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 > 第609章 十大奏

第609章 十大奏


乾清宫中。
  朱见深轻笑着说道:“这老狐狸确实有些东西啊。”
  站在一旁的张保,看到皇帝陛下脸上的笑容,只感觉心惊胆战。
  虽然朱见深在笑着,可这个笑容之中,却是掺杂着难以掩饰的怒火。
  张保不知道皇帝看了什么,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能在旁边候着。
  而顿了一会儿后,朱见深却又开口说道:“门达是不是回来了。”
  “是,陛下,门达昨日回京。“
  ”朱骥是不是也回来了。”
  “陛下,朱指挥使也回来了,也是昨日入京。”
  “好,明日朝会之后,你让李贤,徐有贞,韩雍,彭时,朱骥,门达众人来乾清宫议事。”
  “是,陛下……”张保赶忙应道,心里面更加没有底气了。
  朱见深站起身说道:“张大伴,跟朕出去走走吧。”
  “是,陛下。”
  说话间,朱见深走下玉阶,径直朝外走去。
  而张保也紧随其后。
  出了乾清宫后,朱见深便在深宫里面不断地转悠,还是觉得无趣,他让小太监去把李贤地奏疏拿来,而后出宫。
  皇帝临时起意,大晚上出宫晃悠,有些反常,可张保也不敢多问,只能下去安排御驾,护卫……
  朱见深的反常来自于李贤的奏疏。
  韩雍上抚民六策。
  皇帝下令让官员表书观后感。
  诸多的官员都是写点好听的,拽点文的,颂德感恩,对皇帝吹嘘一番,应付过去就行了。
  可李贤认真了,也应该是跟韩雍对上了。
  韩雍上六策,李贤的观后感洋洋洒洒数万字,名十奏。
  前面是观后感,写出了民力匮乏之后,朝廷应该做的具体事情,很是全面,也对韩雍的奏疏有了很大的补充,甚至从百姓律法方面,也有了些许的描述。
  这一段让朱见深受益匪浅,因为李贤的能力是有的,他上奏所言,有很多比韩雍的还有可行性。
  而后面,就是对于吏治的一些看法。
  拥有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大明,跟没有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大明,在对待百姓,官员的态度上,完全是两个样子,甚至可以说成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也可以说,少了洪武皇帝的大明,已经朝着宋朝靠拢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虽然没有喊出来,可做的事情却是一样的。
  士大夫群体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
  他们都是老爷。
  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才能在人间享受富贵,有官名在身。
  之前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
  拿着朝廷的微末俸禄,手中却有着极大的权力,他们动动脑筋,就能获得很大的财富。
  到了中后期的时候,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敛财,也是听之任之,明明知道,却不会去制止,也不会将这种事情搬到明面上。
  只要不出乱子,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可现在大明在推行新税制后,对于官员的待遇也提高了一些,从刚开始的两京官员提高,到了这两年,地方官吏也开始有了年终红包。
  想要维持稳定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
  若是都想享受骄奢淫逸,敢于跟皇帝的生活相比较的官员,即便给他们的俸禄提高数十倍,也是不够用的。
  这些官员要想法子搞钱啊。
  老百姓有一句话说的好,吃菜要放盐,打官司要给钱,吃菜不放盐,无味,打官司不拿钱,稳输。
  衙门大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也是老百姓对官员的一种讽刺。
  实际上不止打官司这一件事情,只要是跟官府扯上关系的,都要让你自己先脱一层皮。
  而这一点李贤在奏疏上丝毫不忌讳,也毫不掩盖的披露出来。
  这个确实需要勇气的。
  刑部只要查哪一个省的按察使司的案房,有一个算一个,每一桩案件,都成了官府的生意了。
  从官老爷到下面的小吏,几乎都会赚的一个盆满钵满。
  在太祖洪武皇帝的时候,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在之后,这种就成为了常态。
  李贤数万字的奏疏中,炮轰地方按察使司,言辞严厉,并且列出了几桩事件。
  比如轰动西安府的欺女案。
  成化八年时任西安知府,现任陕西按察使耿柄仲之子耿怀,在西安府横行霸道,好色成性,欺负良家女子,一年达到十六起,弄得民声鼎沸,可百姓申冤无门,巡查御史巡查西安,被数百名百姓拦着状告耿柄仲,以及耿怀,巡查御史得知之后,转交按察使司,刑部。
  刑部特审,叛秋后问斩,过去了七年,耿怀现在并未被杀,刑部存档也全部消失,耿怀换个名字依然逍遥法外,其父耿柄仲在六年的时间中,还是照常升官……
  民不与官斗之,斗也斗不赢,铁案判了下去,还能被手眼通天的官员给翻了案。
  又比如成化六年,在开封发生的一起土地侵占案,数百的百姓在茫然无措间,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全部都被地方上的豪绅给占领,这些百姓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豪绅家的佃农,百姓们在府衙闹了许久,最后不了了之,失去的身份找不回来,失去的土地也要不回来,只因为这个地方豪绅有着一个在京为五品官的胞弟。

  在十奏之后,李贤又开始勉励少年天子,其核心思想是: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
  着重描写的就是振奋士风,团结民心。
  这十奏,李贤不知道该下多大的决心,才写出来的。
  实际上满篇之言,其重点都是吏制,律法的不健全。
  当然,李贤作为一个将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中庸之道玩出花的官员,敢于上这种奏疏,确实难得可贵,因为他本身就是士大夫的代表,文官群体的代言人。
  这样说他们内部的事情,就相当与将自己这个群体最丑陋的一面,直接扯开给皇帝看。
  大概意思是,唉,那个坐在龙椅之上的小子,你瞅一瞅,我们这些人四书五经了然于胸,可我们说人话,不办人事啊,我们拿着你的钱,还砸着你的锅,你气不气,气,气就对了,谁让你要依靠我们治理国家呢,没我们,你还是皇帝吗,你还能安安稳稳的坐在龙椅之上当真龙天子吗,别开玩笑了,大家都很忙的,你享受,我们也要享受,怎么,你生气,生气你忍着……
  这个奏疏正如当头之棒敲打在了少年天子的头上。
  换成其他的帝王,肯定会在看完这些东西后,暴怒不已。
  但朱见深却没有太大的反应。
  因为他知道李贤奏疏上面的东西,都是现实存在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堵塞的年代。
  一个县令就是裂土百里,驭民几十万的土皇帝,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丝毫不意外。
  特别是一个从古至今,上下尊卑的观点深入人心的国家,吏治永远是最难搞的。
  因为你要用同一个群体的官员去监督。
  他们相互勾结,即便是九五至尊也无法改变…………
  而越发成熟的朱见深也清楚,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模式,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较为稳妥的模式,将这种事情减少。
  大明太大了,总会有阴霾,可他们还是要尽全力去做,去争取让阳光照进阴霾之中,将所有的黑暗,不公,暴露于世人面前……


  https://www.biqivge.com/book/15232046/240100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