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四四四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四四四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


  太平圣军能够在阿萨姆地区建国稳定下来,这对于董书恒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这说明了,他当初投出的这一颗棋子已经成功地落子。

  而且已经打开了一片局面,在这个边角地方开出了一个活眼。

  很快,太平圣军的新请求也传到了新京城,比他们报捷的使者来得要快的多。

  “玉祥,石达开所说的迁移他们在广西族人的事情,我们可以答应,但是必须要这些人同意才行。另外,告诉石达开的人,我允许他们在广西和云南地区招募移民。只要他们能够开的出条件,让那些百姓自愿前往阿萨姆地区就行。”

  “可是,总统,这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移民工作的开展啊。万一他们的开出的条件太高,我们的移民会不会也产生这样的对比心理。”魏玉祥有些担忧地说道。

  “玉祥,你还怕我们的开出的条件不如太平军的吗?他们能够开出多高的条件,我们都跟进。”董书恒说道。

  魏玉祥担心的是,太平圣军如果也在华夏内部招募移民,那么有可能会提高复兴军移民的成本。同时还会流失大量的潜在移民。

  不过,在董书恒的眼中,只要能够让华夏的百姓在外面开枝散叶,迁移到哪里不是迁移啊?

  只要石达开没有抛弃华夏的祖宗传承,没有说自己不是华夏子民。在董书恒的眼中,太平圣国的土地,跟复兴军新开辟出来的土地都是差不多的。

  “另外,让工业部的人跟石达开的手下谈工业支援的事情。只要他们的出的起价钱,咱们不光能够将线膛枪的生产线卖给他们。还可以卖给他们几个小型的钢铁厂。甚至是一些老旧的机械厂都可以卖给他们。”

  “总统,这……这样会不会养虎为患,让太平圣军脱离我们的掌控啊?”魏玉祥再次问道。他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大秘书的角色。

  “玉祥,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落后的产能而已,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全部淘汰前膛枪的产能。这些设备放在我们这里就是废铁。还不如卖给石达开他们。至少在英印殖民当局没有倒下之前,这支老虎还是被我们拴在手上的。”

  “我明白了,总统。拴着这头猛虎的不是我们手中的锁链,而是那片山林中的另一头老虎。”

  “不过,总统,万一有一天,另外一头老虎被打掉了呢?那么这头老虎会不会转过头来对付主人呢?”魏玉祥反问道。

  “玉祥,看来你的政治智慧又长进了,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将他作为我们的对手好了。你应该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兴军需要一个对手。现在我们的对手还有很多,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对手会给我们一个一个干趴下。到时候我们就要给自己树一个对手,甚至是培养一个对手。”

  “那么,如果注定要有一个对手的话,我自然是希望这个对手是同样出自华夏的自家兄弟。因为无论谁最后胜出了,咱们华夏一族都将走向复兴。”

  从董书恒的话中,魏玉祥第一次听出了一丝危险。

  他第一次感觉到董书恒似乎是不仅仅是复兴军的缔造者。他还有可能是复兴军的敌人,因为只有他知道怎样打败复兴军。

  现在董书恒做的很多事情,甚至是复兴军内部的人都有些不理解。

  比如他为什么不称帝?为什么要将摊子铺得那么大?为宁愿让黄河两岸得土地退耕还林也要将人口迁移出去?为什么要然华夏得百姓散落得到处都是?

  从刚才他的话中,魏玉祥感觉到董书恒似乎根本就不在乎复兴军是否能够一直掌权下去。

  他的心中似乎对于这种掌控一切的权力并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这个民族是否能够走向辉煌。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伟大的,但是对于复兴军这个团体来说,他又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魏玉祥没有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只是做好记录然后出去布置工作。

  ……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春节。

  复兴军完成了年前最繁忙的总结工作。

  在北边的西伯利亚,复兴军已经与沙俄全面停火。

  这不仅仅是在圣彼得堡的谈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同时也是因为西伯利亚的冬季并不适合作战。甚至都没有办法正常的户外活动。

