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38)
悠悠大公桥(238)
▲1979年七一酒厂
一款好酒能真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各种酒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光是靠那个黑釉色陶瓷葫芦瓶的包装精美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酒的质量好,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西陵特曲”正是在掌握了浓香型和酱香型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出兼有窖香和酱味风格的兼香型白酒,形成了独特的西陵特曲风格——浓头酱尾。
西陵特曲既吸取了浓香型白酒的窖香特点,绵甜甘爽,又避免了浓香型白酒后味不长的短处,酒体酱不露头,浓中有酱,酱味适中,醇厚味长。从而使得高度酒高而不烈,幽馥淡雅;低度酒低而不淡,纯正淡雅。于是才会有执导过电影《洪湖赤卫队》《甜蜜的事业》的著名导演谢添的那句诗:“酒仙过宜昌,云头飘酒香。试问谁家酒,西陵正启缸。”
翻开档案,改名后的宜昌市酒厂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改造,配制了4种测试仪器,并购置价值万元的气相色谱仪一台,实现了产品测定科学仪器化。上世纪80年代初,西陵特曲、西陵曲酒、三游春等优质酒供不应求,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点400多个,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市,以及中南和东北各省,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香港地区。北京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京西宾馆、仿膳饭庄和武汉东湖宾馆都将其作为宴会用酒。
吃饭本意,就是吃饭吃菜。可是若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外和好友同事聚餐,吃饭便不是吃饭,是为喝酒,因为热闹与欢乐与酒不可分离,所以才有以酒结识、以酒会友之说。而在宜昌几乎离不开酒:孩子出生,要喝满月酒;结婚,得摆桌喝酒;寿宴,得请客喝酒;去世,豆腐饭就着苞谷酒;下葬,得以酒祭;棺材入土,最后在棺盖上浓重撒上的,仍是白酒……
总之,人生一世,以白酒文化贯穿始终,这便是宜昌的酒文化。而宜昌人对酒的回忆,除了解放前的巴东野三关的包谷酒,就是市酒厂的西陵特曲了。什么“依山傍水,湿度适中,良好的水质为其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原辅料的保存”都是忽悠外地人的,倒是西陵特曲的酒体晶莹透亮,味道绵甜甘爽,承载了宜昌几代人的回忆。
宜昌人喝酒分三类,一种是喝酒有瘾,就是宜昌话的酒麻木,这种人觉得酒特好喝,不喝难受,就是早点吃一碗小面,也要喝上二两。一种是不得不喝,就是为了为了人面、情面和场面,或者为了求人办事和帮人办事而喝酒;另一种是非喝不可,那就是酒桌上的“斗酒”,会喝酒的宜昌人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在酒桌上醉醺醺的唱过:“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去年和几个儿时伙伴一起喝酒,不知不觉就说起了西陵特曲,就有个朋友说了句:“作为一个六七十岁的宜昌老杆子,说句规矩话,还是当年的西陵特曲好喝,喝了不口干,也不打脑壳。”笔者不敢告诉他,其实当时还有种说法:在宜昌喝了西陵特曲,坐火车到了襄樊,方知醉意(当时襄阳称襄樊,由于当时没有高速铁路,坐火车从宜昌到襄樊需要大半天时间。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8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