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征南战记】(1):小陶
【征南战记·小陶传】(1)
小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陶了。
征南大将军自然不可能再叫小陶这个有失威仪的名字。
小陶善弓弩,长于射击,按照命氏的常理,黑夫原本想为他命为张,可小陶却摇头婉拒。
“我...我...我不想!”
小陶脸色微红,表示自己的后代不一定会从戎,也不一定对学习弓弩有兴趣。
“我...我想让...让后...后人...记...记住我。”
黑夫选择尊重了他的意愿,以其名‘陶’为氏。
小陶并未给自己重新起一个符合高贵身份的名字,就像黑夫得氏之后也没有改称尉黑子,小陶认为‘陶’这个字很好,便以氏为名,史载征南大将军陶。
这种情况在摄政年间并不少见,御史大夫喜、西南督察怒都是单名,直到破虏朝的时候才开始流行多字名。
令人惊奇的是,也不知是因为年岁渐长还是什么原因,改名之后小陶口吃的毛病竟慢慢好了,以至于征南将军府的幕僚们还曾经猜测主座上的人是否为影子替身。
倒是小陶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口吃的习惯,长子陶期年少为郎,后外放定陶、番阳、安陆等要地担任县尉,守土有方,制使往来盗寇绝迹、豪强甘心纳粮。
陶期深得小陶务实属性的真传,在任期间虽无亮眼表现,地方上却也从没出过什么差错,予民无忧,广受百姓爱戴。
摄政三十年,小陶病重卸任军职,陶期被调回关中,担任咸阳都尉,直属内史,负责管辖咸阳城中的常备军,并在小陶死后袭爵上赣侯。
次子陶艾,年少从咸阳学室的司业博士习兵法,有所成,摄政二十二年在第二次征西南战役中走山中小道偷渡敌后,精兵破敌逼降贼首,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小陶为人低调,授意陶艾作为旁支开宗立业,后陶艾兢兢业业,以平西将军职镇守成都,数十年没有出现差错。
小陶晚年得一女,名碧,在长大后克服了口吃的问题,嫁给了共尉之子共江,幸福美满。
......
如果将时间回溯到第一次征西南时,大将军陶多少有些后悔和遗憾。
摄政十七年3月24日,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大秦帝国历史的日子。
后世学者普遍将西南三大征的开始认定为间天谷之战,而非孟奋之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南三大征的秦军主帅大将军陶是在间天谷之战后才被授予重任,而直到间天谷之战结束,秦军主将都是背负骂名度过余生的平夷中郎将安南。
荣誉由小陶承担,骂声和指责都是安南的,从英雄到草包,世人对安南的评语只经历了短短的间天谷之败。
间天谷是位于距离滇郡边陲一百八十里的西南夷境内,靠近古泰邦东北部的一处被繁盛茂密树林覆盖的山谷,能容纳大军通行,也非常适合设伏。
如果秦军能顺利通过此地,非但可以隔绝西南夷与伪瓦人的联系,还能趁势杀入古泰邦,甚至一举定鼎河口局势。
想法无疑是好的,可惜执行起来遇到了问题。
安南认为全让自己背锅多少有点冤枉,因为导致秦军失利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的放松警惕疏忽大意,而是底下两个地方军吏玩忽职守渎职造成的。
而这两人的大名,分别是更始县尉廉匡与二五百主王丹,他们有幸登上了《夏秦帝国风云录·贰臣传》,并占据了不小的篇幅。
廉匡,原六国降将的卫队队长出身,因贿赂受降的官吏而得到特殊对待,不仅没有被治罪审判,甚至还因为运作得当,在战后落了个县贼曹的职位。
廉匡敛财有方,通过养寇自重、同流合污、设卡抽水等方式在短短几年就搜刮到足以让他贿赂上吏晋升为县尉的献金,且能够权衡地方百姓的情绪,不至于闹出民愤。
王丹,本为冯劫旧部一小屯长,北伐军入蜀之战中带着乡党临阵绑了主将乞降,事后被算作反正,为百将,得爵官大夫。
几年前王丹参与了平定夜郎国之战,奉命把守粮道时意外堵住了在夜里潜逃出城迷失方向的夜郎国国主,因此连升两级,战后留在当地任职,归属平夷中郎将麾下,此次率部听命随征。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40577/6605962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