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书街(60)
戏说中书街(60)
六十、穿越到道光年间去
历史记录了在距今三百年前的大清王朝道光年间(1821-1851年)发生的那件后来直接影响了国家整个走向的大事:道光十八年(公元1821年),清廷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第二年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公元1823年)英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挥师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达天津附近,九月林则徐被革职;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24年),英军占领香港;又过了一年,英军兵临南京,清廷同意议和,《南京条约》立;随后几年,陆续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宣布正式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
不过在那个时候,位于长江西陵峡口的宜昌古城还没有开辟为商埠,那座从大明王朝就耸立在长江拐角处的宜昌城的城墙刚刚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驶过川江、穿过三峡,看过至喜亭,将木帆船停泊在小河边的船家,走过松软的沙滩,爬上长长的台阶,登上江岸的时候,都会有些面目一新的感觉。不过,早在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驻守在宜昌的左营游击(指挥官)张琦指挥的一次修葺,就开始有了可以关闭的城门的记录,宜昌就从不设防变成了真正意义的城池,之后的历次维修,不过就是小修小补而已。
那个时候,虽然深入内地,而且处于川江与荆江的交界处,英国人用军舰上的大炮轰开的国门引起的震动似乎对这座小城没什么改变。只是抛弃了那个有些受人鄙视、也有些耻辱感的夷陵的称呼,改为“宜于昌盛”的宜昌;城门不仅由明代的八个门减为七门,名称也有很大的改变,东湖门改称大东门,南藩门改为大南门,文昌门改称小南门,西上门改称中水门,西塞门改为镇川门,北左门改为小北门,北望门改为大北门。原东北方向的小东门,因阴阳风水先生称不吉利,就闭其门称为威风台。那个位置就在离中书街不远的环城东路与学院街相交处。
宜昌古城的范围不大,仅占地1200亩左右。南北长有3里多;东西短仅1里多。经历了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建设,城内有40多条大小不一、长短不等的街巷。建筑物大多都为明清硬山式建筑风格,或是一色的青砖到底,或是茅棚木屋。城内的商贸中心集中在鼓楼街一带;盐税号、土税号、钱庄等大多集中在锁堂街(尔雅街);绸缎、布匹、杂货、广货、药材、酱园等店铺,大多集中在天官牌坊(民主路)、二架牌坊(新民街)、南门外正街、北门外正街和东门外正街一带。而城中的达官贵人、士大夫、有产阶层,几乎全住在由学院街、县府路(献福路)、中书街与南正街相围的那个区域。
那个时候,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艇、黄牛棹歌是这座城市的古八景;那个时候,私盐贩运猖獗,城里人视巫溪盐为正品,于是卖盐的杂货铺二样货色齐备:摊位上摆放着淮盐以应官府检查,私下卖巫溪盐获利丰厚;那个时候,宜昌城里的三大富贵家族崛起,而且积善好施,所以百姓没什么仇富情绪;那个时候,万州的红橘、施南(恩施)的柿子、前坪的李子、百里洲的沙梨好吃得很;那个时候,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可以在城里买套房;那个时候,现在被当作文物古迹进行整体搬迁的新民街32号的那栋框架结构的小木楼才刚刚建成,房梁上系了一串鞭炮炸得满地红。
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记得,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间的那个盛夏的一天,一个身穿青衫的和尚在午后火辣辣的阳光下正满头大汗的从学院街拐进中书街。街上同样几乎看不见一个人影,正要走进顾家巷的时候,一家杂货店的老板认得他是大南门城楼上关圣庙的住持,就叫住了他:“大师父,这么热的天,歇歇脚、喝口茶再走也来得及!”
和尚循着声音望过去,也认得是常到自家庙里来敬香火的老香客,急忙停住脚,双手合十以表敬意:“生意可好?这是要到顾家请大老爷写几个字!”
那个老板赶紧递给他一杯凉茶:“既不是逢年过节,又不是要做法会,大师父值得这么兴师动众吗?”
那个和尚一笑:“那位大老爷可是我朝第三支笔呢!”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105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