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二九五章 井陉县城

第二九五章 井陉县城


  太行山看似山峰高耸林立,实际上内里多有道路联通。

  自古以来就有太行八陉的说法。

  这八陉是指从北到南,连接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八条通道。

  实际上这也只是一种概述的说法。

  山中的道路比想象的要多,虽然多是小路,且大多纵横交错。但是这里已经开发了几千年,到处都是人力镌刻的痕迹。

  淮海军受董书恒的影响,都是一群修路狂人。过去的一年,太行纵队押着清军的俘虏在山中不断地修缮道路。将分散的据点通过道路连成一片。

  成果显著,太行纵队修路有火药和水泥相助,效率高了很多。

  带着手下骑马走在山间的道路上。

  董书恒能够看到很多新修凿的痕迹。

  山间的道路崎岖,虽然走了半天,实际上并没有走多少的距离。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二团的驻地井陉县城。

  警卫团的士兵还能继续赶路,但是他们的战马已经有些体力不支。

  战马胆小,在船上晃了一路,它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本就没有休息好,再加上带着士兵们一路狂奔,早就已经疲惫不堪。

  董书恒都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大黑马的脚步明显有些虚浮。

  两边的风景泛善可陈。现在是冬季,北方的山本就缺乏灵动,如果非要描绘一下的话。

  那就是山势险要、悬崖峭壁、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在半山腰上开凿出来的,偶尔会有一段路穿过山谷,才让人感到些许的踏实感。

  徐岳他们对这里的道路甚为熟悉,他不时说出一些山的名字和典故。

  可能是因为董书恒的突然到来,让这个太行山的小将心中激动。

  也有可能是因为想在上司面前表现一下。

  徐岳一路上讲个不停,董书恒全当是有人在为自己做导游解说了。

  “总统,现在我们走的路还是在太行山的外围,所以您看不到什么人。这里除了道路经过了短暂的修缮之外,基本上没有怎么开发。”

  “前面再走一会儿应该就能看到井陉县城了。”

  “那里是我们二团团部所在地。”徐岳边走边说道。

  果不其然,走了一会儿,董书恒就见到一条大河,河水不深,此时已经全部结冰了。

  “总统这是冶河,东西走向,基本上和井陉道重合。我们去司令那边需要沿河而上。这条河夏天的时候,河水很深,水流湍急。但是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没什么水了。”

  “嗯,井陉依山傍水,是个好地方啊!”

  董叔恒知道北方的河流季节性的特点很强。夏天的时候,山中的雨水汇聚起来就会让河水暴涨,甚至有的时候会导致下游洪水。

  董书恒的记忆中对这个地方还有印象。

  前世的时候,石太铁路就是沿着井陉道进入山西的。

  每次火车过了石家庄之后就进入了重重大山,途中会路过有名的娘子关,过了阳泉之后,两边的大山才渐渐变少。

  火车行进的大部分路段都是沿着一条河谷的边缘。

  所以这条河,董书恒应该是见过很多次了。

  沿河再走一段路就到了井陉。

  这里是一大片的山间谷底,在太行山区难得见到这么大一片平坦的土地。

  跟井陉这个名字一般,这里四周都是高山,中间一片平地就像一口井一般,众人仿佛置身井底。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周穆王东巡狩猎时,来到此地,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名“井陉”。

  井陉县城不大,但是外墙明显修整过。而且董书恒看了出来,是用水泥修整的,甚至城中的街道都用水泥硬化过。

  董书恒看向徐岳,问道:“你们这里的水泥厂产量很大?”

