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81)
悠悠大公桥(181)
▲1980年的宜昌中心城区
的考虑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共鸣,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用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趋浓厚。会后中央要求各大工厂一分为二,抢时间、抓速度,尽快搬到内地,不仅要搬工厂,还要搬迁学校、科学院、设计院,这就是三线建设的由来。
而所谓的一、二、三线,是按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而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副主任、三线专案小组副组长的薄一波回忆:“一切新的建设项目应摆在三线,并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布点,不要集中在某几个城市;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要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搬迁到三线。”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二线各省自治区接到的批示及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后,立即仿效,根据本省的需要和可能,在自己的后方部署了一批新建和迁建项目,包括军工、民用、支援农业的工厂及交通、电力、通讯、文教、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其行动之快,超出人们预料。这样,在备战的工作上。大小三线全面展开,齐头并进。”
正如那篇《“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项目》一文强调指出的那样:“三线建设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城乡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在那其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宜昌的名字。
如果说1876年宜昌被列入对外开埠的名单,那就是给那座“仅占地1200亩左右。南北向长,有3里多;东西向短,仅1里多。城内有40多条大小长短不等的街巷”的极为封闭的宜昌古城吹进了一些新鲜的气息;如果说1921年宜昌开始恢复征收鸦片特税,“以济军用”,造成了宜昌一度表面和畸形的虚伪繁荣以外,1969年开工的焦(作)枝(城)铁路和与宜昌配套的鸦(鹊岭)官(庄)铁路的兴建,以及1970年开始的330工程(葛洲坝水电工程)就使得宜昌的各项发展突飞猛进,宜昌这座“水电城”从此名扬海内外。而1966年开始在宜昌中心城区进行的大小三线建设,才使得那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峡口小城出现了凤凰涅槃似的异军突起。
正因为有了国家的大三线和湖北省的小三线建设,位于长江咽喉要地、鄂西山区边沿、一直默默无闻的宜昌,于是就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腾飞的时代机遇。(详见拙作《解密:被尘封的宜昌三线故事》)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9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