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白(12)
红与白(12)
十二、大殓(上)
据《礼记·丧大记》记载:“敛”(后来演变成殓)分小敛、大敛两次进行。小敛就是给亡人穿上寿衣,安放在灵床上;大敛就是把遗体装进准备就绪的棺材里。
将“抹过澡”、“装好老衣”的亡人装入棺材是为“大殓”,宜昌话称为“收敛”,或者是“入材”。收敛前,先得请人将早已准备好的把棺材抬进那间一般在葬礼期间充作灵堂的堂屋,抬棺材进灵堂也有讲究:必须要大头在前,也就是要把亡人的头放在灵堂的上方,小头在后,也就是要把亡人的脚朝向大门那一方。据说,人死入材的时候头朝内、脚朝外,就是意味着亡人是要出去的。如果小头先进屋,棺材就得在灵堂里转一圈才能使小头朝外,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预示着这家还会有人死,所以是大忌讳,马虎不得。奇怪的是,枝江百里洲一带偏偏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棺材小头在前,不知为何,也不敢妄作评价。
棺材被抬进灵堂之后,宜昌没有河北保底那种很严格的男左女右的规矩,都是将棺材盖打开,将棺材用两条板凳搁放在灵堂中央,那块棺材盖也要用两条板凳搁在亡人即将抬出来的那一侧。据1991年版的《宜昌县志·民情风俗》中的“丧葬”一节所载:“死者入殓有条件要以丝棉作被。”其实过程并不是这么简单。那些担任收敛工作的人会先将棺材里放进早就备好的草木灰或石膏粉等物,作底垫层(因为草木灰、石膏粉吸潮性强,有防腐功能),再在垫层上铺一层厚厚的草纸,并将一刀一刀未开封的草纸一直搭到棺材两边的墙板之外,那叫“满铺”,然后才在草纸上再铺上松软的垫絮。
将亡人从他所去世的那间房抬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是脚在前,头在后,与棺材进入灵堂恰好相反,意味着一旦离开就不再进入。遗体抬出后要先放在铺有垫单的棺盖上,再由负责收敛的人分别从两边提起垫单,将亡人装入棺材内,这就是“大殓”,也叫“入材”。然后,负责收敛的人员会用那些在棺材墙板上满铺的草纸,塞向遗体两则,使得遗体固定,也使得遗体在出葬上山的路上不至于在棺材内晃动。
当然这还没有完,还要叫亡人的长子在衣柜里随意拿出一条自己的裤子给亡人蹬蹬脚,这表示亡人有后;收敛的人还要拿一把剪刀在所有到场的孝子贤孙的身上所穿的衣服上剪下一块“布角角”,集中起来用一块布包着,这个布袋称为“子孙袋”或“子孙串”,放在亡人的身边。一方面带有子孙袋的亡人到了阴间之后,能显示出他(她)的孝子贤孙多,不会受到别的鬼魂的欺负,一方面也意味着亡人的子孙繁衍不断,烟火兴旺。笔者老婆家有一个儿子六个女儿,加上姑舅姨,丈人丈母去世的时候,孝子贤孙一跪一大排,也是极为风光的,不过“子孙袋”是自己准备的,大大的一包,很多人都为止羡慕不已。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106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