  徐岳连忙说道:“是的,总统,您看北边那片大山,那里是井陉的重要矿区,这里盛产石灰、煤炭和大理石还有陶土。”

  “所以我们这里建了好几座水泥厂,不过都不大。但是就近取材,成本很低。”

  董书恒知道了,这里生产的水泥要是运到江苏,未免太远,而这东西在清军控制区也不是很好卖。所以大部分只能自己消化。

  这山间修路用垒土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被雨水冲的坑坑洼洼,用水泥就好多了。

  反正这里都是石头山,碎石的取材非常方便。

  嗯,不需要远距离运输就能搞出混凝土,不错。

  站在县城往四周看去,能够看到连片的麦田。这里也能种冬小麦。

  这片田地,也是天地间仅剩的一片绿色。

  大队人马到来,让住在城内的百姓,忍不住驻足相望。

  董书恒他们下船的时候都换上了太行纵队的黑色军服。

  所以百姓们并没有慌乱。

  这些人早已经对太行纵队的管辖产生了归属感。

  仅仅是税低这一点就能让百姓归心,更不要说太行纵队进驻以后,推出的种种惠民政策。

  两千多人进城后,直接开进了城内军营。

  驻扎在城内的二团士兵在营门后列队欢迎。

  一个穿着便服的中年人小跑着上前。

  “欢迎总统大驾光临井陉县,属下井陉县长王宏鸣。”

  “王县长,你好。”董书恒打招呼道,跟他握了个手。

  王宏鸣这个县长,董书恒自然认识此人以前还有秀才功名,但是家中却贫困潦倒,没钱继续读书科举。

  后来被淮海军聘用,算是比较早进入淮海军的军政府。

  不过他现在丝毫看不出有书生的样子。他的皮肤黝黑,握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的手心布满了老茧。

  董书恒被王县长带到县军政府,也就是原来的县衙。那里的条件比军营这边好一些。

  徐岳就在军营这边帮着安排警卫团修整。尤其是这些战马,需要喂料休息。

  董书恒带着魏玉祥以及内卫跟着王宏鸣一起向边上的县衙走去。

  井陉县就两座城门,一条街道贯通东西,站在东门抬头就能看到西门。

  确实很小。

  街两边有些店铺。其中最多的就是卖陶瓷的。

  见到董书恒在张望,王宏鸣赶紧解释道。

  “总统,我们井陉县盛产陶土,陶瓷是我们一项重要产业。”

  “不过淘窑都在北山矿区。县城这边的店铺相当于展示区。我们这边的陶瓷产品主要还是卖给长城公司,由他们卖到北方各处去。”

  这实际上还是走的淮海军产销一条龙的路子。

  “你们这里的窑工都是哪来的?”

  “哦,此处本就有一座官窑,我们接手这里的时候窑工都还在。”

  “窑工的待遇,一定要提上去,这算是技术工种,可不要跟朝廷一般苛待窑工。”董书恒叮嘱道。

  “嗯,总统还请放心,都是按照我们的惯例在做。”

  董书恒点了点头。

  在满清,窑工也属于贱籍。

  明明每年出口陶瓷,给清廷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可是朝廷就是不知道对窑工好一点。

  没有盼头,人又如何能够发挥出创造力呢?

  多少年了,中国的陶瓷工资停滞不前。

  “回头你们打个报告给商务部,让他们从景德镇那边派几个大师傅过来交流一下。你们这里也可以派人去景德镇那里参观。”

  景德镇可是瓷都,是国内陶瓷领域的带头大哥。

  淮海军接管景德镇以后,整合资源,建立了一个陶瓷的研发中心。

  形成了以淮海军直属的陶瓷公司为首,多家私营陶瓷公司共同发展,共同竞争的局面。

  这是一种良性的状态。现在景德镇已经试制出骨瓷。历史上正是骨瓷的出现,让中国的陶瓷出口大大下滑。

  骨瓷晶莹剔透,而且还坚固,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尤其是适合做为餐盘使用。

  而华夏国内的市场则更加追捧华丽。

  至于西边和北边的牧人,他们还没有那么挑剔。大部分牧民用的还是陶器。

  董书恒觉得商品好不好全在于顾客的需要。满足客户需求的才是好东西。

  “总统,如果可以这样那就太好了。”王宏鸣听了董书恒的话眼前一亮。

  他们井陉产的陶瓷品质一般,走的是低端路线。

  客户多是平民百姓,还有北边的蒙古鞑子。

  景德镇的陶都名声,谁人不知。要是能够得到指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好自己手中的师傅能够学到几手绝活,到时候他们井陉这边的瓷器要是也能扬帆出海就好了。

  这年头,最赚钱的还是海贸呀!

