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67)
悠悠大公桥(167)
▲解放后的宜昌军官会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位于二马路与自立路交汇处
其实,铲除封建、当家作主才是所有工人共同愿望。要知道解放前,与码头工人最为突出的一个矛盾,就是码头帮派和码头把头的存在。
据《东湖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渝州下楚地大米十万担计,而百货贩运均非船莫及,大都由湖北专航川江的宜昌、荆沙、汉阳、武昌四大帮承运。这是长江中游出现最早的船帮。而船帮一般按乡籍、航区、货种组成,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和乡土关系色彩,垄断一定范围的货源,对本帮船户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外则有排他性。
要知道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就有帮派,船帮自然也就会影响码头的归宿。随着宜昌开埠,外商云集,源于四川成都的“袍哥”和来自上海的“青帮”就会在宜昌形成势力对峙,也就造就了洪帮组织“西陵社”社长、“双龙头”大爷王宏谦(王泉山)的崛起,最盛时,手下“大哥”300余席,兄弟6000余人,是宜昌及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江湖名人。在他做六十大寿时,连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大亨还专程派代表前来宜昌送礼祝寿,由此可见影响力之大。
当时但凡到码头讨生活,先交码头钱、地稞钱、保险费;搬运货物要交绳子钱、杠子钱、跳板钱,有了收入要交提成费、杂用费、交际费、招待费、福利费;除了受到封建把头的残酷剥削之外,还要对付地痞流氓、打手恶棍、军警宪特的敲诈勒索;与此同时,还不得不参加打码头、夺地盘的火拼斗殴。所以,宜昌解放之初,新成立的市委市政府就认识到,在这个城市除了为数尚少的机械工人,为数众多的码头工人才是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宜昌市场一片萧条,码头业务极少,大部分的码头工人无事可干,据夏昌坤在《解放初期宜昌码头的民主改革》译文中回忆:“一些混在群众中的封建把头和反革命分子就大肆活动、造谣惑众。”“有的利用过去的行帮关系,暗中控制工人;有的秘密串联,派人监视;有的利用哥们义气,同宗同乡拉拢工人;有的用请吃请喝腐蚀工人;有的利用混进工会窃取的职务压制工人。”
在生产恢复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后,新政权就及时领导工人开展了反封建的民主改革运动:1949年11月,码头七、八、九、十支部(一马路到九码头)搬运工人在工会的带领下,率先解法斗争了封建把头、伪工会支部长郭正福兄弟二人。1951年7月,市总工会抽调干部郭士尧、谷英杰、董家华、毛传义、张国均、罗银祥、孟庆元、陈织昌等组成了民主改革工作队码头工作小组,并从全市各机关抽调113名干部和工人积极分子集中在中心小学(现红星路小学)进行培训,组成工作队,于7月30日前分别进驻搬运、海员、建筑、手工、产联等5各系统,并确定建筑造船业、搬运三分会、手工皮鞋业、海员引水驾驶工会等9个单位为重点,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民主改革运动。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9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