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40)

悠悠大公桥(140)


悠悠大公桥(140)

        ▲1920年时的宜昌海关

        宜昌的城市骨架突破明清王朝的城墙束缚沿江向东扩张其实在宜昌对外开埠之初就已经在进行。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宜昌招商局(官办轮船公司)在南门外正街设立办事机构,并开通了汉(口)宜(昌)的轮船定期航线;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商太古、隆茂洋行登陆宜昌;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怡和洋行也在南门外正街设行修栈建码头。几十年之间,原来十分荒凉的那一带便逐渐形成一条街道的雏形,始称招商局路,不仅成为各大外国商行从事转口贸易的中心,也使得老城大南门外一带变得日益繁荣起来,成为老城与新埠连接的枢纽。

        随着明清以来作为承前启下“过载码头”的宜昌商业地位的迅速提升,地方当局越来越认识到在宜昌老城之外、新辟码头岸边、新建的外国人聚居之地开辟新的商埠已变得刻不容缓。于是在1914年2月,湖北省公署(即省政府)派官员来宜昌调查开埠事宜,随即就宣布成立了直属省署的宜昌商埠工程局(以下简称商埠局),由此开始了宜昌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筹备建设过程。

        因为时间久远,有关宜昌商埠局的历史资料存世很少,不过就是零星散见于各种史志和回忆文章中。但可以得知的是,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那个省里派来的姓谢的官员到宜昌调查开商埠事宜的时候,就成立了以金鼎为局长的宜昌商埠局。民国初年的官衙相关部门基本上沿用清朝编制,只是后来为了顺应开埠而成立的两个官方机构全都设在南门之外。一个是大南门外的招商局,那一带船舶云集,码头众多,正是招商做生意之处;另一个就是商埠局,将办公地点设在了距离长江很近、就位于南湖南面湖畔的坡上那片地上。

        那个地方也可以从太古洋行的老板沃伦-太古所拍的那张照片中很清晰的见到,当年的南湖有着卵形湖面,因为位于城郊,周边显得荒凉而荒芜,可商埠局却因为当时已经初步确定,宜昌新的商埠区就在那附近,也懂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自然就抢得先机,而正是因为有了商埠局率先进驻了那个地方,才由此展开了后来的百年故事。

        1914年2月10日,宜昌商埠局下属的测绘处开始工作,同时聘请英国人帮着编制《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其实早在规划之前的,除了滨江路(现在沿江大道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路段)之外,南门以外已经先后形成了包括浙江路、南门后路、南门外正街、福绥横路等街道,以及安福里、平和里、美华里、邮局巷等里巷的雏形;二马路也基本形成,康庄路、致祥路也已经形成小路。就和鲁迅在《故乡》里说的一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样的说法可以从宜昌城外在更早的清朝中叶,就有着一条沿着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一路延伸而来的道路,由此也使得在宜昌东门城墙外,早就已经形成了木桥街、肖家巷等街巷的情况得到验证。来自远安、南漳、神农架以及鄂西南的客商都是沿着这条线路赶着骡驴、挑着担子进入宜昌的。还有文史专家考究出,那条当时位于宜昌城护城河外的小路还可以沿着现在的解放路、福绥路、滨湖路,直达大公桥,也就是当时的内地会码头。

        商埠局的工作就是将商埠区里这样的羊肠小道改为现代马路。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9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