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
悠悠大公桥(1)
▲宜昌晨曦初现的大公桥滨江带
稍稍年长点的看官都会哼两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也都知道万里长江冲出西陵峡口的南津关,绕着如今的宜昌主城区划了个大大的弧线之后,才会“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才会“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可是如果告诉各位看官:葛洲坝的石子岭、三江桥头的樵湖岭和珍珠路边的珍珠岭原来都是长江里的岛屿,而从葛洲坝转盘一直到大公桥附近的大半中心城区都曾经是长江河床而被淹没在浩瀚江水里,也许都会半信半疑。这也难怪,亿万年来的沧桑之变,谁还记得这座城市的原来面目?
在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办1983年发布的《宜昌市概况·自然条件·地形地质》中如是说道:宜昌市地处鄂西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区。长江由西北向东南呈反“s”形通过市区中部,城市建筑在长江西陵峡口下游河谷左岸的一、二级阶地上,四周群山环绕。江左岸为大巴山脉的荆山山脉东延部分,主要有镇镜山、葫芦包、东山、白马山等山头。三江两岸及镇川门至伍家岗沿江一带为长江一级阶地,东湖、铁路坝一带地势比较低洼,镇镜山、肖家岗、东山与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之间,是距今12,000年前长江的一个河汊。
在清人所绘东湖县城外的地貌图里,可以看到清代的东湖已有很大一片沼泽湿地,有的湖面已成湖田一片。如果把东湖、樵湖、大南湖、小南湖以及后来的八合塘(民国初期称为“干池塘”),用线条相连,它们恰是一条由西向东,在东山脚下蜿蜒西折流入长江的河道。因此,被后人推论,宜昌古城外的数个湖塘和溪流相连形成的流域,是古长江的一条小河汊,或本身就曾是长江干流。
东湖作为河流遗迹的重要特点有源于长江,又汇入长江的记载。明人王篆在《东山寺记》中写道:“峡口水溢,不辨牛马,流入东湖。”这就说明东湖之源来自长江,而随着地势的降低,东湖与东山脚边的数个湖塘溪流毗邻相连,后经天官桥流入长江,就是它的流出处。同时,东湖湖面在镇境山至石板溪再至现中心医院门前一带多呈分散型、窄长形,而且沿着夷陵大道(原汉宜公路)两侧湖岸平直,水浅或为藕塘或为水田,这也说明东湖的形成是受河流方位移动而形成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宜昌西陵区几条主要有东至西的横向道路(如东湖一路、西陵二路、西陵一路、云集路)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需要先不断提升高度,迈过由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组成的高坡才能顺势而下到达江岸。这也可以说明,东湖原来的湖面就是远古长江的干流。长江之水冲出三峡南津关后,到镇境山边就顺流而下,沿着一面有东山、一面有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相峙而成的古河道从大公路的天官桥附近汇入长江。
长江的改道,是由于地壳变化、泥沙淤积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长江在宜昌段的河道发生变化,长江主河道在长达数百万年潜移默化的变化中逐步西移到至今沿翠福山、孝子岩、磨基山石崖山体成“s”字形拐弯后才绕着宜昌中心城区一路东去。所以,毛润之先生才会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101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