  哪怕是习惯了这种严寒环境的沙俄军队也只能猫在自己烧着壁炉的小木屋中。

  复兴军的战士同样如此,大部队都已经退到了后方过冬。

  只有一部分留守的军队驻守在原本沙俄人的堡垒、城池之中。

  他们觉得壁炉不够暖和,在寒冬来临之前,还在房子里面加建了火炕。

  值守的士兵已经改为一个小时一班岗。虽然值守的岗亭中有火炉取暖都不好使。呆了久了,士兵还是会被冻僵,只能增加轮换的频率。

  再往后方一些,像月湖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城市同样是停止了大部分的生产活动。

  除了一些开房了暖气的工厂和学校还在运转。

  郊外的林场伐木工、农场工人以及农村的农民基本上都在温暖的屋子里猫冬。也有一些人趁着冬天放假,回到了南方探亲。

  其中大部分是移民的到东北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拎着大包小包回到自己原籍的家中。

  他们向家人述说这自己的在东北大地上的种种好处,在亲人以及邻居羡慕得目光中在老家度过一个快乐得春节。这种感觉就像是衣锦还乡差不多。

  作为北大仓农场的一名职工,刘栓柱在冬季来临前,就准备好了回家的事情。

  他刚刚在农场结了婚,对象是一个来自河北的姑娘。

  在农场的秋收完成,粮食入库之后,刘栓柱就跟场长请假带着媳妇儿一起乘坐沿着黑龙江而下的轮船前往山东的老家。

  在东北这里的移民大都是来自山东地区。山东那里本就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同时连年的战乱对山东的破坏也非常的大,百姓流离失所,移民得意愿最为强烈。

  栓柱的媳妇儿比他后来农场。这是黑龙行省为了解决年轻男性移民的婚配问题,后来才从各个地方招募的适龄女子。

  为了让这些女子来到农场安家,各个农场也是付出代价的。

  普通的老百姓将闺女养大都是希望闺女能够够给家里赚点彩礼钱。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女儿的彩礼钱就是家中男丁的老婆本儿。

  刘栓柱的媳妇儿叫赵春花,两人的名字就比较般配。赵春花能够来到农场工作,他的家人能够一次性地得到15华元的预支工资。

  这个钱当然是农场来出,不给过赵春花来到农场后要从工资中将这笔钱慢慢还掉。老百姓才不管闺女去了要干活,只要能够拿到现钱就好。

  离开农场准备回老家之前,栓柱特意在场部给媳妇儿扯了一块红色的碎花斜纹棉布以及二斤当季的新棉花。

  春花做了一身新衣服。但是衣服做好了之后,春花却不愿意穿。

  “你咋不穿哩?”栓柱搞不明白媳妇儿的意思。

  “栓柱啊,家里的娘亲还有弟妹们能够穿上新衣服吗?”春花问道。

  “当然是不能哩。”这样的棉袄能够有件旧的就已经很好了,哪里还能奢望新衣服呢。

  栓柱还记得小的时候,冬天里,几个兄弟姐妹只能天天挤在炕上。

  要想出去方便一下都要轮流穿同一条棉裤。

  虽然现在都在复兴军的治下了,但是家中的改观应该没有那么大吧。他们的村子就那么多地。在农场这里,他一个人耕种的土地都要撵上他们一个村子的了。

  而且这里的土地比他们的村子的土地要肥沃的多了。守着那么点地村子的人要想致富还是很难的。

  栓柱是农场的种田能手自然是对土地了解的很深。

  “那咋办哩,春花?”栓柱是一个木讷的汉子,平时都是靠自己的媳妇儿拿主意。

  “我看咱们这次回去其他东西都可以少带点,就给家里的人每人做一身棉衣吧。”春花说道。她这次也是第一次去公婆家中,不管公婆家中如何。她都想给公婆一个好印象。

  况且结婚已经几个月了,自己还没有怀上娃子,春花的心中也有些过意不去。

  “那可是要花老多钱呢,春花!”栓柱才在农场做了一年,手中继续本就不多。

  “栓柱,咱俩都是农场的职工,咱们吃住又不要花钱。你留着那些钱干啥,况且咱们这是第一次回老家,你不想让家里头的人看看你在农场过的好一些嘛。”

  “再说,咱们农场的就产棉花,这里的棉花肯定要便宜一些,咱们就用农场发的工票去场部买。”