  “你们太行也是淮海军的体系,况且井陉属于北瓷一脉,跟景德镇交流是一件相互促进的好事儿。”

  董书恒是这么想的。不过王宏鸣觉得自己这边是纯粹在占人家景德镇的便宜。

  此时众人已经进了县府。这个县府也就是两进而已,前面是县政府的办公地点。房间不多,一间屋子里有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办公。

  后面的房子是宿舍。很多工作人员是从江苏派过来的,在此处无家,所以大家都是住在宿舍之中。

  董书恒在井陉不会呆得太久,午饭过后就会离开。

  所以他没有去休息,而是在王宏鸣的办公室坐着,一边喝茶一边听取王宏鸣汇报井陉县的基本情况。

  “总统,我们的井陉县现在一共管辖七个乡镇、一个矿区。”

  “目前人口一共七万六千四百人。其中有一半集中在西北面的矿区。其中有三万多人是一年来从直隶逃来的流民。”

  “全县共有耕地十万六千亩,其中两万三千亩是今年新开垦的土地。粮食方面勉强能够自己自足。”

  “全县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开采煤矿和石灰矿,还有烧制瓷器、陶器。”

  “太行山中草木稀少,因此我们在全县推广使用蜂窝煤,效果很好。”

  “全县每年陶瓷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二十万银元。”

  ……

  从王宏鸣的介绍中,董书恒能够看到军政府进驻之后做出的成绩。

  刚开始的时候,董书恒让吕飞燕他们进驻太行山,已经做好了长期补给输血的准备。

  因为太行山中可耕种的土地太少,以现在的粮食亩产来说,涌入了这么多人的,再加上吸收的流民。

  根本就没办法让这么多人吃饱饭。

  不过,这些山里的百姓在过上安稳的生活之后,爆发出的创造能力确实让董书恒吃惊。

  他们在军政府官员的带领下将自己的勤劳、智慧完全发挥出来了。

  因为有了廉价的水泥,在大山之中一座座小型水库建了起来。

  原来太行山中的河,夏季就发大水,到了秋冬就干枯。

  现在有了水库之后,就能将水留存一部分,不仅能够缓解汛期下游的水患,还能够够浇灌更多的土地,增加耕地的面积。

  据王宏鸣所说,在山中建造水库极为简单,山中有很多季节性的河流,只要调查好了上下游的水文情况,选择一个地方建造一座堤坝就成。

  这就是筑坝成湖了。

  因为这些河都是处在山谷之中,两岸的大山就是天然的河堤。

  这让董书恒想到了后世大山中的很多小水电工程。

  奈何淮海军现在的电力研究还没有到达那个程度。否则在这边建造一些小水电工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电力是个好东西啊,电力使用成熟的话,对金属冶炼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董书恒记得前世去山西的时候,听同学说过,山西南面的临汾、晋城有很多的大型电解铝厂。

  不知道太行山区有铝矿吗?

  要是有的话,可以利用这边的水电发展电解铝产业。

  嗯,不错的主意,不过究竟如何电解铝?不好意思,他不知道。

  没有系统,也没带着度娘穿越,董书恒可不懂这些。

  现在他还指望着徐寿尽快从欧洲回来呢。他期待徐寿能够推动华夏电力革命的发展。

  首先要有成熟耐用的发电机。然后要有电动机、电灯等基础的用电设备。

  这样,电力才能够推广。

  时间不是很多,董书恒没办法去矿区看看。

  只能在县城走走,看看这里的学校、医院,走访了几户居民,去了一趟城外的农场。

  中午时分,休整的差不多的队伍,在二团的驻地吃了一顿午饭。

  午饭吃的是抿须儿,有点类似于面疙瘩,这种面食得形状像是小鱼,上面浇上荤素搭配的臊子,让人食欲打开。

  主要是臊子好,加了点辣椒,让人胃口大开。

  董书恒也尝了尝这款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在董书恒心中,大鱼大肉都比不上这个。

  PS:月底了,你还在为手中的月票即将过期而烦恼吗?教你一招,投给本书好了^0^~多少都不嫌弃。

  


  https://www.biqivge.cc/book/14693446/6930287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