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书街(65)
戏说中书街(65)
六十五、关于节俭的对话
顾嘉蘅他们一行三人去到湖广会馆大戏楼的那天,大戏楼那天正好演的是洪昇(公元1645-1704年)创作的的《长生殿》。那部京剧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同样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洪昇那个剧作家在原来题材上加以发挥,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一经登台就盛演不衰。
他们坐到二楼包厢里的时候,正好那部京剧开场不久,小生扮唐明皇引二内侍刚上台,唱的是《大石引子·东风第一枝》:“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唐。层霄雨露回春,深宫草木齐芳。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韶华入禁闱,宫树发春晖。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两位不知留意过没有?”李尚迪一边用堂倌递上来的热毛巾擦手,一边在笑着询问:“明明剧中演绎唐明皇之事,为何演员穿着大明龙袍,而你们这些大清王朝官员不觉得别扭吗?居然放任前朝官服在台上招摇过市,是否过于荒诞?”
风华正茂的顾嘉蘅微微一笑,很平静的回答:“演戏,戏也;演员,戏子也,既然皆为做戏,就当不得真了,藕船先生也别牵强附会,不要将一袭台上服饰当做寄寓故国离黍之思才好。倒是贵国既为我朝属国,所穿依然是以方冠,着广袖常衣的前朝遗制,我朝皇恩浩荡,也认为贵国上下都在做戏,这才懒得理睬。”
“此言勉强可信。”那个朝鲜翻译官话题一转,手指着顾嘉蘅官服肩上的一个青布补丁笑问着:“然而编修身为翰林院官员,加上今日接待友邦使者,却衣衫褴褛,破旧官服上打着整齐的补丁,岂不是有损贵国形象?”
其实这本身就是道光年间清代官员的一种尴尬。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太平盛世,挥金如土,耗费巨大,致使财政亏空;嘉庆皇帝登基后,社会矛盾激化,起义此起彼伏的爆发,为了镇压必须耗费大量银两,以致到了道光年间,康乾盛世的浮华外表早已烟消云散,大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倡导满朝文武“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
那个道光皇帝不仅将皇宫开支削减一半,自己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据《满清外史》记载,旻宁的衣服每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以外,所有的衣服破了,就打了补丁继续穿。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皇宫其他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也不得使用化妆品。在喻大华的《道光皇帝》里面,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上主宾每人就是一碗打卤面;平日皇帝每餐只有四道菜,有人考究出:如今官场上的四菜一汤就是从道光皇帝那里发展而来的。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因为道光皇帝旻宁起到的示范作用,大臣们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以致道光年间的朝会就像是金庸笔下洪七公的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着的到地砖上跪着的,全是衣衫破旧、补丁摞补丁的人,个个像叫花子。其中将由皇帝提倡的这种节俭精神贯彻得最为彻底的是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公元1755-1835年),据《晚清帝国风云》披露,道光帝自己穿的裤子只是一个膝盖有补丁,而曹大学士朝会上穿的裤子的两个膝盖都打了补丁,所以每次看到曹学士,道光总是会龙颜大悦。
据说曹大学士每天赶着一辆破旧的驴车上早朝,退朝后便脱下朝服,换上更为破旧的衣服、拎着箩筐到菜市场上去买菜,还经常为了一文钱与商贩讨价还价。这些近乎荒诞的节俭行为传到旻宁耳朵,就使得道光皇帝更加喜欢曹学士。在那种节俭引起政治上巨大成功的示范作用下,道光朝的大臣们节俭的极端案例层出不穷,叫身为现代人的笔者读来仍忍禁不住。
所以顾嘉蘅一点也不尴尬,他就用了《朱子家训》里的一句话回答了李尚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105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