  最后,还是在春花的建议下,两人将一年的积蓄买了棉花和棉布,给家里的人每人做了一身棉衣。

  又买了一些林子里产的干货。

  所有的东西装了鼓鼓囊囊两个大包。还好虽然体积看起大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多大的份量。

  栓柱一个人就能够抗在肩膀上。春花只要拿着两人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就好了。

  南下的货轮都是客货两用的,条件并不怎么样好。

  一个舱室里面被塞进去了两户人家。

  栓柱他们所在的舱室中的另外一户人家也是一对小夫妻。

  两个男的都是闷葫芦,坐在船上不说话。

  倒是两个女人聊的非常的开心。

  “妹子,姐姐比你大两岁就叫你一声妹子了。你们家那位老家是哪里的啊?”春花问另外一位女主人道。

  “姐姐,俺们老家是山东青州府的呢。”那个女子回道。

  “哎呀,俺们是莱州府的,好像是挨在一起啊。”春花有些不肯定地看了一眼栓柱。

  “当家的,是不是啊?”

  因为有别的女人在场,栓柱有些不好意思说话,点了点头算是回答了。

  船只沿着黑龙江顺流而下,在海参崴停留了一下,船上的人可以下船活动了一下。

  春花带着栓柱一起去看了海参崴的大灯塔还有港口不远处的大炮台。

  这里的是北海水师的母港,港口上建有一座巨大的白色灯塔。

  晚上的时候,据说塔上的煤气灯光在几十公里外都能够看到。

  春花在农场的时候听人说过。

  因为北上的船只都要走海参崴中转。

  所以,很多人都见过这座灯塔,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了这里,以至于这座灯塔成了一个打卡圣地。

  可惜,这次船只靠岸的时候是大白天。

  “栓柱,这个塔可真高呢,比我们老家那个佛塔要高的多了,你说这是咋建起来的。”

  “这个……俺也不知道,大家说总统什么都会,这些东西都是他老人家弄的。”

  “我可听说了,总统一点都不老,还是个小年轻。”

  “你懂什么,总统那样的神人,当然是看不出来老。你没见到话本里那个红孩儿,都几万岁了还是个小孩的样子。”

  “好吧!”

  船只继续南下,在对马岛又停了一下,据说是要给船上补充煤炭。

  这次的时间很短,没有让大家下船。乘客只能在甲板上活动。

  一些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码头向船上的人兜售商品。

  春花见一个穿着单薄的日本小女孩篮子里的人偶做的很逼真,就花了一个小铜元买了四个。

  小女孩见到来了生意,就用一根前端带着叉的长杆子将篮子举了起来。春花取了东西,将铜钱放在了篮子里面,就算是完成了交易。小女孩取出了篮子里的铜元连连向春花鞠躬致谢。

  华夏的铜元在日本非常的受欢迎。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喜欢用,就是很多大名都喜欢收集铜元。以至于华夏银行严禁大批量携带铜元到日本。

  因为有些人发现拿着华夏的铜元到日本兑换银子非常的划算,于是出现了倒卖铜元的现象。

  “春花,你买这个干啥呢,又不能吃,不能穿的。”栓柱见到春花买了没用的东西,有些责怪。

  “栓柱,我见那个日本孩子怪可怜的,这么冷的天还穿的那么少。这些人偶又不值钱,买回去给弟妹们耍,也不错啊。”

  春花像极了后世那些外出旅游见到什么特产都要带一点的游客。

  一路上,船只要靠岸好几次,在釜山的时候,船只再次靠岸。

  同样的,在码头上的也有很多的穿着朝鲜族服装的人在兜售商品。

  他们的都知道从北边过来的船上都是回家探亲的移民。这些人都是带着钱回家的。

  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农场的职工,花钱最是大方。

    PS:穿插一点小故事,写一下复兴军统治下的一些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还有人的变化。实际上,人心的变化才是最难的,要从新树立起华夏百姓的自信心,去除掉满清培养出的奴性,这很重要。这几天在开十九届六中全会,重大决议可以去看看,这些年中国人真的变化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变得更加有那种大国子民的自信心。


  https://www.biqivge.cc/book/14693446/6807240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