产其他的附属部件,然后再次集中到联合厂的组装车间,进行组装。
  赵烨等到整体测试完成,他又有了预感,估计这个春节,又不能在家里过了。
  事实也是这样的。跟去年几乎同样的形式,首批完成的曙光二号,再次要求被第一时间送往大西北,不过这次可不是二十台了,而是两百台。
  单位也不仅仅是一家单位,而是变成了近三十家。不用多考虑,赵烨再次登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卡车。


  https://www.biqivge.cc/book/17922188/7082427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