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75)

戏说中书街(75)


戏说中书街(75)

        七十五、南阳府衙话今昔

        坐落于南阳城区民主街西部北侧的知府衙门始建于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民国和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经历199任知府。那座知府衙门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6000平方米,现存房屋100余间,因为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目前保存最完整、规制最完备的唯一府级官署衙门,所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知府衙门现存的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沿着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建筑采取的是我国传统的单檐硬山式结构。因为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所留下的一处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加上现存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档案馆,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所以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

        自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前251年)设置南阳郡直至元代,其间的郡署、州署、府署的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史料记载,明代的府署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南阳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在原故址修建的;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当时的府署就有了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按旧时规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铭,作为官员箴规,并建亭保护)。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公元1478年),那个一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了民众饥荒因而赢得爱戴,每次离开,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而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的陈镒在南阳知府位上曾经重修大堂(正堂)及其他建筑,不过“经明末变乱颓圮。”清顺治四年(公元1674年),知府辛炳翰开始修思补堂,又修仪门、榜房,继任知府张献捷重修大堂和六曹房、乘发司、永平库。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知府佟应琦在大门外东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至此南阳府衙初见规模,可是时间久了,“府署渐颓。”

        于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那个后来在武昌死在太平军的炮火之下的知府岳兴阿对府署又进行过一次大修;咸丰初年,来自宜昌的知府顾嘉蘅又进行了补修,在府宅后面东北侧建团练宾兴馆(团练公局);又过了几十年,到了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由当时的知府、官家子弟傅凤颺倡导并亲自督导,动员府署及地方州县大小官员捐出俸禄,对南阳府衙进行了大修及重建,并撰写了《重修南阳府署记》碑文,为这座明代建筑历年修缮和部分重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此次修葺,工程浩大,前后共经历了五个年头,直到光绪27年(公元1901年)才最后宣告竣工。

        这就是号称初置于元代、有证可查始于明代的南阳府衙最终的版本。

        清末民初,南阳的管辖变小了,知府撤销了,原来的知府衙门变成知县署,再改称县公署,后又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延续了很多年的南阳府被撤消,府署故址被县公署所占用;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秋,南阳设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就设在南阳府衙里与县府和署,陆续有过增葺改建。解放后,新成立的南阳专员公署驻在此地,1965年后改为中共南阳地委第三招待所,后又改为家属院,直到最后全部搬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为了适应旅游观光和博物展览的需要,经过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大修和重建,这座南阳府署衙门才恢复原状,也是现在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模样。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105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